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探讨 下载:67 浏览:757

王娇 金文娇 《中国护理学报》 2025年4期

摘要:
目地:探讨对老人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展开干预模式的治疗效果及意义。方式:挑选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在我院住院50名老人脑卒中病患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化的方式将病人分成两组,每组25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有针对性的吞咽功能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前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0%和68.00%。结论:对老年人脑卒中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可以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饮食,提高病人的预后。

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下载:220 浏览:3438

陈泯吉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3期

摘要:
研究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11-2020.7,抽取40例脑卒中急性期偏瘫进行研究分析,按照随机双盲法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实施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以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为指标,治疗前两组比值显示无差异(P>0.05),治疗1周、治疗2周后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实施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肢体功能,效果显著。

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观察 下载:68 浏览:427

卢敏庭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观察。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4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39)基于康复护理方案和对照组(n=41)常规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为97.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2.93%(P<0.05);研究组护理后HAMA量表评分和HAMD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各维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康复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可推广。

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护理研究 下载:74 浏览:432

王粟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对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采用中等长度导管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方法:样本抽取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2月,地点为我院神经内科,疾病确诊结果均为重症脑卒中,样本数量6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病例数量均为32例,对照组为留置针穿刺置管,并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为中等长度导管置管,并给予精细化护理,对2组患者的并发症、护理满意度以及置管情况等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横向对比平均留置时间为观察组较长,总穿刺次数以及输液工具费用均为观察组较少P<0.05;并发症率组间横向对比中,观察组3.13%,对照组21.88%,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为87.50%,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采用中等长度导管并配合精细化护理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以及和谐护患关系。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最佳选择之一 下载:37 浏览:482

符惠芳 《神经科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近几年,脑卒中又有年轻化之势,给家庭与国家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负担。如何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的症状,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能够尽快回归社会,是目前国际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是一种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和肌肉,从而达到康复治疗目的的技术。其优点是治疗方便,容易操作,无创。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脑卒中患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正念训练联合高频RTMS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下载:28 浏览:527

李华喜 古瑞平 何蕴丝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探究正念训练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从我院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段住院治疗的102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抛币法划分为观察组(n=51)与对照组(n=51)。对照组采用高频RTMS治疗,观察组则基于对照组实施正念训练。比对两组干预前后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AMD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施以正念训练与高频RTMS的联合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改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观察标准化护理流程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 下载:57 浏览:475

张思慧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流程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持续4周。对比两组凝血功能、下肢血流速度、肢体疼痛肿胀程度及DVT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凝血功能、下肢血流、肢体疼痛肿胀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凝血酶时间(APTT)为(40.44±3.81)s、凝血酶时间(TT)为(22.53±2.51)s、凝血酶原时间(PT)为(17.75±2.01)s,长于对照组的(35.23±3.52)s、(19.12±2.63)s、(14.23±2.13)s;腘静脉血流速度(21.84±2.06)cm/s、股静脉血流速度(29.74±2.85)cm/s,高于对照组的(18.35±2.37)、(25.63±3.16);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1.66±0.22)分,低于对照组的(2.02±0.33),下肢周径差(0.78±0.18)cm,短于对照组的(1.04±0.23)cm,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标准化护理流程能够改善老年IS患者机体凝血功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缓解肢体疼痛肿胀,减少DVT的发生。

脑卒中患者后遗症的康复护理 下载:28 浏览:662

任素萍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后遗症的康复护理;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护理干预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跨度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按照患者入院时登记身份证最后一位将其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各30例,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方式,康复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简易康复治疗技术,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NIHSS评分;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内容包括: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INR);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内容包括: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内容包括:心律失常、下肢静脉血栓、压疮、感染、无脑疝;结果:康复组患者不同时间NIHS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康复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康复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康复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康复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采用简易康复治疗技术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NIHSS)程度,改善凝血功能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显著提高了其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河南省护士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的现状调查 下载:2 浏览:505

