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病毒性肺炎患者临床康复的相关调查研究 下载:129 浏览:1611
摘要:

目的:总结病毒感染患者病毒性肺炎后期临床康复的诊疗经验。方法:220例病毒性肺炎患者病毒感染后给予加强序贯氧疗、俯卧位通气等呼吸支持、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抗菌、对症支持治疗、心理疏导和临床康复锻炼。结果:220例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康复出院205例、治愈好转15例,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在病毒性肺炎病毒感染后,立足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临床治疗、护理及康复过程中,医护人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采取具体精细化、个体差异化的优质医疗服务措施[1] ,展现出学科优势,科学、有效地展开治疗、护理、康复,使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心理干预对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治疗的影响 下载:234 浏览:2550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新冠肺炎患者)隔离区康复治疗的影响,帮助新冠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树立治病的信念。方法:通过对新冠肺炎患者隔离治疗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专家小组先分析患者心理状况,从减轻心理压力、改善睡眠、情感关怀、康复训练以提高疾病方面自我保健全程给予干预指导。结论:对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对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消除其顾虑,使患者不良情绪得以释放,极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快速排除心理因素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加快了患者康复进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综合医院住院患者陪护人员的管理 下载:122 浏览:535
摘要:
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山东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患者陪护人员的管理措施。方法对住院患者陪护人员从数量控制、风险筛查、疫情调查告知、身份证和陪护证双证管理、辅助检查陪检服务、医保预审核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并通过时点稽查法评价措施落实效果,用信息化手段反馈结果促进质量持续改进。结果 2020年1月28日—3月2日,综合管理实施前1周及实施后第1周,患者与陪护人员比值为1∶1.083和1∶1.002;实施后第2~4周,患者与陪护人员比值分别为1∶0.988、0.932、0.918。3次时点稽查结果显示,实行门禁管理、陪护人员签署告知书、每日2次常规体温监测并登记、无外出就餐等多个项目管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陪护人员电梯入口处双证管理落实率为23%~46%,在医院入口、电梯入口口罩佩戴规范率较高(91%~100%),但住院病区内口罩佩戴规范率较低,3次稽查结果分别为58.76%、61.54%、77.69%。结论住院患者陪护人员综合管理措施落实有效,电梯入口双证管理落实率、住院病区内口罩佩戴规范率较低,需要进一步改进。
基于Nrf2/HO-1启动子筛选抗水生病毒药物的方法 下载:71 浏览:545
摘要:
为建立基于Nrf2、HO-1启动子活性的抗病毒药物筛选方法,实验以胖头鱥上皮细胞系(FHM)为材料,构建Nrf2、HO-1启动子重组质粒,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不同浓度(0、3.1、6.3、12.5、25.0、50.0μg/mL)的白藜芦醇、水飞蓟宾、穿心莲内酯及姜黄素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并利用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和蛙虹彩病毒(rana grylio iridovirus,RGV)验证阳性药物的抗病毒效果。结果显示,Nrf2、HO-1启动子序列中存在FOX家族、IRF家族等多种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并分别存在1个和3个与甲基化相关的CpG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水飞蓟宾、穿心莲内酯及姜黄素可激活Nrf2、HO-1启动子。药物浓度梯度实验显示,6.3μg/mL的姜黄素和穿心莲内酯可显著上调Nrf2和HO-1的启动子活性。病毒感染后的细胞病变效应、病毒的复制及病毒滴度结果均表明姜黄素和穿心莲内酯可抑制SVCV和RGV的感染。综上,本实验建立的pGL3-Nrf2和pGL3-HO-1启动子报告质粒,可用于抗水生病毒药物的筛选,也为Nrf2、HO-1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工具。
大黄鱼ATG5基因的分子特征及促进病毒增殖的作用 下载:68 浏览:567
摘要:
为探究大黄鱼自噬相关基因5(LcATG5)在病毒感染中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本实验从大黄鱼中克隆得到了自噬相关基因ATG5(LcATG5),其开放阅读框(ORF)全长828个核苷酸,编码27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预测的分子量为32.3 ku,等电点为5.7。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LcATG5与其他物种ATG5之间的序列一致性较高,含有1个高度保守的APG5结构域,并且与棘头梅童鱼ATG5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ATG5在所检测的11个组织或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血液中表达量最高,在脾脏中表达量最低;LcATG5在来源于大黄鱼头肾组织的原代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细胞系LYCK细胞中也均有表达,在原代粒细胞中表达量相对较高,而在巨噬细胞中相对较低;病毒类似物poly(I:C)刺激后,这4种免疫细胞中LcATG5的表达水平都显著上调,其在LYCK细胞中变化最为显著,刺激后12 h上调了3.93倍。过表达LcATG5的鲤上皮瘤(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EPC)细胞受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SVCV)感染48 h后,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s,CPE)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中SVCV的滴度为1013.82 TCID50/mL,高于对照组109.27 TCID50/mL,同时细胞内SVCV标志基因SVCV-G、SVCV-M和SVCV-P的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3.77倍、15.72倍和11.39倍,表明LcATG5过表达促进了EPC细胞中SVCV病毒增殖,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自噬和自噬相关基因在鱼类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体外传代对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毒株毒力的影响 下载:30 浏览:325
