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循证指南的改编及评价 下载:23 浏览:519

杨漂羽1 施姝澎2 张玉侠3 顾莺4 曹云2 王来栓2 胡晓静4 陆春梅2 2018年2期

摘要:
目的通过改编现有指南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循证指南。方法以指南改编方法为指导,结合我国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临床实践现况,系统检索现有的母乳喂养相关指南及系统评价,采用AGREEⅡ评价指南,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证据内容的遴选和整合;对改编后形成的指南进行可用性调研和专家外部评审。结果共纳入10份指南、3份证据总结和4份系统评价,改编形成的《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循证指南》共包含83条证据,内容涉及母乳喂养的倡导、母乳筛选、采集、存储、运送、接收、相关操作、质量管理8个方面,可应用性好,专家评审一致推荐使用。结论指南改编形成的高质量的证据资源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支持。

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微柱凝胶技术的应用 下载:265 浏览:2774

陈梅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8期

摘要:
目的:探究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微柱凝胶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2例于2020年7月~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血液样本,制备成放散液标本,同时与5份同型红细胞制剂进行交叉配血,分别采用凝聚胺技术与微柱凝胶技术进行检验,对比两种技术的检测结果。结果:42例患儿进行210次血清交叉配血后,血清微柱凝胶技术检验不合格率为52.86%,明显高于血清凝聚胺技术检验不合格率为11.43%;放散液MGI检验不合格率为42.38%,显著高于放散液凝聚胺技术检验不合格率为10.95%,两种技术在血清与放散液交叉配血试验中的检验不合格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凝聚胺技术检测与放散液凝聚胺技术检测结果为阳性,微柱凝胶技术检测结果均呈阳性,两种技术在血清及放散液交叉配血检验中漏诊率均为0.00%,误诊率分别为46.77%、34.76%,结果一致性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微柱凝胶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敏感度,可显著提升患儿配血的安全性。

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对剖宫产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 下载:43 浏览:446

胡丽娟 《中国医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对剖宫产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行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的198例产妇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99例。对照组给予乳酸钠林格注射液,观察组给予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麻醉后15 min、胎儿娩出时,观察组产妇MAP高于对照组,HR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脐动脉以及脐静脉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术中低血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应用于剖宫产术,有利于术中产妇生命体征稳定、预防低血压的发生以及改善新生儿血气指标。

新生儿肺炎护理中人性化护理模式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及评价 下载:301 浏览:2102

刘义容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应用于新生儿肺炎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9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研究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和临床症状:发热、肺部湿罗音、咳嗽三项消失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是97.78%,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新生儿肺炎患儿临床症状,加速患儿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蛋白质组学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诊断作用 下载:65 浏览:778

蓝锦云 《诊断医学》 2025年3期

摘要:
围生期窒息和新生儿脑损伤仍然是影响新生儿生存质量的原因之一,其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和死亡。目前主要结合临床数据、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的方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诊断和预测预后。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在多因素疾病中运用受限。基于生物学的“组学”方法--蛋白质组学技术可能有助于识别脑损伤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预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本文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生理病理过程、蛋白质组学技术及生物标志物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抚触护理技巧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下载:215 浏览:2724

王玲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4期

摘要:
目的:针对新生儿护理中抚触护理应用的价值以及有效性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将2019年2月-2020年2月阶段,住院新生儿护理作为研究对象,抽取新生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对比组与实验组进行分类,对比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新生儿接受抚触护理,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总有效性、新生儿家属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新生儿家属健康知识知晓度比较。结果:比较临床护理总有效性,实验组的临床护理总有效性更强,P<0.05;实验组的新生儿家属临床护理总满意度较对比组相比更高,P<0.05;临床健康知识知晓度比较分析,新生儿家属健康知识知晓度更高的一组为实验组,P<0.05。结论:新生儿护理中抚触护理技巧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新生儿护理有效性,有效增强了新生儿家属的健康知识知晓度及护理满意度。

