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结构与行动”视域下的科学哲学 下载:45 浏览:433

刘鹏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只要承认科学是人类的一项事业,那么"结构与行动"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逻辑实证主义、库恩、社会建构主义是结构阵营的主要代表,他们分别采用逻辑、范式、社会等结构性概念消解了科学家行动的认识论自由;而拉图尔、皮克林、哈金等则通过强调个体行动者的作用,在对地方性与普遍性之关系进行辩证理解的基础上,塑造了一种新的科学实践哲学。基于科学观的转变,哲学家们呼吁一种"反向的哥白尼式革命",从而重塑一种全新的行动哲学。

中国大都市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及优化研究 下载:42 浏览:388

张录法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本文运用泰尔指数法和综合评价法,以上海为例分析了当前中国大都市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均衡性及变化状况。本文认为,从总体配置指标来看,医疗机构数提升比较明显,床位和卫计人员等资源提升不明显;从纵向配置指标来看,虽然医院层面和社区层面的医疗资源都在增加,但是倒三角配置格局更加严重。医院医疗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总体相对较差;社区医疗资源的配置均衡性相对较好,但由于所占有总体医疗资源有限,社区医疗资源仍然处于低水平的均衡。基于分析结果,本文建议在增量方面要适度增加优质资源的供给,补齐卫生人力资源短板;在存量方面要加大基层倾斜力度,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从中心城区向郊区的合理流动;在机制层面充分利用智慧医疗等技术手段,促进医疗资源跨区域、跨层级、跨机构、跨时间的高效利用。

应对老龄化社会:协同构建医养融合的养老新模式 下载:32 浏览:420

杨伊宁1 励建安2,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以家庭养老为代表的传统养老模式在解决养老需求方面逐渐暴露出不足,亟待更加完善的养老体系和可持续性的养老服务。由此,动员社会多方力量,围绕着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与全生命周期的生活质量,协同构建医养融合的养老新模式,对优化配置养老资源,为全社会缓解养老压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落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与评价 下载:33 浏览:477

王长松1 贾世奇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探究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与空间分布特征,对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驱动小镇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扎根理论构建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对首批127个特色小镇进行评价,并分析特色小镇及特色主成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可以归为6个主成分,其中小镇经济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创新创业实力两个因素对特色小镇的影响最为显著。首批特色小镇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文化支撑,且经济实力雄厚的小镇;第二类特色小镇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承接大城市部分功能,发展特色产业;第三类是各省市依托国家政策选拔出具有潜在优势的试点镇。

践行文化自信的公共文化治理:价值内涵、实践场域和行动取向 下载:42 浏览:383

颜玉凡1 叶南客2,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在公共文化治理中践行文化自信。这种系统治理以文化治理理念的变迁演进和建构价值理念自信为国家制度场域,以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和建构文化生活自信为文化生活场域,以重塑文化产业的公共精神和建构文化生产自信为文化生产场域。它需要在文化行政中坚持意识形态引领,发挥公共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政治治理作用;在文化生活中围绕居民文化诉求,通过弘扬时代文明新风来展开文化生活治理;在文化生产中秉持公共价值关怀,发挥文化生产治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推进作用,并在多层面协同治理中合理定位参与主体的主要角色,通过良性互动实现共治。这种新时代公共文化治理的建构性功能,能够不断巩固文化自信。

技术治官下的剩余信息生产权博弈——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为例 下载:33 浏览:390

孙雨1 邓燕华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本文试图从信息控制权的视角探讨技术治官的实践。借鉴"控制权"的分析框架,我们将信息控制权分为信息激励权、信息解释权和信息生产权三个维度。随着统计、文档、制图、信息通讯等技术的发展和集成使用,中央政府在一些重要的任务环境中,基本掌握了信息的激励权和解释权,并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生产的能力。但信息生产权一方面受制于技术,另一方面容易为地方政府的行动所影响。因而,尽管中央政府采取技术压缩地方政府在信息生产上的空间,地方政府依然可以争取"剩余信息生产权"。本文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为例,指出在强激励、不可解释的任务情境下,地方政府会采取各种策略,与中央政府就剩余信息生产权展开或明或暗的博弈。本文认为,"技术治官"的效果不仅有赖技术本身,还取决于作为"行动者"的地方政府的回应。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及其自组织性的确立 下载:36 浏览:422

张玲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为更好地进行政治沟通和应对复杂环境变化,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了超大规模、独立的政党系统。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政治建设为政党系统的有序运行设置序参量,政治纪律是初级序参量,政治规矩是高级序参量。在初级和高级序参量共同作用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系统化的自组织运行机制,其主要由纪律法规制度体系、系统运行机制、系统纠偏机制、系统教育机制四个方面构成。

