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南极磷虾粉加工过程中虾青素的含量、结构及抗氧化性 下载:78 浏览:448

欧阳杰1,2,3 赵昕源1,4 马田田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6期

摘要:
虾青素由于结构稳定性较差,在高温条件下易降解和异构化。为了掌握南极磷虾粉加工过程中虾青素含量、结构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虾青素在各加工阶段的含量及结构变化,对比虾青素在各加工阶段的抗氧化性差异,分析虾青素结构与功能活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南极磷虾原料中虾青素含量为110.6mg/kg,其中全反式结构虾青素占比90.7%,13-顺式虾青素和9-顺式虾青素占比分别为4.7%和4.6%,经过蒸煮和干燥后,虾青素含量分别为88.7和52.1mg/kg,全反式虾青素占比分别为76.2%和72.2%,13-顺式虾青素占比分别为19.9%和21.9%,9-顺式虾青素占比分别为3.9%和5.9%。南极磷虾原料中虾青素的3S,3′S,3S,3′R和3R,3′R三种光学异构体含量分别为16.8、17.9和72.1mg/kg,蒸煮后分别为12.0、25.5和55.3mg/kg,干燥后分别为2.8、8.1和12.4mg/kg。各阶段虾青素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均显著强于Vc,在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中,蒸煮和干燥后的虾青素抗氧化能力强于原料中的虾青素,在FRAP铁离子还原实验中,蒸煮和干燥后的虾青素也表现出了更高的还原能力。研究表明,在虾粉加工过程中,虾青素的几何异构主要发生在蒸煮阶段,光学异构主要发生在干燥阶段,相对于磷虾原料,经蒸煮和干燥后的虾青素抗氧化能力增强。本研究可为南极磷虾粉加工工艺优化及虾青素提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不同水域短颌鲚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下载:32 浏览:271

文嗣鑫1,2,3 李乐康4 李亚培1,2 李辰钰1,2 龚小玲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6期

摘要:
为分析鱼类肠道菌群在不同水域环境中的变化,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鄱阳湖和青草沙水库大、小2种规格(体质量分别为100~130g、10~30g)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分别记为PYH-L、PYH-S、QCS-L和QCS-S)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QCS-L和QCS-S肠道菌群平均OTU分别为524和472个,PYH-L、PYH-S肠道菌群平均OTU分别为466和567个;QCS-L肠道菌群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比PYH-L的高,而QCS-S肠道菌群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则比PYH-S的低;在不同水域短颌鲚肠道中,每个门类的细菌丰度差异较大,在属水平上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为差异性最大的菌群。研究表明,短颌鲚在不同水域中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明显差异,极有可能是两地短颌鲚生活史、食性转变和水环境差异造成的。

体外传代对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毒株毒力的影响 下载:30 浏览:256

王丛旭1,2 潘晓艺2 周可欣2 穆雪娇2 姚嘉赟2 蔺凌云2 赵建华1 沈锦玉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6期

摘要:
为研究不同代次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 LMBV)的病毒特性变化及毒力差异,采用攻毒试验、qPCR、TCID50及二代测序的方法,对LMBV分离株(LMBV-ZJDSS)F5、F35和F65进行致病性、组织中病毒载量变化、病毒滴度和不同代次病毒基因组测序,在LMBV全基组中筛选出4个毒力基因,并对不同地区毒株的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攻毒浓度为108.5 TCID50/mL时,F5、F35和F65代毒株15d内引起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死亡率分别为60%、25%和5%;F65代毒株最早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大口黑鲈肝脏、脾脏和肠的病毒载量较高,不同代次毒株在各组织中均有分布,96h内F65代毒株在各器官组织的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48h内F5代毒株在各器官组织的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对F5和F65代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E3、TNFR和ICP18基因编码区未发生突变,遗传稳定性较高,ICP46基因编码区有一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酪氨酸。研究表明,通过病毒的连续传代,病毒致细胞病变的速度加快,病毒对大口黑鲈的致病性减弱,病毒的毒力有所下降,毒力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编码ICP46蛋白的氨基酸发生突变,且不同地区LMBV毒株毒力基因差异主要集中在TNFR上。