马珂珂1 郭园丽1 董小方1 杨彩侠1 张盼1 王敏2 高欢欢2 2020年12期

摘要:
调查河南省护士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的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抽取河南省55所医院的965名脑卒中相关科室的护士,调查问卷通过专家咨询法制订,Cronbach'sα系数为0.832,内容效度为0.751,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来自29所三级医院、26所二级医院脑卒中相关科室的965名护士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7.62%;知识部分,10个专业相关判断题中,护士正确回答的题目数为(8.36±1.46)个;态度部分,93.71%的护士认为自身专业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其吞咽障碍情况,98.34%的护士认为有必要组建多学科团队进行吞咽障碍管理;实践部分,仅36.52%的护士按照最新指南推荐,在患者进食第一口食物、水或药物之前进行早期吞咽功能筛查;64.97%入院后早期吞咽功能筛查由责任护士执行。结论河南省护士对吞咽障碍的基础知识水平及态度尚可,但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筛查与评估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护士未采用指南推荐的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提示护理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积极推行循证转化,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74 浏览:515

​程曦1 刘康2 钱云1 蔡颖源1 陆小伟1 陈伟贤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率(UACR)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07月至2016月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神经内科住院,且头颅MRI和MRA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6名的临床资料。入院7 d内依据NIHSS多次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评估,任意1次评分较入院分值增加≥2分定义为END,并将研究对象分为END组和非END组。通过比较两组间各因素差异分析、构建Logistics回归模型和分层分析研究UACR水平和END的相关性。结果与非END组相比,END组饮酒比例、NIHSS评分和UACR水平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UACR水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4,95%CI:2.08~9.94,P<0.001)。分层分析证实较高的UACR水平在年龄>67岁、入院时NIHSS评分>3分、合并高血压、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男性患者中与发生END独立相关。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率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END的危险性因素,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AGT基因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85 浏览:533

​刘文鹏1 刘艳1 魏灿1 于建刚1 陈爱民1 丁云龙1 管清华2 赵旭平2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AGT基因上的rs2067853和rs476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式,收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255例(ICH组),健康体检者共321例(NC组)。基因分型采用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平台进行检测,χ2检验分析两组间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是否存在差异,并且按照性别进一步进行分层分析。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ICH组和对照组rs4762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中,rs2067853在两组间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是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14,OR=9.053);而女性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携带rs2067853 TT基因型的男性、高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是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因素。结论rs4762位点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易感无关。而rs2067853位点多态性与出血型脑卒中易感的相关性存在性别特异性:与男性出血性脑卒中易感相关,TT是风险因素;与女性出血性脑卒中易感无关。

静脉溶栓治疗轻型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下载:79 浏览:498

​陈艳 李仕文 赵珊珊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系统评价静脉溶栓治疗轻型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是从收录开始至2019年7月。应用RevMan V 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篇文献被纳入最终研究,其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组1 202例,非溶栓组1 43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良好功能结局与rt-PA静脉溶栓显著相关(OR=1.44, 95%CI:1.21~1.71,P<0.001),但存在中度异质性[Chi2=13.49,df=7(P=0.060),I2=48%]。亚组分析后发现,异质性的主要来源是地区。与非溶栓组相比,rt-PA溶栓组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比例明显增高(OR=14.40, 95%CI:2.62~79.26,P=0.002,I2=0%),但两组的病死率并无显著性差异(OR=0.97, 95%CI:0.54~1.76,P=0.920,I2=0%)。结论轻型卒中患者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虽然rt-PA静脉溶栓增加了sICH的风险,但不影响患者的病死率。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WBC与早期预后不良的关系研究 下载:77 浏览:511

​刘仲仲1 蔺文娟2 逯青丽1 王静1 刘佩1 刘燕1 常乔乔1 蔺雪梅1 王芳1 史亚玲1 王清1 刘国正1 吴松笛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入院WBC与早期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纳入西安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月至12月连续入院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90 d预后不良的随访,比较分析入院WBC四分组后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mRS评估预后不良。分别将WBC按照连续性变量和四分组变量(Q1~Q4)处理,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入院WBC与早期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研究最终纳入AIS患者共计2 196例,平均年龄(63.8±12.2)岁,其中男1 372例(62.5%),女824例(37.5%)。90 d随访发现,入院WBC在Q4组的预后不良率明显较高(Q4组19.09%vs. Q3组12.83%、Q2组10.27%、Q1组1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WBC水平升高是AIS患者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95%CI:1.03~1.15,P=0.003);与Q1组相比,入院WBC水平位于Q4组时90 d预后不良风险显著升高(OR=1.69,95%CI:1.14~2.50,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院WBC是AIS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指标对于AIS早期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基于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护理路径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主观感受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下载:65 浏览:398