我国商事代理制度的内涵阐释及立法构想 下载:35 浏览:432

王建文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我国现行代理制度的规定未区分民事代理与商事代理,即商事代理同样适用的是民事代理制度。然而,现代商事代理已超越了传统民事代理的制度框架,故现行民事代理制度已无法适应现代商事代理的实践需求。即使是在商法典中对商事代理做了专门规定的大陆法系国家,现代商事代理实践也远远超越了有限的几种商事代理制度的规定,因而其制度规范同样不敷适用。因此,应在考察与分析大陆法系国家商事代理制度的基础上,阐释商事代理制度的内涵,探究商事代理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在我国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理论界与立法机关应认真梳理代理制度的理论体系,并基于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事代理的运用实践,构建科学合理的商事代理制度,确认商事代理人不仅可代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且可代为处理特定事务。

“社会相”书写与现代山水游记的审美伦理 下载:47 浏览:351

王炳中 施仁瑞 《文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自我""自然""社会"是现代山水游记的三个关键义项,三者的关系既是以"社会相"作为审美的向心力,又互为矛盾和冲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古代山水游记和谐圆融的美学取向,形塑出现代山水游记独异的审美伦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因着社会情怀的羁绊,"自我"面对自然时常陷入进退失据的彷徨;"社会相"的嵌入消解了主体面对自然山水"独往会心"的审美旨趣,形成"自然"审美与"社会"审丑的二元对立;由于批判的在场和对现实社会的多维观照,在物我对话上,现代山水游记多采用"动态化"的"观物"方式和直接、明快的"比兴"修辞,是对传统"托物言志"手法的创造性转化。

司法裁判中法官价值选择的证成 下载:32 浏览:426

陈绍松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司法裁判中法官不同的价值选择导致不同裁判结果的产生。法官恣意的价值选择危害司法裁判的可预见性,因而法官对自己在司法裁判中的价值选择有证成的义务。法官价值选择的证成是否为一种法律论证,怎样成其为一种法律论证,是司法裁判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司法裁判过程中,以权衡的方法路径实现裁判的法律证成,作为"等级式"适用的价值选择,作为裁判法律推理的逻辑起点时,其适用方法具有"二值性"。价值选择应实现优先性的证成。优先性难以通过价值标准的位序实现,结果优先成为现实的选择。保证法官价值选择证成的担保是法官作出裁判的法律制度。

现代历史故事在当代小说中的审美表达 下载:46 浏览:371

慕江伟 《文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在当代文学中,现代历史故事存在于众多当代作家笔下,并写出了诸多富有特色的小说作品,它们从不同角度钩沉历史细节,再现被遮蔽的社会时代景观。本文把"现代历史故事"作为一种方法,重新考量《红高粱》《妻妾成群》《白鹿原》《尘埃落定》《劳燕》《山本》六部不同历史题材的小说,探讨当代作家讲述现代历史故事时在主题、人物、艺术等方面的审美表达,进而思考这些故事在当下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自利性”农民形象的剖析 下载:46 浏览:375

吴都保 《文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通过农民"猫腻"行为的描写,展示出物质贫乏年代"下属群体"出于生存本能的"物质自利性"的自我保护行为。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农业合作化运动试图通过"农业技术"提高物质生产来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以此解决农民意识中"信仰"与"物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作家也因其矛盾与冲突而陷入"道"与"器"写作立场的抉择困境,从而建构了"自上而下"的"显性"叙事和"自下而上"的"隐性"叙事两种叙事模式,折射出政治场域的理性真实和文学场域的感性真实两种不同的历史记忆。

冯雪峰文论中的俄苏话语资源 下载:48 浏览:352

侯敏 《文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冯雪峰的文论与俄苏话语资源紧密关联。俄苏托洛茨基等为代表的"同路人"理论、"拉普"的文学阶级论和工具论,以及列宁的党性论等不同文学理论话语的交织影响,在拓展冯雪峰理论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其阐释的困境。这主要体现在其"革命文学"论争、"第三种人"论争中的矛盾与悖论,评论鲁迅的两副笔墨,两种现实主义之间的游移等几个方面。探究冯雪峰文论的俄苏话语资源影响,不仅可以透视其理论的驳杂性、话语间的矛盾与张力,内心的隐忧与焦虑,而且可以管窥中国现代学界接受俄苏话语资源的某些侧面与基本样态。