常温酶解法测定基于南极磷虾中虾青素酯的方法研究 下载:76 浏览:470

高岩1,2 邢丽红1 孙伟红1 孙晓杰1 祖露1,3 李兆新1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5期

摘要:
由于虾青素酯具有多种存在形态,其准确定量还存在难点,将其有效转化成可定量的游离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实验将南极磷虾作为不同形态虾青素研究的代表性品种,采用柱层析法从南极磷虾中分别制备了虾青素的单酯和双酯,明确了其组成和含量,作为典型特征样品,进一步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确立最佳酶解条件,并对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从南极磷虾中制备并鉴定出8种虾青素单酯和13种双酯作为典型特征样品;(2)单酯在底物浓度为0.5μg/mL,反应体系酶浓度1.14U/mL,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75min时,游离虾青素回收率达94.56%±1.24%;双酯在底物浓度为1.0μg/mL,反应体系酶浓度0.92U/mL,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75min时,游离虾青素回收率为98.28%±0.84%。(3)将常温酶解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中,南极磷虾油中虾青素的含量为(265.09±20.35)mg/kg,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的含量为(21759.36±90.19) mg/kg。为了验证方法的准确度,分别采用标准SC/T3053-2019和GB/T31520—2015与酶解法进行比较,结果分别为(260.42±11.57)和(21752.54±100.00)mg/kg,偏差均小于10%;进一步通过在样品基质中添加全反式虾青素标准溶液的方式进行了验证,南极磷虾中游离虾青素回收率为95.24%,RSD为2.03%;雨生红球藻中游离虾青素回收率为98.56%,RSD为0.75%,说明常温酶解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可以满足虾青素酯的准确定量。研究表明,常温酶解法的反应条件温和,减少了温度引起的虾青素氧化和异构化,最大化的将酯态转化成游离态,适用于水产品中虾青素酯的准确测定。

盐度和亚硝酸盐氮胁迫对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和莆田群体代谢的影响 下载:33 浏览:268

周红 谷晶 朱弦一 郭悦 杨国军 霍忠明 王华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6期

摘要:
为研究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协同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胁迫作用,选取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壳长为27.5mm±1.2mm)和莆田群体(壳长为31.2mm±1.8mm)为试验对象,以盐度30的天然海水为对照,设定盐度分别为25、20、15,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15、0.30、0.60mg/L,通过分析菲律宾蛤仔耗氧率、排氨率和鳃丝结构的变化,探讨了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单因子胁迫及二者协同胁迫对菲律宾蛤仔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盐度胁迫下,“斑马蛤2号”和莆田群体的耗氧率均随盐度的降低而增加,排氨率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亚硝酸盐氮胁迫下,“斑马蛤2号”和莆田群体的耗氧率均随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斑马蛤2号”的排氨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莆田群体的排氨率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协同作用下,“斑马蛤2号”和莆田群体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较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单因子胁迫时明显增加,且菲律宾蛤仔鳃组织结构受损,鳃丝出现呼吸上皮细胞脱落;对菲律宾蛤仔代谢过程的氧氮比(O∶N)分析显示,其代谢主要由蛋白质氧化供能,但在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协同胁迫下主要由蛋白质供能,辅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研究表明,低盐度和亚硝酸盐氮协同胁迫,影响菲律宾蛤仔鳃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导致其呼吸代谢机能减弱。

湖北省保安湖沉积物污染评价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下载:44 浏览:283

刘佳豪1,2 李艳2 申东方2,3 马硕楠4 乔瑞婷2,3 毛卉5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5期

