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研究 下载:42 浏览:276

张华斌 《英语教学》 2018年8期

摘要:
翻转课堂始于21世纪初,现已成为全球信息化教育研究一大热点。其主要依托平台为教学微视频和网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过程和知识内化,强调先学后教。然而,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曾受到一定的质疑,如易导致学习者的焦虑情绪等。本文拟从模因论视角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其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活动促成了强势模因的形成和传播,提高了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正确性、流利度和灵活度,保证了教学反馈的时效性,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洋葱AcSVP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下载:92 浏览:521

​陈微1 惠林冲1 李威亚1 杨海峰1 郇国磊2 何林玉1 缪美华1 陈振泰1 潘美红1 《农业学报》 2020年10期

摘要:
为了研究SVP(SHORT VEGETATIVE PHASE)基因在洋葱花芽分化和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洋葱"70-1"为试材,克隆得到了1个SVP同源基因,命名为AcSVP,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对该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cSVP包含1个74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6个氨基酸。氨基酸同源比对结果显示,AcSVP的氨基酸序列与水仙的相似性较高。系统进化结果也显示洋葱的AcSVP与水仙的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AcSVP在洋葱未开放的花蕾中表达量最高,在花薹抽出前的叶中次之,在花中的表达量最低。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推测,AcSVP可能参与调控洋葱的花芽分化。

绿色荧光蛋白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89 浏览:486

史志丹1,2 宋培玲2 郝丽芬2 皇甫海燕2 燕孟娇2 杨永青2 郭晨2 贾晓清2 皇甫九茹2 李子钦2 张宝辉3 陈斐斐3 《农业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一种报告基因,具有高灵敏度、稳定性好、低细胞毒害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研究中。文章从GFP转化方法、病原菌侵染寄主过程研究、病原菌数量检测、病原菌亚细胞结构定位研究等方面论述了GFP在植物病原菌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为GFP的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西路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下载:85 浏览:508

王希 《中国教育探索》 2020年1期

摘要:
西路军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二者相互支撑共同作用于培育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西路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应积极主动将西路军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水体和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污染特征和消除 下载:75 浏览:504

杨永青1,2 许继飞1 董泰音3 狄彩霞2 刘菊梅1 连海飞2 臧博宁2 李子钦2 赵吉1 《农业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自2006年被认为是环境污染物之后,逐渐受到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广泛关注。目前针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种类、含量、变化规律等)及水平转移研究较多,尤其是抗生素环境残留造成的长期选择压力或者同时存在重金属污染的状态下,有利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在不同菌株之间水平转移。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传播增加了其本身对环境的威胁性,应该予以重视。本文针对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来源及分布情况、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水平转移、抗性基因的消除,这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更全面地了解了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

淮北麦区不同产量水平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其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 下载:91 浏览:507

​赖尚科 刘晓飞 王卫军 赖上坤 崔小平 《农业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为明确淮北麦区最新育成品种的抗倒情况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来自不同地域的62个半冬性小麦新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产量水平小麦品种茎秆特征及其抗倒性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籽粒产量、株高、穗长、节间长度、穗鲜重、节间鲜重以及倒5节间倒伏指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10.3%、7.6%、11.9%、8.7%、22.0%、16.3%和34.4%。按籽粒产量聚类后,高产类群品种株高、穗长、节间总长、穗鲜重、节间总鲜重及倒伏指数均显著大于中产和低产类群品种,而中、低产类群品种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供试小麦品种株高、穗长、节间总长、穗鲜重、节间总鲜重及籽粒产量与基部节间倒伏指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小麦茎秆性状及抗倒能力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差异,且高产品种倒伏风险显著高于中低产品种,其主要原因为高产品种较高的株高和较重的穗鲜重导致其弯曲力矩显著增大所致。

青花菜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BoCDPK1的克隆与表达 下载:94 浏览:518