地空通信传输中空间调制的适应性分析 下载:83 浏览:469

李志明1,2 石荣2 肖悦1 《无线电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空间调制是一种新型多天线传输技术,在隐蔽通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传统空间调制主要集中在地面通信场景下,而极少涉及地空场景应用研究的现状,在对空间调制通信模型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空间调制系统地空通信信道模型,并分别研究了此信道模型中空对地通信传输场景和地对空通信传输场景的信道相关性,以及应用空间调制的适应性。并对上述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及传输性能进行了仿真验证,从而为空间调制在地空通信中的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左翼作家在“京海之争”中的角色与作用 下载:51 浏览:371

张悦 《文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长期以来左翼作家被视为"京海之争"中的旁观者,鲁迅"官的帮闲"和"商的帮忙"的观点更是长期被看作对京海各有批判的经典论述。但是本论文通过梳理鲁迅、徐懋庸、胡风、姚雪垠等左翼作家在"京海之争"中的言论,认为左翼作家不仅是这场论争的主要力量,"与其京派也,宁海派"的态度也折射了1930年代左翼文学与海派商业文化某种程度上的融合与共振。

论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无政府主义文学 下载:47 浏览:358

李跃力 《文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的版图中,无政府主义文学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质疑与批判久被忽略。毛一波、卢剑波、柳絮、张履谦等人站在无政府主义立场批判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实际上是被马克思主义者"代表"的文学,其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用意是参与文化斗争,它本质上无法成立。无政府主义者在此基础上鼓吹"民众艺术",这种无阶级的多数人的"完全无缺"的艺术是无政府主义者构建的乌托邦,其"霸权"的倾向同样难以抑制。无政府主义者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展开攻击,既有政治立场的根本差异,更有时代转型和时局大变之际的策略性应对。其意图无非是挽狂澜于既倒,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争夺文化权力。无政府主义文学虽因不合时宜而匆匆落败,但他们的努力与抗争、奋斗与坚守、困顿与迷惘,乃至经验与教训,同样应该成为"革命文学"历史叙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鲁迅对朱光潜的批评缘起重考 下载:48 浏览:354

姜彩燕 《文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对于鲁迅和朱光潜的论争,以往的研究多着眼于他们在政治立场、思想派别、美学观点、治学方法等方面的分歧,鲜少注意到他们都关注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正是由于这一共同关注,使他们产生了思想上的交集,也由此引发了鲁迅对朱光潜的不满与批评。从1926年《写在〈坟〉后面》中曲折隐晦的回应,到1933年《"人话"》中虽不点名但溢于言表的反感,再到1935年底《"题未定"草七》中的点名批评,鲁迅对朱光潜的批评经历了从间接到直接、从隐晦到公开的过程。朱光潜的沉默或回避,使两人之间的文字交往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知识分子的"对话",而只能以一种曲折、隐晦甚至难以察觉的"潜对话"方式存在。

论鲁迅对中野重治的影响 下载:55 浏览:381

柴红梅1 刘伟2 《文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在近半个世纪里,中野重治与鲁迅保持着紧密的精神联系。作为一位无产阶级文学家,中野重治将马克思主义与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鲁迅深化了中野重治的政治与文学观念和人性的政治思想。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决不妥协的斗争意志激励着他。鲁迅的著作成为中野重治反省战争和近代日本,批判天皇制,寻求主体重建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精神力量。

新诗史上的叶公超 下载:59 浏览:338

张洁宇 《文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作为新月派著名批评家的叶公超,在新诗史上也做出了独特贡献。他曾主编《新月》《学文》两大文学刊物,是新月派言论阵地的守将;他曾于清华大学等高校中教授英美文学,培养和提携了大批年轻的诗人、作家和翻译家。尤为重要的是,叶公超高度关注新诗发展,他积极参与新诗理论建设和西方诗学的译介,成为艾略特及其《荒原》汉译的最重要的推动者和阐释者。他对新诗格律等问题的讨论也在现代诗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月派诗歌的语象生成 下载:53 浏览:346

王昌忠 《文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七月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典型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用人民能够理解、接受的书面语言"主观"地表述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认识论意义和审美价值相结合的现实生活形象,是七月派诗歌语象的基本构造特征。七月派诗歌的语象生成落实于语象采集和语象运作两方面。七月派诗人"突入"战斗生活、"拥抱"受难家国、"结合"抗争民众,在亲身体验、感受、认知中采集有血有肉、可触可摸的生活形象。在运作上,七月派诗歌主要是本原化、写实性地处理诗歌语象的,同时也适度、有效采纳了象征化方式。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