摘要:
为了解保安湖沉积物的污染情况,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分析了保安湖2020年7月—2021年4月共4个季度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保安湖沉积物中TN、TP、OM含量分别为(3.56±0.79)、(0.57±0.20)、(59.66±16.27)g/kg;主体湖、桥墩湖、扁担塘和肖四海4个湖区TN、TP和OM含量均在冬季最高、夏季较低,季节更替引起的水温、浮游藻类、水生植物、微生物活性、溶氧及外源有机物输入等因素的变化,是导致这种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TN和OM含量均在保安湖北部的扁担塘最高、南部主体湖最低,TP含量在北部的肖四海最高、扁担塘最低,来自周边精养鱼池的养殖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可能是导致北部湖区沉积物营养含量更高的主要因素;沉积物中TN、TP和OM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均表明保安湖处于重度污染状态,有机污染指数显示其污染等级为有机污染。研究表明,保安湖沉积物污染状况较重,未来一段时间内若外源污染持续存在还可能存在继续恶化的风险,亟须采取控源截污、水生态修复等措施以控制其富营养化。

南极磷虾主要过敏原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下载:78 浏览:462

林娜1 马德蓉1,2 刘志东1 倪玲1 段蕊2 张俊杰2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5期

摘要:
为了探究南极磷虾致敏问题,从南极磷虾中筛选、鉴定、分离纯化其主要过敏原,并对过敏原的性质进行研究,实验通过缓冲盐溶液提取南极磷虾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WB)筛选南极磷虾过敏原;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过敏蛋白;通过等电点沉淀、硫酸铵盐析、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过敏原;采用SDS-PAGE及WB分析南极磷虾主要过敏原的耐热性及对模拟胃肠液的消化稳定性。结果显示,南极磷虾肌浆蛋白(SP)和肌原纤维蛋白(MF)电泳条带丰富且分子量范围广。南极磷虾蛋白与虾蟹过敏患者血清能发生免疫反应,其中至少有4个蛋白条带发生了阳性反应;免疫反应最强烈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5ku,能够被所有的患者血清识别,经液质联用鉴定此过敏蛋白为南极磷虾原肌球蛋白(TM)。硫酸铵分级盐析纯化TM的最佳饱和度为50%;分离纯化后得到了纯度较高的TM,其等电点为4.4,热稳定性好,能与虾蟹过敏患者血清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TM随着模拟胃液消化时间的延长,主条带分子量逐渐降低,最后稳定在33ku左右,并且分子量为15和12ku的降解片段含量逐渐增多且稳定存在;这些降解条带仍然能与过敏患者血清发生较强的免疫反应。随着模拟肠液消化时间的延长,TM原始片段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最后完全降解成分子量更小的多肽;TM经肠液消化后其降解产物免疫活性大大降低。研究表明,南极磷虾中存在过敏原,TM是其最主要的过敏原,且具有免疫反应性。TM还具备了过敏原的一般特性,比如耐高温、耐胃蛋白酶消化、对胰蛋白酶消化部分稳定。研究结果对于阐明南极磷虾潜在致敏问题的预警和防控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南极磷虾加工利用及过敏原消减技术构建提供基础信息。

马氏珠母贝α-Tubulin基因结构、SNP筛选及耐低温相关性分析 下载:41 浏览:266

刘雅1,2 李松谕1 赖卓欣2 钟如卓2 王庆恒2,3 邓岳文2,3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4期

摘要:
为了探究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α-Tubulin基因在低温适应性中的作用,通过RACE克隆技术获得马氏珠母贝α-Tubulin基因,分析了α-Tubulin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趋势,并筛选和比较了马氏珠母贝耐低温选育系(R)F3和北部湾野生群体(W)的α-Tubulin编码区SNP位点。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α-Tubulin基因总长为2 107bp,可编码454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Tubulin和Tubulin-C结构域;全组织定量显示,α-Tubulin基因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足部中表达量最高(P<0.05);低温胁迫时,鳃组织中α-Tubulin基因在低温组(12、17℃)的表达量均在72h时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22℃)(P<0.05);α-Tubulin外显子区域共有34个SNP,其中3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R和W群体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R群体单倍型CCTCAGCGCC的频率明显高于W群体。研究表明,α-Tubulin为参与调节马氏珠母贝低温适应过程中的候选基因,筛选出的与抗低温性状相关的SNP位点g.111071125及优异单倍型CCTCAGCGCC,可作为选择育种的候选标记。

β-环糊精稳定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下载:72 浏览:472

朱凯1 徐雪姣2 杨会成3 沈清1 戴志远1 郑振霄1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5期