李秀玲 《中国护理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探讨基于患者需求导向的临床护理路径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主观感受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我院卒中后偏瘫患者127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64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基于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总体幸福感评估量表评分、家庭角色、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基于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主观感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急性卒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92 浏览:456

​黄红涛 邱建博 陈广浩 王薇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探讨急性卒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进行MRI检查,收集扩散加权成像(DWI)梗死体积、血管再通程度[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评分方法评估]、功能预后(3个月mRS评分)和其他临床数据。比较不同血管再通程度间各参数差异。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及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血管完全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完全血管再通组发病至MRI检查时间、发病至开始取栓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明显快于不全血管再通组(t=13.049,P=0.004;t=13.774,P=0.003;t=13.105,P=0.002)。与不全血管再通组相比,完全血管再通组DWI梗死体积更小(t=-2.520,P=0.014)、心房颤动(房颤)比例更低(χ2=10.070,P=0.002)、预后更好(t=-2.550,P=0.013)。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发病至MRI检查时间、发病至开始取栓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及DWI梗死体积与血管再通呈正相关(r=0.310,P=0.008;r=0.339,P=0.004;r=0.344,P=0.003;r=0.308,P=0.008);房颤与血管再通呈负相关(r=0.498,P=0.000);血管再通与预后呈正相关(r=0.293,P=0.013)。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OR=1.376, 95%CI:1.027~1.844,P=0.033)、DWI梗死体积(OR=1.034, 95%CI:1.004~1.065,P=0.028)、房颤(OR=0.031, 95%CI:0.005~0.197,P=0.000)为预测卒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后血管再通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卒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前评估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DWI梗死体积及房颤史可有助于预测血管再通程度。

血清Lp-PLA2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92 浏览:512

陆怡德 吴佳宁 彭奕冰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活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CAS)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和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检测186例ACI患者的血清Lp-PLA2活性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时收集相关病史资料,并行颈动脉彩超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分别按血管病变部位、病变严重程度及斑块性质分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目与CAS的相关性。结果易损斑块组Lp-PLA2活性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3组之间血清hs-CRP和Hcy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及闭塞组血清Lp-PLA2活性高于无狭窄组(P<0.05)。闭塞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无狭窄组(P<0.05)。并发颅内外CAS性狭窄组血清hs-CRP水平及Lp-PLA2活性高于无CAS性狭窄组(P<0.05)。易复发组年龄、高血压比例、心脏病比例、糖尿病比例及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不易复发组(P<0.05),而2个组之间男性所占比例及血清TC、TG、Lp-PLA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p-PLA2、TC、LDL-C、hs-CRP与CAS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78、0.229、0.229、0.16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p-PLA2、TC、LDL-C及hs-CRP诊断ACI患者CA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1、0.683、0.683和0.584,Lp-PLA2的最佳临界值为489.5 U/L。结论血清Lp-PLA2活性与CA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ACI患者CAS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通畅性恶化的相关因素及预后 下载:84 浏览:518

​付胜奇1 张淑玲1 张杰文2 宋良1 李浩然1 张洪涛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动脉通畅性恶化(APD)的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收集778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PD将患者分为APD组及非APD组。于入院时和入院24 h对患者进行头颅MRI检查。采用NIHSS评分评价入院24 h神经功能,记录入院48 h的早期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于3个月和12个月采用mRS评分评估预后;记录第7 d、3个月、12个月的死亡率。结果与非APD组比较,APD组年龄、3个月mRS评分及高血压病史、入院前使用降压药、入院前使用降脂药、脑白质疏松的比率显著降低,入院及24 h NIHSS评分、12个月mRS评分及意识水平下降、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和侧支循环状态良好的比率显著升高(均P<0.05)。两组间TOAST分型的其他明确病因型卒中(SOE)及不明病因型卒中(SU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0.46,95%CI:0.30~0.85,P=0.002)、入院NIHSS评分(OR=1.06,95%CI:1.03~1.11,P<0.001)、颅内动脉狭窄(OR=4.87,95%CI:3.02~15.21,P<0.001)、颅外动脉狭窄(OR=3.61,95%CI:1.59~6.37,P=0.011)和侧支循环状态良好(OR=3.17,95%CI:1.45~9.85,P=0.002)是APD的独立相关因素。与非APD组比较,APD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早期卒中复发比率显著升高(均P<0.001),第7 d、3个月、12个月的死亡率及3个月、12个月的预后不良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入院NIHSS评分、颅内和颅外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状态良好与入院24 h APD独立相关,高血压病史具有保护作用。APD早期及长期预后均不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皮钙黏蛋白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81 浏览:504