​邬菲帆 王佳怡 戴晨宇 杨如棉 徐鹏杰 管铭 张慧娟 蒋明 《农业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钙依赖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DPK)为Ca2+传感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克隆青花菜BoCDPK1基因的基础上,开展序列分析、系统发育分析和表达分析,为后续的基因功能鉴定和抗逆育种奠定基础。该研究以青花菜为材料,利用PCR法克隆1个CDPK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序列进行分析,并采用qRT-PCR研究该基因在霜霉菌和核盘菌侵染下的表达模式。测序结果表明,BoCDPK1的基因组DNA全长为2 414 bp,具6个内含子,编码区全长为1 647 bp,编码548个氨基酸;BoCDPK1有1个STKc和4个EF手性结构域。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BoCDPK1与芸薹属植物同源序列的相似性最高,仅个别氨基酸残基存在差异,它们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于一组。qRT-PCR结果表明,BoCDPK1的表达受霜霉菌和核盘菌的诱导,表达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在霜霉菌的诱导下,BoCDPK1的表达量在72 h达最大值,为对照的3.4倍;而在核盘菌侵染下,BoCDPK1的表达量在36 h达最大值。该研究明确了青花菜BoCDPK1基因的序列特点、系统发育关系和表达特征。

CRISPR/Cas9和CRISPR/Cpf1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农作物基因功能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46 浏览:312

聂利珍 房永雨 《农业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研究植物基因功能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的强有力工具。文章对CRISPR/Cas9和CRISPR/Cpf1两种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作用机理、区别及其在模式植物和农作物研究中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进一步揭示了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农作物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黄花苜蓿Mfβ-Hex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88 浏览:496

徐文艺 赵彦 包健 王俊杰 《农业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为了鉴定黄花苜蓿耐牧性的相关基因,采用PCR技术对黄花苜蓿Mfβ-Hex1基因进行克隆,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基因的序列信息。结果表明:黄花苜蓿β-氨基己糖苷酶(Mfβ-Hex1)基因全长786 bp,包含67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24个氨基酸,主要由谷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等组成。与豆科植物蒺藜苜蓿和鹰嘴豆中的β-Hex1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与蒺藜苜蓿聚为一支。Mfβ-Hex1基因属于GH20家族成员,不具有跨膜区域,其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亚细胞定位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该研究为深入研究Mfβ-Hex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番茄新品种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基因Ty1、Ty3的分子标记 下载:99 浏览:534

刘燕 尚春明 高振江 王伟 周刚 郑于莉 姚慧静 《农业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试验选取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基因Ty1和Ty3的紧密连锁的引物,利用SCAR标记对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番茄新品种TY191、TY192、TY196以及2016年参加全国区域试验的44个番茄新品种进行抗性基因Ty1和Ty3的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番茄新品种TY191、TY192、TY196同时含有Ty1和Ty3抗性基因,与其他参试新品种相比有较强优势。

浅谈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作物领域中的应用与问题探究 下载:85 浏览:476

邹丹丹 《农业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随着ZFN、CP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大量基因编辑作物生产出来,这种背景下,基因编辑作物的检测及安全成为重点研究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作物领域的应用、针对基因编辑农作物的安全评价监管、基因编辑农作物的检测等方面展开讨论,具体分析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并以保障农作物食用安全为主,加强基因编辑作物有关问题的研究,促进农业领域良好发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伴噬血现象分析 下载:91 浏览:524

丁静 刘伟玲 万理萍 李莉 白萍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伴噬血现象的特征。方法选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allo-HSCT后出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的患者2例,讨论其可能的病因。结果患者一入院诊断为免疫缺陷病,行allo-HSCT 13 d后粒系植入,血红蛋白、血小板始终偏低,凝血功能差,消化道出血,巨细胞病毒性肠炎,肺部感染,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可见噬血现象。患者二入院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行allo-HSCT 14 d后粒系植入,行allo-HSCT 42 d后三系降低,发热,铁蛋白高,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可见噬血现象,嵌合率进行性降低。结论 allo-HSCT后伴噬血现象非常罕见,且进展迅速,预后不良,噬血现象常因感染所致。当行allo-HSCT后骨髓出现噬血现象时,应积极排查感染,检测原发病是否复发,同时应检测患者及其父母相关基因,尽早治疗,争取取得更好的预后。

