请选择 目标期刊

认同理论视角下东北二人转文化研究的再思考 下载:76 浏览:431

曹瑾仪 《当代音乐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认同是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理论视角,而音乐与文化主体间的认同关系也是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承载了东北人民的文化记忆,反映了东北人的审美趣味,是东北人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元素。文章简要梳理了认同体系的发展脉络与其在音乐人类学中的研究范式,提出了将认同理论用来研究东北二人转的新视角,并说明了该研究视角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从对立到融入——试评数字化音乐技术下的沉浸式音乐效果 下载:76 浏览:399

郭小瑞 《当代音乐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当今时代的人们在审美时渴望满足体验经济对于感官、互动、参与、个性化等的需求。在多元文化交汇的大环境下,"沉浸式音乐"成为前沿与主流,部分音乐逐渐改变了最初以"纯听觉艺术"为主旨的艺术形态,一方面更强调现场实时的表演行为对于内容及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逐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强调视听一体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样式与体裁。本文分析了沉浸式音乐效果其众望所归的原因,探讨了应用手段,尝试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对作曲家们创作思路采访进行了总结归纳。笔者认为沉浸式音乐效果,或者说沉浸式多媒体产业是大势所向,所以不论这种音乐本身还是沉浸式多媒体产业中的沉浸式音乐效果要素,都是值得我们挖掘、讨论,并且充分学习。

关于中国歌剧推广的思索——从受众群体的视角出发 下载:68 浏览:333

朴玉敏1,2 《当代音乐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作为融合音乐戏剧、舞蹈和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歌剧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较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吸引观众的特点。在进行中国歌剧创作时,只有更好地体现歌剧的这一特点,才能有效地进行中国歌剧推广。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以受众群的视角对中国歌剧的推广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关注这一问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高师音乐专业和声学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载:81 浏览:429

陈美含 《当代音乐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高等师范音乐院校的学生,大多在意学生自己的专业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钢琴、声乐以及其他器乐专业小课,究其原因,是什么促使学生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忽略了音乐学专业中的共同课、公共课的学习,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中国民族音乐中复调性的探究——以侗族大歌为例 下载:92 浏览:497

臧婷 《当代音乐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中国音乐众所周知以主调性音乐为主,旋律性和旋律线条清晰明确,历代传承下来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人们,甚至使一部分音乐学者也认为中国的音乐没有或少有复调。笔者是学习复调专业的,因此对于音乐的复调性比较敏感,在梳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在我国的各民族音乐中都有复调性,本文将针对最具复调特点的侗族大歌进行浅析和综述,使中国的复调被国人所知,被世界所了解。

指向提升思维品质的英语说明文文本解构教学——基于语篇组织模式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下载:59 浏览:396

陈宇博 《英语教学》 2020年11期

摘要:
随着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内涵的发布,如何落实高中英语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文从语篇组织模式的内涵和分类出发,对不同语篇层面的高中英语说明文文本进行逐一解构,并通过概念图将思维过程外显。该实践旨在探索一条英语说明文文本阅读的新途径,以期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思维品质。

中小学劳动活动课程化:内涵、意义与实施路径 下载:71 浏览:472

纪世元1 韩嵩2 《中国教育探索》 2020年7期

摘要:
劳动活动课程化是学校课程运行的一种特殊形式,劳动课程化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将家庭、学校、社会中碎片化的劳动活动资源整合为科学系统的学校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中小学劳动活动课程化是实现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劳动课程科学性和序列性的应然体现,是促进劳动课程常态化的实然路径。基于学校课程体系要素间的关系,可从理念目标、学习领域、课程模块、实施评价等四个层面对劳动课程体系进行建构,为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开发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小学劳动活动课程化的实施路径包括:基于校训引领劳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整合课程资源确定劳动课程教学内容,把握劳动教育内涵科学构建课程模块,开展劳动课程实施与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产教融合中本科高校教师的实践逻辑 下载:57 浏览:410

张丽娜1 2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9期

摘要:
为应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产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加快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推进产教融合。教师是产教融合中的重要纽带,运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产教融合中本科高校教师的实践进行解读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引发了本科高校教师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冲突、知识体系重构和教师队伍分化。为适应并融入产教融合场域,本科高校教师必须依托大学场域的分化与分融,利用并转化自身资本,调整并优化原有惯习,培养适应产教融合场域的实践感,开展知识与实践、理论与技能、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产教融合实践。

潘光旦“位育”教育的基本内涵及育人价值 下载:89 浏览:521

张博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4期

摘要:
潘光旦的“位育”教育是以安所遂生为目的、以务本为价值取向、以注重个体差异为特色、以顺应自然为教育原则、以服务人为最终追求的教育。“位育”教育具有历史性、普世性、示范性、奠基性。借鉴"位育"教育理念,做好育人工作,要坚定"位育"的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位育"教育机制,强化教师的主导及示范作用。

基于“五环”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下载:84 浏览:496

李美莹 李君 《教育实践与创新》 2020年4期

摘要:
以增强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利用"五环"教学即"先学先行——问题反馈——互动研讨——当堂训练——拓展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研究 下载:78 浏览:447

朱文辉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生存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路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对中小学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特点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应具备基础性素养、专业性素养和发展性素养三大素养体系。基于教师核心素养体系,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文化通识课程、专业模块课程、自主发展课程三大课程模块。

