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肿瘤的中医辨治 下载:76 浏览:498

许博文1,2 李杰1 高瑞珂1 朱广辉1,2 吴喆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10期

摘要: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可诠释肿瘤的本质与病机特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以"阴阳"论述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指导下,明辨机体与瘤体的阴阳多寡及化气和成形的能力,有目的地充养机体的阳气,消散瘤体的阴气,遏制瘤体的阳气,方能固本清源。治疗时宜分阶段、分表里、分病理类型,辨清机体与瘤体的阴阳状态,适时地扶阳消阴或调阳散积,对临证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中医证候与焦虑状态的相关性 下载:83 浏览:494

燕晓茹1,2 陈恂3 张培彤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焦虑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315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采用自拟中医证候分类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虚证包括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津亏证、精亏证,实证包括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瘀证、血寒证、血热证、痰凝证、湿阻证、水停证、饮停证、实寒证、实热证。同时,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的焦虑子表(HADS-A)进行焦虑状态判定。总结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伴发焦虑患者的证候分布情况,并分析中医证候与伴发焦虑的相关性。结果 315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中有137例伴有焦虑状态,发病率为43.5%,焦虑的发生与年龄相关(P<0.01)。伴发焦虑状态患者中医证型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气逆证、气滞证、气虚证、痰凝证和血瘀证。气滞证和血瘀证与是否伴发焦虑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伴发焦虑的中医证型以气逆证、气滞证、气虚证、痰凝证和血瘀证为主,年轻、气滞证和血瘀证为伴发焦虑的危险因素。

基于“脏腑风湿”论治消化性溃疡——仝小林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新视角 下载:97 浏览:490

杨映映1,2 邸莎1 顾勤3 黄飞剑4 李青伟1,2 仝小林1 《中国中医药》 2019年9期

摘要:
消化性溃疡这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人群患病率高达5%~10%[1]。西医在治疗方面主要是运用抑酸药和黏膜保护剂,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可联合使用抗生素。这一经典的治疗方案,虽然大大提高了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但是复发率仍居高不下。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提出的一个新学说,即风寒湿邪既可从体表传入脏腑,亦可直中脏腑,久而风寒湿邪伏于脏腑,盘踞痼结,发为脏腑风湿病。仝小林教授基于"胃肠黏膜是风寒湿邪易伏之地"的认识,同时结合伏邪与消化性溃疡均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脏腑风湿密切相关。治疗时则在脾胃病常规辨治心法的基础上,流转中气,适时透邪,同时结合益气健脾、活血化痰、发散火郁等法。通过临床验证,此法可有效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降低了复发率。

祛风药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86 浏览:503

王亚梅1 董秋梅1 刘春慧1 张志芳1 李雅静1 刘绍能2 《当代中医药》 2020年3期

摘要: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溃疡性结肠炎乃脾虚湿盛,湿热风毒之邪蕴结大肠脂膜,日久脂络受伤,气滞血瘀,血败肉腐而成,其发病与风邪的关系密切。临证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常用之法如健脾、祛湿、疏肝、活血等的基础上配合祛风药,可有助于健脾升清、祛风胜湿、疏肝理气、辛润活血。总结祛风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有疏风宣肺、活血化瘀、疏理肝气、健脾升清、风能胜湿。

半夏泻心汤对过氧化氢叔丁醇诱导的MIN6细胞凋亡及PI3K/AKT/FOXO1信号通路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489

杜立娟1 孙敏2 谈钰濛1 史丽伟1 杨亚男3 张美珍1 张月颖1 郭赫3 徐翔3 韩旭3 倪青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MIN6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利拉鲁肽组及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0.25、0.5、1.0mg/ml浓度的半夏泻心汤10μl预预处理12h,利拉鲁肽组加入0.18μg/ml利拉鲁肽注射液10μl处理12h。半夏泻心汤各剂量组、利拉鲁肽组和模型组用过氧化氢叔丁醇(TBHP)孵育4h建立细胞凋亡模型,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抑制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叉头转录因子1(FOXO1)、磷酸化叉头转录因子1(p-FOXO1)及P2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对MIN6细胞凋亡的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利拉鲁肽组及半夏泻心汤中、高剂量组凋亡抑制率均降低(P<0.05);各干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AKT/AKT、p-FOXO1/FOXO1表达明显下调,P27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除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p-FOXO1/FOXO1外,利拉鲁肽组及半夏泻心汤各剂量组p-AKT/AKT、p-FOXO1/FOXO1表达均明显上调,P27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与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比较,利拉鲁肽组、半夏泻心汤中剂量组p-FOXO1/FOXO1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比较,半夏泻心汤中、高剂量组及利拉鲁肽组P27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可显著抑制MIN6胰岛β细胞的凋亡而发挥防治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以高剂量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FOXO1信号通路,从而调节相关蛋白表达。