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病例临床分析 下载:235 浏览:2487

魏建刚 吕科 蒋陆霞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3期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新生儿中关于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预防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样本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在医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80例新生儿,对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用药报告开展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分析新生儿抗菌药物所致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如累及系统、临床表现、性别分布、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等),并分析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结果:在80例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新生儿中,其过敏反应主要累及皮肤系统、消化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在80例新生儿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中,其抗菌药物种类主要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80例过敏反应新生儿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比73.75%。80例新生儿在抗菌药物应用后发生的过敏反应主要集中于给药后30min内发生,占比65.00%。80例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主要为药物配伍不合理、无明确指征用药、给药剂量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用药疗程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合理。结论:新生儿在应用抗菌药物后存在过敏反应风险,主要在给药后30min内发生,过敏反应常累及皮肤系统和消化系统,主要与不合理用药有关,临床上应根据新生儿抗菌药物应用后过敏反应发生的原因实施有针对性的药学干预对策,以促进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经脐两孔法与传统两孔法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的对照研究 下载:18 浏览:223

卢朝祥 苗峰 李中文 王琪 《中国医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经脐两孔法与传统两孔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的收治的109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部位组(52例)和传统组(5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单部位组1例患儿幽门呈勾形走向无法完全暴露,为避免切开不全,增加一个Trocar完成手术;传统组1例患儿出现切口感染;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3月,单部位组患儿的瘢痕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经脐部单部位只需经脐两孔即可完成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同时比传统两孔法手术瘢痕隐蔽性更好,美容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下载:31 浏览:329

孙海潮1 苗伶俐1,2 屈伟3,4 《中国医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ABO溶血病合并感染患儿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变化特点。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ABO溶血患儿100例,按照患儿是否存在感染情况,划分为感染组(n=53)和非感染组(n=47)。回顾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非感染组患儿入院第1、3天的PCT、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感染组患儿(P<0.05)。非感染组患儿PCT、CRP异常值检出率均明显低于感染组患儿(P<0.05)。感染诊断过程中,PCT准确度、特异度以及灵敏度均明显优于CRP(P<0.05)。结论 ABO溶血病合并感染患儿的CRP、PCT水平相对较高,PCT诊断相对于CRP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特异度、灵敏度。

多元化早期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的应用效果 下载:147 浏览:1586

严伟红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在进行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时,探讨分析选择多元化早期综合性护理应用于患儿中的护理效果,分析临床可用价值与护理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我院中数据资料,登记有效的82名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儿童进行随机两组均分,单组内纳入41名新生儿,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内患儿在接受临床治疗时,由医务人员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内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选择多元化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护理完成后,医务人员常规记录患儿的疗效与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分析组间差异。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儿童的护理总有效率略高,但对两组儿童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后,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儿童在护理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但实验组儿童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针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护理时,将综合性多元化护理方案应用于护理工作中,能够使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进行推广。

枸橼酸咖啡因预防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40 浏览:447

张小玲 《中国医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目的观察使用枸橼酸咖啡因预防早产儿呼吸暂停(apnea of prematurity,AOP)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小于30周的61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预防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1例)。预防治疗组出生后24 h内静脉给予枸橼酸咖啡因20 mg/kg,隔24 h后给予维持量10 mg/kg。常规治疗组在呼吸暂停后给予相同剂量枸橼酸咖啡因。观察两组早产儿的治疗效果。结果预防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4.52%(P<0.05)。两组早产儿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治疗组BPD、IVH及ROP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枸橼酸咖啡因可降低早产儿发生AOP的次数,安全性好,可明显降低早产儿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早期对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进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临床效果 下载:26 浏览:292

刘春娟 《中国医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早期对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进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2011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患儿入院顺序均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患儿均通过常规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早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评价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各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1、3 d,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溶血病治疗中,早期静注丙种球蛋白的效果确切,有效缩短了患儿的黄疸消退、光疗及住院时间,明显改善了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值得推广。