学术治理的内卷化:内涵表征、生成机理与破解之道 下载:52 浏览:517

朱文辉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8期

摘要:
内卷化是指事物既无法维持现状又难以自我更新,只能在内部不断复制和精细化的现象。学术治理的内卷化体现在网络化治理主体与治理的表层化、多样化治理手段与治理的技术化、细致入微的治理内容与治理的外塑化三个方面。学术治理的内卷化并非发生于外生变量的强迫而学术群体集体屈服之时,而是开始于学术群体从屈服转变为对外生变量的主动应承,并持续性再生产出更多不合理的学术规则之际。破解学术冶理的内卷化应匡正学术治理的价值立场,达成学术群体认同的平等契约,建立以代表作为主的同行评议机制。

小学数学教学中真实情境的理解与设计策略 下载:63 浏览:549

金轩竹 马云鹏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真实情境"是一种包含数学信息的综合问题情境。作为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重要类型之一,真实情境具有数学化、本质性、冲突性的特征,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建构及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深入分析内容本质、定位学生前概念,以及从多维视角选取情境类型等方法展开情境的构思与设计。

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政策支持及其反思 下载:86 浏览:527

孙涛 邬志辉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5期

摘要:
从城乡二元对立到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近年来,中央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包括实施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政策、特岗教师计划与免费师范生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工作的意见,寄望以此提升农村存量人口的人力资源质量并吸引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农村社会,从根本上破解困扰农村发展的人才瓶颈。与此同时,应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创办农村社区学院以及健全农业科技支持和推广体系,以有效释放高等教育活力,助力高等教育担负起推进城乡二元结构消解的时代角色,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信念的迷思与解蔽 下载:52 浏览:415

李慧 邓涛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2期

摘要:
信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劳动教育信念深刻影响着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进程与效果。当前,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体力与脑力相分离""重劳动轻教育""抑制身体参与和脱离情境""教育评价浅表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在二元对立思维、工具理性、"唯科学"取向以及教师文化自觉意识式微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劳动教育信念的迷思,使教师劳动教育实践陷入困境。解蔽教师劳动教育信念迷思,需要解构体力与脑力相对立的社会文化观念,打破被工具理性支配的思维模式,消除教师对"唯科学"评价观的迷信盲从心理,提升教师建构劳动教育信念的文化自觉。

功率的高端备课 下载:77 浏览:506

董友军1 马北河2 王双维3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通过分析人教版"功率"的编写思路可知,其"功率"的编写存在不足。而从高端备课的角度,优化教学流程、突显科学方法、重视理论探究、关注知识应用,能对"功率"进行符合物理教学规律、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重构。

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反思能力初始状况研究——基于D师范大学的调查 下载:71 浏览:504

梁荣华1 曹艳玲2 饶从满1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8期

摘要:
作为未来的反思性实践者,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同样重要。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D师范大学2016级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反思能力的初始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全日制教育硕士生的反思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呈正态分布,但各下设因子的发展水平显著失衡,教学反思能力发展明显滞后;(2)分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反思能力发展水平的内部差距显著;(3)以往的教学经验、教育实习经历、本科是否是师范生等因素,没有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反思能力的发展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认为:在整体提升反思能力发展水平的同时,应着重关注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在整体提升反思能力的同时,要尽量缩小内部个体之间的差距;应积极探索高效的反思性实践模式,以促进职前教师在循环和递进的实践过程中,反思能力也能实现螺旋式发展。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复数试题研究 下载:59 浏览:391

彭艳贵1,2 王鹤颖3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复数理论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应用价值。在高中数学课程中,人们比较一致地认为,高中阶段复数的课程目标是体现数系扩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但在近二十年的高中数学教育改革中,复数课程内容越来越少,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低。高考是我国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种评价形式,通过对近十年高考试卷复数试题的整理,借助SOLO分类理论评定试题的思维水平,评价出当前我国高中复数课程目标实施状况,为新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探索经验,为今后高中复数课程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依据。高考复数试题在思维水平上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但绝大多数题目处于单点结构和多点结构的思维水平,并且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收敛性。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机构养老设施空间配置研究——以长春市为例 下载:86 浏览:469

马丽亚 修春亮 《老龄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研究机构养老设施空间配置,在满足老年人需求、优化空间结构、节约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可达性分析方法,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域。考虑到现有机构养老设施的医疗功能缺失,利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别分析了各街道老年人到机构养老设施的可达性和机构养老设施到医院的可达性。结果表明:长春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到机构养老设施的可达性相对较高,高值区域集中分布在北部区域;机构养老设施到医院的可达性表现为西部最高,自西向东、南、北递减。结合机构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达性的相关研究,针对机构养老设施的空间布局及相关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爱为核心:西方家庭伦理观视野下的美剧《我们这一天》 下载:174 浏览:1801

张硕 葛光和 《国学研究》 2022年6期

摘要:
美国家庭伦理剧《我们这一天》以一股清流般爆火中国,剧中浪漫互爱的夫妻关系与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反映出西方传统家庭伦理观在美剧中的表现特征。家庭是个体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来源,西方家庭伦理观中处于轴心地位的夫妻之爱,充分尊重孩子独立性的亲子之情在以爱为核心的《我们这一天》中被淋漓展现。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