清热活血方对斑马鱼胚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安全性 下载:94 浏览:508

王海霞1 智恺2 马志强3 武子英1 刘立玲1 燕美彤3 果彤3 曹炜2 《当代中医药》 2020年1期

摘要:
目的观察清热活血方对斑马鱼胚胎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受精后2天的斑马鱼胚胎120个,置于12孔板中,每孔10个。分为空白组、阳性药组和清热活血方50μg/ml、100μg/ml、150μg/ml、200μg/ml组,阳性药组给予浓度为50μg/ml瓦他拉尼(PTK787) 3ml,清热活血方各浓度组给予相应浓度清热活血方3ml,各组连续给药72h,每24h更换暴露液,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统计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指数及镜下荧光点数。通过预实验确定清热活血方最大非致死浓度(MNLD)为802μg/ml和最小全致死浓度(MTLD)为2560μg/ml,在此区间设定8个药物浓度,建立致死曲线,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D50)。选用1/10 MNLD(80μg/ml)、1/3 MNLD(267μg/ml)、MNLD 3个浓度作为毒性指标观察的给药浓度,给予药物暴露液3ml,连续给药72h,显微镜下计数斑马鱼胚胎心率,并记录各浓度清热活血方对各个脏器系统及其他表型指标产生的影响,包括斑马鱼胚胎卵黄、肠腔、肠褶皱、尾鳍等。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阳性药组及清热活血方100μg/ml、150μg/ml、200μg/ml组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指数及镜下荧光点数均降低(P<0.01)。清热活血方100μg/ml组、150μg/ml组、200μg/ml组之间比较,随着中药浓度的增加斑马鱼胚胎体节间血管指数显著降低(P<0.05),而各组斑马鱼胚胎镜下荧光点数仅有减少趋势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清热活血方致死曲线可得LD50为1200μg/ml,安全指数为5.1。与空白浓度比较,清热活血方267μg/ml、802μg/ml浓度干预时斑马鱼胚胎心率显著增快(P<0.01),80μg/ml浓度对斑马鱼胚胎心率影响不明显(P>0.05),267μg/ml浓度与802μg/ml浓度对斑马鱼胚胎心率增快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浓度高于267μg/ml时,清热活血方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表现出实质性的毒性作用,如肠褶皱消失、肠变性等。结论浓度为100μg/ml的清热活血方对斑马鱼胚胎有较强的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且具有安全性。

从胃内癥瘕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下载:89 浏览:492

独思静1 赵晓琳1,2 马丹1,2 周斌1 《当代中医药》 2020年1期

摘要:
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认为胃内癥瘕是本病关键病理因素,其实质为痰瘀互结,主要责之气滞不行和阳虚不化。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和主要病理因素,治疗宜从健脾益肾、培元固本,疏肝利胆、调和枢机,行气化痰祛瘀、平消癥瘕,调饮食、畅情志四个方面入手。以此思路治疗,不仅能缓解临床症状,且可逆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

从间充质干细胞调控免疫平衡作用探讨中医扶正祛邪治疗银屑病 下载:76 浏览:502

柴倩云1 尹秀平2 朱榕嘉2 张晓彤2 宋坪2 《当代中医药》 2019年9期

摘要: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而顽固难治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研究者普遍认为,银屑病的发病与免疫紊乱密切相关。银屑病涉及的炎症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所调控的细胞一致,间充质干细胞调节的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Th17/Treg)免疫失衡可能是银屑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中医扶正祛邪理论与间充质干细胞调节免疫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处,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抑炎淋巴细胞Treg增殖,而对促炎淋巴细胞Th17无明显效果,补肾类中药与间充质干细胞从来源及功能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临床治疗银屑病时,在使用消风、清热、凉血、活血等祛邪法的同时更应注重补益类中药的使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下载:82 浏览:481

张晨迪1 黄石玺2 金镇煜2 《当代中医药》 2019年3期

摘要:
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结合针灸治疗疾病的特点,在普通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毫火针可更好地祛风散寒、消肿散邪,有效消除局部炎症水肿;配合温针灸可有效地温经通络、畅通气血,改善局部循环,促进受损面神经修复,激发人体正气。认为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较常规毫针针刺起效更快、疗程更短、疗效更佳,并可有效降低后遗症发生率。