摘要:
为研究不同代次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 LMBV)的病毒特性变化及毒力差异,采用攻毒试验、qPCR、TCID50及二代测序的方法,对LMBV分离株(LMBV-ZJDSS)F5、F35和F65进行致病性、组织中病毒载量变化、病毒滴度和不同代次病毒基因组测序,在LMBV全基组中筛选出4个毒力基因,并对不同地区毒株的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攻毒浓度为108.5 TCID50/mL时,F5、F35和F65代毒株15d内引起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死亡率分别为60%、25%和5%;F65代毒株最早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大口黑鲈肝脏、脾脏和肠的病毒载量较高,不同代次毒株在各组织中均有分布,96h内F65代毒株在各器官组织的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48h内F5代毒株在各器官组织的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对F5和F65代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E3、TNFR和ICP18基因编码区未发生突变,遗传稳定性较高,ICP46基因编码区有一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酪氨酸。研究表明,通过病毒的连续传代,病毒致细胞病变的速度加快,病毒对大口黑鲈的致病性减弱,病毒的毒力有所下降,毒力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编码ICP46蛋白的氨基酸发生突变,且不同地区LMBV毒株毒力基因差异主要集中在TNFR上。
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自然发病与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病理症状和病毒分布研究 下载:73 浏览:511
摘要:
为了探究自然发病和人工注射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GCRV-Ⅱ型)草鱼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和病毒分布的区别,实验采用临床剖检、组织病理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检测方法开展实验,通过对自然发病和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病草鱼的眼眶、鳃盖、口腔、腹部、鳍条基部、肠道、肌肉出现明显的点状出血,且后者的出血情况比前者更为严重;比较组织病理切片,发现草鱼感染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和红细胞充盈现象,其中,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肠道、肌肉和肝胰脏的病变程度更为严重,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组织内出血和病变,而自然发病草鱼的鳃和脾脏的病变程度更为严重,鳃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充血和炎症增生物,脾脏出现大面积含铁血黄素沉积块病灶。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GCRV在不同的组织中均有分布,头肾在两种感染方式的患病草鱼中的病毒量都比较高,人工注射感染草鱼的肝胰脏、肠道和肌肉的病毒量较高,自然发病草鱼的中肾、鳃和脾脏的病毒量较高。因此,在人工注射感染时,肝胰脏、肠道和肌肉可能是GCRV入侵的主要靶器官,而在自然发病时,鳃可能是GCRV入侵的主要靶器官,病毒聚集靶器官都是头肾,头肾是GCRV的“病毒库”。本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GCRV的发病机制和草鱼的免疫响应,同时为草鱼出血病的防治和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VP35蛋白对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增殖的影响 下载:72 浏览:562
摘要:
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基因片段S11编码外衣壳蛋白VP35。为深入探究VP35蛋白在病毒增殖中发挥的作用,实验扩增了S11基因并插入载体pCMV-3×flag中,构建pCMV-3×flag-S11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草鱼肾细胞(CIK)后感染Ⅱ型GCRV,收集感染后的上清液与细胞。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中相对定量的方法检测细胞样品中Ⅱ型GCRV-S6基因的mRNA。结果显示,过表达VP35在病毒mRNA水平促进Ⅱ型GCRV的增殖;然后扩增S6基因并插入到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纯化Ⅱ型GCRV-VP4蛋白并制备多克隆抗体,用Western blot检测收集的细胞样品中的VP4蛋白,结果表明过表达VP35在病毒蛋白水平促进Ⅱ型GCRV的增殖;最后使用pET-32a-S6质粒作为阳性标准质粒并制作标准曲线,建立Ⅱ型GCRV病毒基因拷贝数的绝对定量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病毒颗粒,结果表明过表达VP35增加Ⅱ型GCRV病毒拷贝数。本研究从3个维度证明过表达VP35蛋白促进Ⅱ型GCRV增殖,有助于深入解析VP35蛋白功能,也为进一步探究Ⅱ型GCRV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异育银鲫IgM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下载:57 浏览:377
摘要:
为制备抗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IgM单克隆抗体,以单克隆抗体为工具构建鲫血清中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技术,运用硫酸铵盐析结合Protein A亲和层析法,从异育银鲫血清中分离、纯化免疫球蛋白IgM。结果表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显示,纯化的血清IgM主要有两条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2 000和25 000,分别为异育银鲫IgM的重链和轻链;以纯化的IgM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5株抗异育银鲫IgM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8G1、7C6、8C2、8C5和5C2;抗体分型结果显示,8G1、8C2、8C5和5C2均为IgG1亚型,7C6为IgG2b亚型;免疫印迹分析显示,5株单抗均可特异性识别相对分子质量为25 000的IgM轻链分子;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5株单抗均可与异育银鲫脾脏中部分白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阳性细胞表面呈现绿色点状荧光信号;用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2)病毒粒子包被酶标板,以抗异育银鲫IgM单抗作为检测一抗,碱性磷酸酶标记羊抗鼠Ig作为检测二抗,构建了鲫血清中CyHV-2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技术,进一步优化显示,该技术中最佳单抗为8C5,最佳二抗稀释度为1∶2 000,鲫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20。研究表明,本研究中成功制备了抗异育银鲫IgM单克隆抗体,并以此为工具构建了检测鲫血清中CyHV-2特异性抗体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异育银鲫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及CyHV-2疫苗效果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斑鱼虹彩病毒病发生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下载:85 浏览:553