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 下载:64 浏览:463

高天翔1 张浩博2 王晓艳2 陈治3 《水产研究进展》 2024年5期

摘要:
为探讨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用于中国团扇鳐监测方面的可行性,同时开展基于eDNA技术的舟山近海中国团扇鳐定性与定量分析。本实验将中国团扇鳐与其同属汤氏团扇鳐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使用PrimerExpress3.0软件设计中国团扇鳐特异性引物与TaqMan探针。在舟山朱家尖近海设计了A、B、C共3个定置网调查站位,定期收集中国团扇鳐样品。于2017年12月19日、2018年4月13日和2018年7月14日分别采集水样(站位A、B1、B2、C1、C2、D),开展eDNA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digitalPCR,ddPCR)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水温和采样点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站位、不同时间的中国团扇鳐eDNA浓度不同,水样采集点对中国团扇鳐eDNA浓度的影响极显著,不同采样点eDNA在不同季节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eDNA检测技术灵敏度高,水温、底质和水深对中国团扇鳐的分布皆有影响。研究结果为其他海域的中国团扇鳐e DNA追踪监测奠定了基础。

AGT基因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85 浏览:520

​刘文鹏1 刘艳1 魏灿1 于建刚1 陈爱民1 丁云龙1 管清华2 赵旭平2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AGT基因上的rs2067853和rs476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式,收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255例(ICH组),健康体检者共321例(NC组)。基因分型采用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平台进行检测,χ2检验分析两组间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是否存在差异,并且按照性别进一步进行分层分析。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ICH组和对照组rs4762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中,rs2067853在两组间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基因型是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14,OR=9.053);而女性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携带rs2067853 TT基因型的男性、高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是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因素。结论rs4762位点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易感无关。而rs2067853位点多态性与出血型脑卒中易感的相关性存在性别特异性:与男性出血性脑卒中易感相关,TT是风险因素;与女性出血性脑卒中易感无关。

一个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的家系调查及致病基因研究 下载:87 浏览:506

​高晨雨 黄婷 陈睿 刘春梅 张颖冬 田有勇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初步分析一个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家系的可能致病基因。方法对一个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的家系进行家系调查。在收集先证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超声波、MRI影像学和PET核医学检查等临床资料基础上,对先证者及其家系三代共8人先后进行了目标基因以及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加可疑位点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先证者临床表现为眼睑、口面、下肢肌张力异常,伴动作慢、肌张力高和震颤等典型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症状,多巴胺能药物不敏感及服药后罕见的阴道出血不良反应。血生化、铜蓝蛋白、肝脏超声及角膜裂隙灯照相、头颈及腰段脊髓MRI扫描均正常,头颅18F-dopa PET/MRI显像提示双侧豆状核多巴胺神经元受损。该家系三代共9人中出现症状2例(1例已死亡),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及另外3人携带父源的RYR1基因36号外显子c.5972C>T (p.T1911I)杂合突变;另有SETX基因外显子10的c.2439A>C (p.E813D)杂合突变;GCDH基因外显子10的c.1060G>A (p.G354S)杂合突变;ATP7B基因外显子18的c.3792G>C (p.M1264I)杂合突变;上述突变致病意义均未明确。结论本研究未找到已报道的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家系相关基因突变,其致病基因需进一步探讨。

草鱼TAB2与TAK1蛋白互作鉴定及其对两种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载:66 浏览:472

杨文飞 郭佳静 赵文平 李槿年 《水产研究进展》 2024年3期

摘要:
为了探究草鱼TAB2 (Ci TAB2)与CiTAK1能否互作及其对2种草鱼抗菌肽基因(Cihepcidin与Ciβ-defensin1)表达的影响,实验首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方法分析拟态弧菌感染后Citab2和Citak1在草鱼免疫相关组织中的时空表达模式。然后利用荧光共定位、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blot技术鉴定CiTAB2与CiTAK1在细胞内共定位及相互作用情况。最后将过表达质粒pEGFP-N1-Citak1与pEGFP-N1-Citab2共同转染草鱼肾细胞(CIK细胞),检测Cihepcidin与Ciβ-defensin1的相对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拟态弧菌感染能够显著改变Citab2和Citak1的相对表达水平,前者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在各检测组织中表现出不同的时空表达模式,而后者均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表达模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CiTAB2与CiTAK1共定位于转染后的HEK293T和CIK细胞的胞质中,且在HEK293T细胞内能够形成CiTAB2-CiTAK1蛋白复合物;共同过表达CiTAB2与Ci TAK1后,CIK细胞内Cihepcidin与Ciβ-defensin1的相对mRNA表达水平在各检测时间点均显著上调。结果表明,CiTAB2与CiTAK1存在互作关系且二者互作能够促进上述两种抗菌肽的转录表达。本研究从蛋白互作调控抗菌肽表达的角度为防治鱼类弧菌病提供了新策略。