摘要:
为了确定β-环糊精稳定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工艺并研究其稳定性,实验通过研究不同乳化方法 (超声、高速剪切和高压微射流)、不同油相体积分数(30%、40%、50%、60%和70%)及不同β-环糊精添加量(1%、2%、3%、4%和5%,质量分数)对乳液特征指标(浊度、离心稳定性、粒径和ζ-电位)的影响,初步确定了β-环糊精稳定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工艺,而后通过乳液的形貌及显微变化、乳液的特征指标评价乳液的热杀菌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油相体积为60%、β-环糊精添加量为3%、采用高速剪切乳化的方法可以得到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乳液的浊度、离心稳定性、粒径和ζ-电位分别为1.83、85.12%、110.50 nm和-28.39mV。热杀菌对乳液的形貌及显微结构、乳液的特征指数没有显著影响。冻融显著影响了乳液的特性,冻融后乳液出现了严重的沉淀、乳析等现象,乳液不再呈现均一、稳定的状态。乳液在25°C,密闭条件下贮藏16 d内,虽然乳液的形貌结构、显微结构及乳液的特征指标发生了变化,但乳液仍保持了基本特性。总之,β-环糊精作为稳定剂可以用来制备南极磷虾油Pickering乳液,该乳液具有良好的热杀菌和贮藏稳定性(16 d内),但不具备冻融稳定性。

黄颡鱼STAT3乙酰化位点验证及其与SIRTs去乙酰化酶的关系 下载:83 浏览:456

郑华 徐一闯 赵涛 吕武宏 余岸艮 何杨 谭肖英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4期

摘要:
为研究黄颡鱼STAT3乙酰化位点及其与SIRTs去乙酰化酶家族之间的关系,实验首先构建带Flag标签的STAT3过表达质粒及带HA、GFP标签的SIRTs过表达质粒,并对STAT3可能发生乙酰化的位点进行突变体构建;其次,转染STAT3及突变体和STAT3、SIRTs共转染于HEK 293T细胞,利用免疫印迹、免疫沉淀和免疫荧光等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STAT3是一种胞浆蛋白。与野生型STAT3相比,突变体K685R的乙酰化水平显著降低。突变体K49R、 K87R、 K680R、 K712R和K714R的乙酰化水平与野生型STAT3无显著差异,表明K685是STAT3的关键乙酰化位点。免疫沉淀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IRT2、SIRT7与STAT3发生蛋白互作并催化STAT3的去乙酰化,而SIRT5不与STAT3发生蛋白互作,对其乙酰化水平无明显影响。本研究揭示了黄颡鱼STAT3的乙酰化位点及STAT3和SIRTs之间的关系,为探讨STAT3蛋白乙酰化修饰在鱼类生理功能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中国沿海鱼类新记录种——暗康吉鳗 下载:41 浏览:281

闫龙1,2 孔业富1,2 洪靖岩1,3 赵静4 迟庆宏5 郭栋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4期

摘要:
为确认2021年在辽宁省大连市獐子岛海域采集到的1尾全长为168.50 cm的康吉鳗属(Conger Cuvier, 1817)鱼类种类,运用形态学和遗传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物种鉴定,并对其胃含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标本符合Jordan和Snyder在1901年定名的暗康吉鳗(Conger erebennus)形态特征,背鳍起点始于胸鳍末端后缘正上方及眼后无感觉孔是其最重要的形态特点;该标本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NC0623731)与NCBI中已发布的暗康吉鳗同源序列高度相似,系统发育树上该序列与已发布的暗康吉鳗16S rRNA聚为一支,且其16S rRNA和COⅠ序列与康吉鳗属其他种鱼类的遗传差异已达到种上水平;该标本的胃含物主要包括鱼类(舌鳎、鱼銜、平鲉)、头足类(乌贼、章鱼)、棘皮类(海参)和甲壳类(鼓虾、虾蛄);形态学和遗传学分析均显示,该标本是暗康吉鳗,且为中国沿海鱼类新记录种,推测其可能分布于中国黄海北部深水区域,属于底层大型凶猛性鱼类,主要对底栖鱼类、甲壳类、棘皮类和头足类等渔业资源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研究表明,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准确鉴定出一种中国鱼类新记录种——暗康吉鳗,且初步掌握了其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和食性,研究结果可为康吉鳗属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投喂冰鱼和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华绒螯蟹肌肉风味品质比较 下载:40 浏览:260