摘要:
为评估石斑鱼养殖过程虹彩病毒病发生的风险,实验结合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构建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发生的风险评估模型。风险因素评估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层(石斑鱼虹彩病毒病发生风险),5个准则层(水质、石斑鱼健康状况、饲养管理、养殖模式和养殖环境)和20个指标层风险因素(水温、pH、溶解氧、氨氮、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准则层风险因素权重值集合为W={0.129 8,0.367 2,0.173 3,0.032 7,0.297 1},指标层风险因素中病毒感染(0.248 5)、邻近区域发病情况(0.138 4)、水温(0.112 3)和养殖密度(0.105 0)等权重值较高,推测它们是影响石斑鱼虹彩病毒病暴发的高风险因素。进一步实验室模拟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病毒感染剂量及养殖温度均显著影响鱼体内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复制及实验鱼死亡率。上述结论和评估模型中推定的高风险因素相吻合,说明该模型可用于石斑鱼养殖过程中虹彩病毒病发生的风险评估。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 下载:75 浏览:625
摘要:
目的:探索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时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的有效性。方法: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从此段时间内我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取数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实施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20例,实施麻杏石甘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症状(发热消失、乏力消失、咳嗽消失、核酸检测转阴)缓解时间。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0.00%,观察组显著较高,P<0.05;(2)观察组患者的发热消失时间、乏力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核酸检测转阴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当前来看,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时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VP3抗血清的制备及应用 下载:32 浏览:438
摘要:
为丰富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s necrosis virus, IPNV)的检测方法,以GenogroupⅠ型的IPNV ChRtm213分离株基因组RNA为模板,利用一步法RT-PCR扩增获得了编码IPNV VP3基因序列(711 bp),将其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利用大肠杆菌Rosetta进行VP3蛋白表达,以纯化的VP3蛋白为免疫原制备鼠抗血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对抗血清效价进行测定,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IFAT)和中国不同地区的IPNV分离株,对抗血清识别中国现行IPNV分离株的能力进行免疫学鉴定。结果表明: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纯化的VP3蛋白条带单一,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5 000,与理论值相符;抗血清效价分析显示,所制备的鼠抗IPNV VP3血清与IPNV的反应效价为16 000,与纯化的IPNV VP3蛋白的反应效价为32 000;间接免疫荧光抗体
鲤疱疹病毒Ⅱ型ORF4蛋白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下载:62 浏览:454
摘要:
为进一步研究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 CyHV-2)ORF4蛋白的功能,通过PCR扩增CyHV-2 ORF4基因,并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FastBac HTA-ORF4,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DH10 Bac感受态细胞后获得重组杆粒Bacmid-ORF4;采用脂质体法转染Sf9细胞后,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采用His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并通过小鼠免疫试验分析其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转染72h后Sf9细胞逐渐呈现出细胞变圆、细胞核明显增大的形态变化;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Sf9细胞中出现了明显的绿色荧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纯化的CyHV-2 ORF4蛋白能够与抗His单抗发生特异性反应;小鼠免疫试验显示,纯化的CyHV-2 ORF4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研究表明,本研究中获得的CyHV-2 ORF4蛋白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CyHV-2 ORF4蛋白的功能解析提供了良好材料。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用护目镜起雾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下载:27 浏览:849
摘要:
针对全面防护时医用护目镜容易出现雾气的问题,探讨在佩戴护目镜之前做好防雾处理,采用涂抹碘伏、涂抹洗手液擦拭镜片、防雾喷剂涂抹镜片的处理措施延长护目镜起雾时间。提高医护人员工作过程中的能见度、工作效率、工作安全性。