不同抗菌药物治疗新生儿肺炎临床效果评价及安全性 下载:174 浏览:1770

余文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1期

摘要:
目的:分析予以新生儿肺炎不同抗菌药物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9.1-2022.6.30期间新生儿肺炎患儿300例,随机数字表下按1:1:1:1的比例纳入4组,75例/组;A组头孢噻肟钠治疗,B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C组头孢噻肟钠+青霉素治疗,D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青霉素治疗。比较疗效、治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效果、治愈时间比较,4组无统计差异(P>0.05)。A组、B组、C组不良反应统计无差异(P>0.05);但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予以新生儿肺炎抗菌药物单一或联合治疗均可发挥较好疗效,但用药不良反应以单一用药更少;且单一用药时,注射用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疗效相近,用药安全性均较高。

优质护理应用产房护理中对产妇难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以及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下载:38 浏览:546

陈明兰 《中国儿科杂志》 2025年3期

摘要:
探讨优质护理应用产房护理中对产妇难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以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生产的产妇166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优质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难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难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质护理应用产房护理中对产妇难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有效降低,可以有效提高产妇满意度,值得应用。

新生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下载:479 浏览:4874

刘莹莹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12期

摘要:
本文通过在临床带教中取得的经验,以及对有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总结了医学学生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探讨提高医学学生临床教学质量尤其是新生儿科见习效果的方法,学生以期为医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常规鼻饲喂养和重力喂养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下载:39 浏览:454

陈思翘 梁颖璇 《中国儿科杂志》 2025年3期

摘要:
分析对比新生儿护理中常规鼻饲喂养和重力喂养的具体应用。方法:采用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我院接受护理的79例新生儿,根据喂养方式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40例,分别实行常规鼻饲喂养、重力喂养,对两组喂养指标、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较,观察组喂养指标均更优,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鼻饲喂养相较,新生儿护理中重力喂养效果更优,可改善临床喂养指标,减少并发症,应用价值高。

新生儿高直接胆红素血症临床预后分析 下载:37 浏览:463

曾志荣 唐上纯 《中国儿科杂志》 2025年3期

摘要:
分析新生儿高直接胆红素血症的临床预后。方法:纳入本次研究患儿的数量为40例,时间范围2023年1月份至2023年12月份,该40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选择同时期来我院接受健康检查的40例健康新生儿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分析两组新生儿的体格以及智能发育水平。结果:实验组患儿通过治疗后血清指标显佳,p<0.05,同时其智能发育水平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体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高直接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而言,其预后相对较大,其智能发育水平低于正常新生儿,应给予有效的干预。

发展性照顾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护理效果 下载:42 浏览:452

曹见红 《中国儿科杂志》 2025年3期

摘要: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用发展性照顾护理的价值。方法:对2022年2月-2024年1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诊患儿(n=80)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40人,前者采取发展性照顾护理,后者行常规护理。对比睡眠时间等指标。结果:关于住院时间和睡眠时间:试验组(11.36±2.49)d、(20.39±2.17)g/d,对照组(15.73±3.16)d、(13.64±1.73)h/d,比较发现:试验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试验组发生率2.5%,对照组发生率17.5%,比较发现:试验组数据更低(P<0.05)。护理质量:试验组达到(98.52±0.94)分,但对照组却仅有(90.48±1.35)分,比较发现:试验组护理质量更好(P<0.05)。家属满意度:试验组达到97.5%,但对照组却仅有80.0%,比较发现:试验组数据更高(P<0.05)。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用发展性照顾护理,患儿的睡眠时间更长,住院时间更短,家属满意度更高,不良事件更少,护理质量改善更加明显。

如何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的创编及表演能力 下载:216 浏览:1185

胡江枫 《文学研究》 2024年7期

摘要:
本文作者通过调查和教学实践发现,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儿童文学的创编及表演能力方面较差。根据所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创编的热情,表演的欲望及创新能力;其次要突出教学实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新性,激发创造潜能,促进专业教学素质的形成;另外还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习相结合、互相促进。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疼痛及生命体征的影响效果评价 下载:511 浏览:4877

王绍平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8期

摘要:
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新生儿的护理要求越来越高,观察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将80例新生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用药护理及皮肤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新生儿疼痛刺激前后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中度和重度疼痛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疼痛刺激后两组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呼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地减轻新生儿的疼痛程度,保持新生儿生命体征稳定,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