熊玮 戴永军 刘文斌 郭慧星 华皓坤 杜婉婷 邱语菡 蒋广震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4期

摘要:
为推动人工配合饲料在蟹养殖业中的使用,以体质量为(5.33±0.79)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投喂冰鱼(TFG)和人工配合饲料(FDG)的中华绒螯蟹肌肉风味品质差异,并采用配对比较试验对蟹肉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与TFG组蟹相比,FDG组蟹的腥味较少,且味道更加鲜美、气味浓郁宜人;两组中华绒螯蟹肌肉中17种游离氨基酸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蟹肌肉中的5′-肌苷酸钠和5′-鸟苷酸钠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FDG组蟹的5′-腺苷酸钠(AMP)和鲜味当量(EUC)含量较TFG组显著升高(P<0.05);FDG组蟹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TFG组蟹相比,FDG组蟹肌肉中的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酮和含氮化合物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FDG组蟹肌肉中的脂氧合酶(LOX)活性及其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TFG组。研究表明,人工配合饲料可提升蟹肉风味,提高其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AMP和EUC含量,更符合消费者对食物健康与鲜味的需求。

基于两段式模型研究口虾蛄体长-体质量关系及估算初次性成熟体长 下载:80 浏览:447

徐海龙1,2,3 薛薇1,4 谷德贤5 杨蕊1,4 于小涵1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4期

摘要:
为获取口虾蛄初次性成熟体长信息,实验以2018年4—8月渤海湾逐月拖网资源科学调查捕获的口虾蛄为对象,分别建立口虾蛄体长-体质量的幂函数关系式和两段式关系式,并基于两段式关系模型进行初次性成熟体长估算。结果显示,两段式关系模型较幂函数关系模型更适于表达口虾蛄的体长-体质量关系,基于Huxley’s传统的幂函数关系模型,口虾蛄存在明显的两个体长-体质量关系组,基于两段式体长-体质量关系模型估算,得到口虾蛄总体、雌性和雄性的初次性成熟体长分别为10.99、11.01和10.85 cm。研究表明,口虾蛄性成熟阶段,更多的能量被分配用于性成熟过程,更少的能量用于身体的生长,该现象在雌性口虾蛄群体更为明显。

牡蛎降糖肽的结构表征及其协同花色苷的活性增效作用 下载:48 浏览:279

蒋美龄1 陈忠琴1,2 秦小明1,3 孙旭佳1 曹文红1,2,3 林海生1,3 高加龙1,3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3期

摘要:
为探讨牡蛎肽(oyster peptide)的降糖作用及消化稳定性,以香港牡蛎(Grassostrea hongkongensis)为原料制备牡蛎肽,对其结构特征进行表征,通过体外降糖模型及模拟胃肠消化模型考察牡蛎肽的降糖活性及消化稳定性,并利用花色苷协同提高牡蛎肽消化稳定性和降糖活性。结果表明:牡蛎肽含有丰富的疏水性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1 000之内;肽谱分析显示,牡蛎肽含有LYF、TLFLK、IRAGYD、TLHHRVH、ARNEANVNIY、CVIGR等15条肽段,具有显著的降糖肽结构特征;牡蛎肽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二肽基肽酶Ⅳ(DPP-Ⅳ)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66±0.47)、(8.62±0.66)、(2.60±0.46) mg/mL,具有良好的降糖活性;牡蛎肽的消化稳定性相对较差,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其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DPP-Ⅳ酶的抑制率显著下降了6.23%~32.48%(P<0.05);通过组合花色苷设计协同矩阵,选用Highest Single Agent(HSA)模型计算组合效果,结果显示,牡蛎肽和花色苷对α-葡萄糖苷酶(HSA协同得分3.503)、α-淀粉酶(HSA协同得分3.632)和DPP-Ⅳ(HSA协同得分3.156)具有协同抑制作用,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试验验证,花色苷可以提高牡蛎肽的消化稳定性。研究表明,牡蛎肽具有降糖活性肽的特征结构,其与花色苷协同后具有显著的消化稳定性和降糖活性增效作用。