老年重症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整体护理体会 下载:21 浏览:804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重症新冠病毒肺炎开展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入组38例老年重症新冠病毒肺炎,观察组予以整体护理,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中。结果:对比对照组,观察组压疮、呼吸衰竭、呼吸机感染、口腔感染发生率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老年重症新冠病毒肺炎开展整体护理,效果显著。
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中负性情绪的改善 下载:264 浏览:2658
摘要:
目的 探究针对接受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其负性情绪的改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共计选定94例慢性抗病毒治疗患者,治疗时间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依据护理模式的差异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各47例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指标、生活质量指标、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服务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负性情绪的指标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依从性方面观察组远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了本次护理服务更高的满意度评分(P<0.05),所有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接受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的负性情绪伴随其治疗依从性的提高得以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明显大幅提升,同时有助于提升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值得临床积极采纳并加以推广。
“零缺陷”管理在传染病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消毒隔离工作中的应用 下载:27 浏览:931
摘要:
目的:探讨零缺陷管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消毒质量管理体系各个环节的作用效果及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针对目前消毒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制定科学的消毒制度、零缺陷流程与消毒隔离措施,强化工作人员的零缺陷管理。将零缺陷管理前后的消毒效果合格率、平均消毒时间、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工作人员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有效避免了消毒清洁的盲区,杜绝了缺陷,消毒效果的合格率、工作人员消毒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平均消毒时间明显减少(P<0.05),无院内感染发生。结论:零缺陷管理实现了医院消毒隔离的规范化、科学化及高效化,有效预防了院内交叉感染,零缺陷管理可推广到各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中。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炎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下载:126 浏览:1164
摘要:
病毒性脑炎为病毒侵袭脑组织引起颅内感染、炎症反应性疾病,为小儿常见疾病之一。心肌炎同样为病毒引起心肌感染性疾病,脑炎、心肌炎的常见致病菌为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埃克病毒等,脑炎合并心肌炎患儿病情危重,具有较高病死率。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炎患儿中应用价值。方法:75例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38例)和基础组(37例)。基础组患儿实施基础护理干预,干预组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7.37%(37/38),显著高于基础组83.78%
(31/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为94.74%(36/38),显著高于基础组的78.38%(29/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实施于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炎患儿,通过强化护理干预,能提高临床疗效和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
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定点医院院感防控分区管理策略 下载:21 浏览:967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院感分区管理策略。方法 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流程再造、多维度管理、科技助力的防控体系构建实现院感分区管理。结果 院感防控分区管理措施到位,保障了患者的救治,医务人员零感染。 结论 在医院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特殊时期,通过整体调控与部署、多维度管理思维、更新科学治疗手段的院感分区防控策略,在新冠肺炎防治工作中保障患者救治、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务人员感染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督导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实践体会 下载:25 浏览:968
摘要:
目的:探讨督导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感染防控中的作用。方法 从全院各病区感控管理小组中择优抽调 6 名感控业务能力较强的感控护士,与院感科专职人员一起共同组成督导组。督导组根据督导范围不同分为临床组、医技组和行政后勤组,各督导组依据制定的检查清单每日对所分管的科室进行感染管理督导。督导内容主要包括手卫生、个人防护、消毒隔离、无菌物品、医疗废物、人员(包括医务人员、患者、陪护、工勤等)体温监测及上报等工作。结果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通过 60 多天持续的感染管理日常督导,实现了所有医护人员“零”感染目标。同时,督导员制度的建立促进医院形成了督导办、督导员、科室感控小组的三级感染防控督导体系。结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初袭,且对疾病本身认识有限的情况下,“督导员”管理模式补强了医院感染防控三级体系,对本院疫情防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