​陈亮 刘梅 陈洁 吴岩峰 吴晋 刘庆萍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ELISA法检测161例AIS患者(AIS组)及110例其他患者(对照组)起病第1、3、10 d的血清VE-cad水平。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缺损亚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IS组各时间点血清VE-cad的水平均显著增高(均P<0.01)。与轻度缺损亚组比较,中度和重度缺损亚组各时间点血清VE-cad水平显著增高(均P<0.05)。与中度缺损组比较,重度缺损组血清VE-cad水平显著增高(P<0.05)。AIS患者发病第1 d、第3 d、第10 d的血清VE-cad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884,r=0.809,r=0.717;均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缺损亚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第3 d及第10 d VE-cad水平均显著低于第1 d(P<0.05)。结论 VE-cad参与了AIS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是预测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其预后的一个重要血清标志物之一。

超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复发风险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研究 下载:84 浏览:510

​顾宝东 王利 吴常征 杜青 孙娜 李鑫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NICE)早期复发风险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发病72 h内的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126例,记录其发病时一般临床资料和hs-CRP水平,随访30 d。采用Cox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别探讨hs-CRP水平与NICE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并用ROC分析hs-CRP对NICE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hs-CRP低风险组(<1.0 mg/L)相比,中等风险组(1.0~3.0 mg/L)复发风险为其1.181倍(95%CI:0.456~3.061),高风险组(≥3.0 mg/L)为其4.238倍(95%CI:1.667~10.706)。调整混杂因素后,与低风险组相比,中等风险组复发风险为其1.080倍(95%CI:0.403~2.894),高风险组为其4.776倍(95%CI:1.561~14.615)。hs-CRP水平与NICE复发风险呈正相关(P<0.05)。hs-CRP、ABCD2评分、hs-CRP联合ABCD2评分预测NICE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0(95%CI:0.520~0.780)、0.696(95%CI:0.575~0.817)、0.739(95%CI:0.620~0.859),联合预测的AUC值最大。结论 hs-CRP是NICE复发的预测因子,与ABCD2评分结合后能改善对NICE早期复发的预测能力。

不同抗抑郁药物对卒中后抑郁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 下载:87 浏览:507

​黄斐然1 王威2 柴云1 于明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评价不同抗抑郁药物对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月。使用Stata 14.2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本文最终纳入32个临床研究,共2 644例PSD患者。与安慰剂比较,帕罗西汀(MD=9.34,95%CI:4.39~14.29)、氟西汀(MD=8.63,95%CI:5.51~11.75)、丙米嗪(MD=9.41,95%CI:0.12~18.70)、去甲替林(MD=8.54,95%CI:4.14~12.94)、文拉法辛(MD=6.97,95%CI:2.04~11.90)、传统疗法(MD=6.40,95%CI:1.70~11.11)、依地普仑(MD=6.32,95%CI:1.91~10.73)降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舍曲林、黛力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帕罗西汀治疗PSD较氟西汀(MD=0.71,95%CI:-5.14~6.56)、丙米嗪(MD=0.07,95%CI:-9.38~9.25)、去甲替林(MD=0.80,95%CI:-5.82~7.42)、文拉法辛(MD=2.37,95%CI:-4.61~9.36)、传统疗法(MD=2.94,95%CI:-3.89~9.77)、依地普仑(MD=3.02,95%CI:-3.61~9.65)、舍曲林(MD=6.14,95%CI:-4.98~17.26)和黛力新(MD=6.37,95%CI:-2.11~14.86)存在优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抗抑郁药物对PSD治疗效果从优到差依次为帕罗西汀、氟西汀、丙米嗪、去甲替林、文拉法辛、传统疗法、依地普仑、舍曲林、黛力新。结论帕罗西汀、氟西汀、丙米嗪、去甲替林、文拉法辛、传统疗法、依地普仑均对PSD有疗效,其中帕罗西汀的疗效最优。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