气候变化对黄海中南部斑鰶产卵场适宜性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56

张云雷1,2 孙霄1,2 刘晓慧3 崔晏华1,2 简盈1,2 薛莹1,2,4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4期

摘要:
为全面了解气候变化下黄海中南部近海海域斑鰶的产卵场适宜性变动规律,为黄海中南部产卵场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实验根据2014—2018年5—7月黄海中南部产卵场调查数据,并结合FVCOM (Finite-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模型提取的表层水温、表层盐度、水深、离岸距离、海表流速以及NOAA数据中心的叶绿素a浓度等6种环境因子,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构建黄海中南部斑鰶产卵场适宜性的分布模型,根据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预测该鱼种产卵场在未来的潜在分布。结果显示,不同月份中影响斑鰶鱼卵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不同,主要因子在5—7月分别为水深、叶绿素a和表层水温,其偏差贡献率分别为24.49%、28.08%、26.26%。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下,斑鰶的适宜产卵场将向北迁移。此外,黄海中南部北部沿岸海域及南部远岸深水区的栖息地适宜性明显增加。因此,未来在产卵场保护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应当充分考虑这一变动趋势。

温度和光照周期对硬头鳟幼鱼生长、生理及行为的影响 下载:52 浏览:288

张旭1,2 张佳1,3 王婕1,3 李海霞1,3 胡雨1,2 马真1,3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3期

摘要:
为确定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在养殖环境下的最佳温度和光照周期组合,基于生产上普遍使用的温度和光照周期,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组,分别为13℃&16L∶8D(T1)、16℃&16L∶8D(T2)、13℃&12L∶12D(T3)和16℃&12L∶12D(T4),幼鱼初始体质量为(8.0±0.5)g,在不同温度和光照周期组合条件下养殖40 d,测定不同条件下硬头鳟的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及行为表现。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T1组幼鱼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T4组幼鱼肝脏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长光照组(T1、T2)幼鱼渗透压调节能力(NKA活性)显著高于自然光照组(T3、T4)(P<0.05);T1组幼鱼游泳运动能力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当光照周期相同时,16℃处理组幼鱼集群指标(鱼到中心点的距离、鱼间的平均距离)显著低于13℃处理组(P<0.05);温度和光照周期对硬头鳟幼鱼的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和行为表现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研究表明,与温度条件相比,延长光照时间更有助于提高硬头鳟幼鱼整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在淡水养殖阶段,13℃&16L∶8D的条件有助于提高硬头鳟幼鱼的生长和渗透压调节能力,减少幼鱼的自发性活动并增强其集群性。

饲料中胆碱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抗氧化机能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505

​周越1 王伟隆1,2,3 李松林1,2,3 吕红雨1 张松4 陈乃松1,2,3 黄旭雄1,2,3 《水产研究进展》 2022年4期

摘要:
为研究饲料中胆碱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以及血清抗氧化机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 (对照组)、700、1400、2100和2800mg/kg的氯化胆碱,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胆碱实测含量分别为2369.57、2716.90、2993.49、3443.60和3799.05 mg/kg),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0.00±0.10) g的大口黑鲈幼鱼56 d。结果显示,实验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中氯化胆碱添加量的提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在添加量为2100mg/kg的饲料组均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对实验鱼的存活率(SR)、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肥满度(CF)无显著影响。当氯化胆碱添加量达到2100mg/kg饲料及以上时,鱼体肌肉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添加1400~2800mg/kg氯化胆碱组的鱼体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降低;氯化胆碱添加量为2100mg/kg饲料组鱼体血清溶菌酶(LZM)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研究表明,饲料中适量添加氯化胆碱可显著提高大口黑鲈幼鱼的生长性能、降低肝脏脂肪含量及增强抗氧化能力。回归分析显示,大口黑鲈幼鱼饲料中氯化胆碱建议添加量为2008.50~2398.16 mg/kg (饲料胆碱含量为3432.09~3530.23 mg/kg)。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免疫反应的影响 下载:51 浏览:275