大黄鱼ATG5基因的分子特征及促进病毒增殖的作用 下载:68 浏览:480

魏祖运 王珊 李婉茹 王胜蓝 陈玉红 母尹楠 陈新华 《水产研究进展》 2024年3期

摘要:
为探究大黄鱼自噬相关基因5(LcATG5)在病毒感染中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本实验从大黄鱼中克隆得到了自噬相关基因ATG5(LcATG5),其开放阅读框(ORF)全长828个核苷酸,编码27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预测的分子量为32.3 ku,等电点为5.7。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LcATG5与其他物种ATG5之间的序列一致性较高,含有1个高度保守的APG5结构域,并且与棘头梅童鱼ATG5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ATG5在所检测的11个组织或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血液中表达量最高,在脾脏中表达量最低;LcATG5在来源于大黄鱼头肾组织的原代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细胞系LYCK细胞中也均有表达,在原代粒细胞中表达量相对较高,而在巨噬细胞中相对较低;病毒类似物poly(I:C)刺激后,这4种免疫细胞中LcATG5的表达水平都显著上调,其在LYCK细胞中变化最为显著,刺激后12 h上调了3.93倍。过表达LcATG5的鲤上皮瘤(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EPC)细胞受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SVCV)感染48 h后,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s,CPE)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中SVCV的滴度为1013.82 TCID50/mL,高于对照组109.27 TCID50/mL,同时细胞内SVCV标志基因SVCV-G、SVCV-M和SVCV-P的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3.77倍、15.72倍和11.39倍,表明LcATG5过表达促进了EPC细胞中SVCV病毒增殖,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自噬和自噬相关基因在鱼类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新筛”干血斑在耳聋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下载:89 浏览:504

高鹏1 覃诗琪1 唐美芳2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将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简称"新筛")后剩下的干血斑继续用于耳聋基因提取和飞行质谱检测,从而减少耳聋基因检测过程中的取样频次并缩短检测周期。方法在碱水煮沸法提取耳聋基因的基础上优化碱水的pH值和用量,使"新筛"干血斑DNA提取浓度达到新鲜血斑水平。结果用pH值为9、10、11、12的碱水从干血斑中提取DNA时,DNA的浓度与碱水pH值呈正相关(r=0.906,P=0.094),20个耳聋基因位点均能被正常检出;当pH值达到12时,质谱峰图信号响应值减小,检测质量下降。用60、70、80、90μL pH值为11的碱水从"新筛"干血斑中提取DNA时,DNA浓度与碱水体积呈负相关(r=-0.988,P=0.012);用90μL pH值为11的碱水时,有1例样本547G>A位点基因被漏检,用80μL pH值为11的碱水时,DNA提取浓度和新鲜血斑最接近(t=0.035,P=0.974),同时质谱峰图良好。结论用80μL pH值为11的煮沸碱水从"新筛"干血斑中提取DNA,可获得较好的耳聋质谱检测结果,为搭建"新筛"和耳聋自动化检测平台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LAMP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EGFR基因L858R位点突变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下载:95 浏览:494

钮静1 权文强2 李冬2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建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靶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L858R位点突变的快速筛查方法。方法在Genebank上查找EGFR 21号外显子(L858R)的DNA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 V4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LAMP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价。采集11例临床病理诊断为NSCLC患者外周血血浆,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果为标准,对建立的LAMP方法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采用自行设计的LAMP引物及构建的反应体系可特异性扩增EGFR L858R位点突变阳性DNA,检测敏感性为0.1%,特异性达到100%。LAMP法在11例EGFR L858R位点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血浆标本中检测到9例阳性。结论成功建立了LAMP检测人外周血浆EGFR基因突变方法,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可荧光目测判读检测结果,是一种简单、快速的EGFR基因突变筛查方法。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BCR-ABL1阳性伴CALR突变1例报道 下载:81 浏览:498

李菁原1 叶向军2 卢兴国1 陈燕1 刘卓燕3 徐阳1 叶向军2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7期

摘要:
<正>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ALR)基因突变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id leukemia,CML)的BCR-ABL1阳性病例中非常罕见,至今报道仅11例[1-11]。我们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1病历资料患者,男,56岁,无体质量减轻、夜间盗汗,触诊无肝、脾、淋巴结肿大体征。2018年7月体检发现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增高,遂到医院就诊。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