纤维肌痛症中医病名探讨 下载:75 浏览:474

焦娟 殷海波 冯兴华 姜泉 张华东 唐晓颇 葛琳 韩曼 张柔曼 《当代中医药》 2019年2期

摘要:
纤维肌痛症是一种特发性风湿病,以全身弥漫性疼痛、特定部位压痛为主要特征,同时具有多种非特异临床症状。中医病名常依据疾病的主要症状来命名,基于纤维肌痛症躯体疼痛部位与中医学"筋"的概念相符、核心症状弥漫性疼痛是筋痹的主要临床表现、由筋痹导致的肝痹与纤维肌痛症的众多非特异症状相符、纤维肌痛症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与筋痹的内在病因相符,认为纤维肌痛症应归属于中医学"筋痹"范畴。

当归四逆汤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理论探讨和临床运用 下载:89 浏览:500

闵潇1,2 焦拥政1 《当代中医药》 2019年1期

摘要:
勃起功能障碍(ED)是男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多元的发病机制。提出在ED的中医诊疗中"气血""络脉"是重要的切入点,血失清宁、络失畅达,则宗筋勃举失常,是辨治ED的关键病机。当归四逆汤温通补益,可畅达宗筋之气血、通利宗筋之络脉,适用于以血虚血瘀伴阳虚寒凝为病机特点的ED治疗;其所具备的现代药理作用亦有助于纠正导致ED的多种病理改变。临证运用当归四逆汤治疗ED,应把握好其用方指征,同时宜兼顾其他病机,随症加减。

肺癌相关基因与中心碳代谢 下载:97 浏览:504

王晓燕 李卫东 花宝金 《中国中医药》 2018年5期

摘要:
细胞代谢在癌症起始和转移性进展疾病中起到核心作用,代谢转换为有氧糖酵解和乳酸产生增加是侵袭性肿瘤细胞的特征,并且是肿瘤反应和治疗结果的共同决定因素。由于细胞代谢是相互依赖的途径的复杂网络,局部改变将对整体肿瘤代谢产生影响,而肺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步骤过程,其特征在于许多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的积累,包括致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改变,导致关键细胞-调节和生长-控制通路的改变。对肺癌相关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与中心碳代谢的研究做一论述,以期在葡萄糖转运和能量代谢途径中,挖掘可以阻断失调的癌基因和/或恢复功能丧失的肿瘤抑制基因的途径,以探索肺癌治疗的新方法,并作为开发新的抗肺癌转移疗法有价值的靶标。

温阳通督法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82 浏览:483

黄雪琪1 沙正华1 林海2 王承德1 《当代中医药》 2018年7期

摘要:
基于强直性脊柱炎(AS)疾病特点与肾、督的关系,从阳虚与AS、肾虚督寒与AS的关系进行阐释,提出AS病因病机以肾督亏虚为本,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为标,肾虚督寒为其发病的重要原因。并结合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及临床病例报道分析温阳通督治疗AS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诊疗体系的重构 下载:87 浏览:495

宋珏娴1 傅晓燕2 仝小林3 《当代中医药》 2018年6期

摘要:
在现代医学背景下重构中医诊疗体系,形成一个闭环的模式,可切实提高中医疗效,使中医经验得以传承。总的策略是态靶因果诊疗模式,其两大支撑基础分别为重新分类、分期、分证和方药量效学,其下为一系列支撑诊疗体系的临床实用理论。通过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理论结合,从认识疾病到解决疾病,知行合一地助力中医发展。

基于心主神明理论探讨情志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下载:83 浏览:491

高瑞珂 严安 李杰 《当代中医药》 2018年5期

摘要: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心神主导情志活动,情志失常以心为主、以肝为辅,主要责之于心神不明。心神不明,机体对外界环境应对能力减退,易出现情志失常,情志失常可直中脏腑,或引起气血逆乱,损及脏腑功能,导致气滞、血瘀、痰阻,形成恶性肿瘤的发病基础,增加机体对恶性肿瘤的易感性。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情志异常会影响DNA修复、机体免疫功能、肿瘤血管生成,从而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临床实践中应注重对心神的调、养、安,从而有效防治恶性肿瘤。从心论治可为中医药防治肿瘤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及我院使用状况分析 下载:284 浏览:3223

孙明娟1 王昭2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了解中药和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减少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方法:通过文献和资料查询,搜集整理中药和西药不合理配伍的相关知识。结果: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应用,不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降低药物的疗效,导致药源性疾病。结论:了解中西药物的配伍禁忌及相互作用,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性便秘中医外治疗法的研究进展 下载:240 浏览:2334

1邓宝菊 2王霞 《中医研究杂志》 2022年9期

摘要:
糖尿病性便秘指糖尿病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出现的便秘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中医辨证包括脾虚湿阻、肾虚不运、气滞血瘀等证候,根据辨证施以不同的外治疗法效果明确。本文将对糖尿病性便秘的中医外治法给予分析,针对中医外治疗法的几种方法进行合理阐述及总结,希望为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性便秘提供切实的临床依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