龚舜莲 冯森儿 张昕晨 谢诗玮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3期

摘要:
为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取平均体质量为0.43g的健康虾苗360尾进行试验,将虾苗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设置4个重复,分别投喂高鱼粉饲料(HF,鱼粉质量分数为25%,对照组)、低鱼粉饲料(LF,以植物蛋白为基础的混合蛋白替代15%的鱼粉蛋白)和添加质量分数为0.02%植酸酶(5 000U/g)的低鱼粉饲料(LFP),养殖试验共进行8周,试验结束后测定对虾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形态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LF组对虾的各项生长指标最差,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LFP组对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消化率均显著提高(P<0.05),存活率也有所提升;LF组的肠道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最低(P<0.05),添加植酸酶后这两个指标显著提升(P<0.05),并接近或达到高鱼粉组水平(P>0.05);LF组肝胰腺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这两个指标有所提升并接近高鱼粉组水平(P>0.05);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对虾肝胰腺糜蛋白酶基因chymotrypsin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在以植物蛋白源为基础的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植酸酶,能够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增强对虾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鱼粉饲料对肠道的损伤,进而提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

尼罗罗非鱼跨膜Bax抑制剂母体6基因Tmbim 6的克隆、表达及功能鉴定 下载:53 浏览:278

巫祎琴 陈福暖 张志强 江栢坚 简纪常 黄瑜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3期

摘要:
为了解跨膜Bax抑制剂母体6(transmembrane Bax inhibitor motif containing 6, TMBIM 6)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Tmbim 6基因进行克隆与鉴定,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Tmbim 6在健康尼罗罗非鱼(体质量为80~100g)的组织分布模式及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Poly I:C模拟病毒刺激后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Tmbim 6开放阅读框为714bp,可编码237个氨基酸,包含6个跨膜结构域和1个C-末端基序;亚细胞定位显示,尼罗罗非鱼TMBIM 6定位于细胞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发现,Tmbim 6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后极显著抑制NF-κB通路(P<0.01);qPCR分析显示,Tmbim 6基因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广泛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经无乳链球菌感染和Poly I:C刺激后,Tmbim 6在肝脏、脾脏、头肾、脑和肠道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TMBIM 6参与了无乳链球菌感染和Poly I:C刺激后的细胞应激过程及免疫反应。

基于圆形统计和时间序列的月相对两种拖网渔业CPUE的影响 下载:51 浏览:280

李成1 石肖飞1 张健1,2 肖佑鹏3 黄斌4 石建高5 《中国水产学报》 2023年2期

摘要:
为了解和掌握月相对渔业产量或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的影响规律,利用2016—2019年(每年3月2日—11月29日)马达加斯加西海岸底拖网独角新对虾(Metapenaeus monoceros)和2017—2020年(每年6月15日—10月9日)西白令海中层拖网狭鳕(Theragra chalcogramma)的渔业生产数据,结合基于圆形统计的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基于时间序列的广义加性模型(GAM)2种不同的月相量化和统计的方法,分析月相对拖网渔业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月相对独角新对虾的CPUE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2种方法得出的影响趋势较为一致,较高CPUE出现在上弦月;基于圆形统计的GLM显示,月相对狭鳕CPUE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较高CPUE出现在新月期,而基于时间序列的GAM显示,月相对狭鳕CPUE的影响不显著(P>0.05);交叉验证显示,基于圆形统计的GLM平均绝对误差(EMA)和均方根误差(ERMS)均小于基于时间序列的GAM,而GLM分析的决定系数R2则大于GAM,表明前者的拟合具有更好的准确性、稳定性和拟合优度。研究表明,当周期性循环变量(月份、月相和小时等)具有较弱的显著性时,使用基于圆形统计的GLM更能反映月相对拖网渔业CPUE的影响。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