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苏格兰启蒙学说在美利坚的传播和影响 下载:79 浏览:337

任裕海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18世纪的苏格兰与美利坚同属大英帝国的"文化省份",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与美国早期政治领袖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具有相通之处。随着苏格兰移民进入美利坚、两地社会网络的发展、苏格兰启蒙学说书籍的进口与重印、苏格兰人对美利坚高等教育的影响,苏格兰启蒙学说在北美大陆得以广泛流传并被美利坚民众和政治精英们所接受,成为美国建国立宪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普通的工具书到庇护知识的方舟——试论狄德罗对《百科全书》期望的演变 下载:38 浏览:246

张茜茹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早自1746年,狄德罗就开始参与《百科全书》的出版计划,而这部作品竟直到1772年方告完工,前后历经20余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百科全书》的面貌发生了变化,而狄德罗对它的期望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翻译计划出发,狄德罗逐渐萌生出编写一部内容更丰富、更全面的辞书的想法,并希望借它来革新认识论,推进启蒙运动;随着《百科全书》的编写渐近尾声,狄德罗反而产生了一些消极情绪,担心动乱和纷争会摧毁文明,因此希望《百科全书》能成为庇护知识的方舟。由此可见《百科全书》多重的意义和多元的价值。

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下载:49 浏览:376

谢晓霞 《中国文学》 2019年10期

摘要:
"孩子"形象既是文学家鲁迅自我表达的一部分,也是思想家鲁迅自我隐喻的一个符号。孩子形象将鲁迅小说中的世界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孩子"由能救的"孩子"到不能救的民众的变化中,鲁迅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绝望,并将此上升到存在主义意义上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本体性思考。然而,鲁迅并没有至于绝望,他以写作完成对绝望的反抗和自我精神救赎的同时,也走向了行动,从而诞生了鲁迅式的行动哲学。

启蒙的危机或无法言语的主体——谈《阿Q正传》中的叙事声音 下载:56 浏览:390

谢俊 《中国文学》 2019年4期

摘要:
对《阿Q正传》的解读历来就有多种角度,有从启蒙和国民性批判的角度进行解读,也有从革命角度认为阿Q代表了未觉悟的农民;但也有论者从阿Q身上读出革命的潜能。为何对同一个文本会引起如此复杂、对立的认识呢?本文认为,关于阿Q的争论和鲁迅对启蒙的复杂认识及鲁迅在处理启蒙困境时所制造的叙事机制有关。本文将通过对小说文本所使用的反讽叙事人、公共发言声音、叙事搁置和方言拟态、幽灵视点和自由间接引语等叙事机制的分析,对《阿Q正传》中的叙事声音做讨论,并希望能由此回应鲁迅所面对的启蒙及其危机问题。

论社会学启蒙对早期启蒙的批判——以青年马克思为焦点 下载:56 浏览:399

李哲罕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伴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剧烈变动,早期现代政治哲学观念群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个变化过程是通过一系列连续性和断裂性的发展才得以充分实现的。其中两次非常重要的断裂分别是使用抽象的人类理性人格否定超验的上帝人格,以及进而使用经验的人类概念否定抽象的人类理性人格。这两次断裂可以被理解为早期启蒙和社会学启蒙,人类思想在趋于更为实证化和去-形而上学化的方向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的后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为清晰同时又更为暧昧地呈现出这两次重要的断裂。站在德国古典哲学末端的青年马克思也正同时站在了社会学启蒙的开端。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及之后研究的转向充分说明了从早期启蒙到社会学启蒙的转变。通过这个视角来研究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形成及其变革背景,可以补足既有马克思研究中有所忽视的方面。而且,从社会学启蒙视野下的马克思出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启蒙对早期启蒙的批判,以及政治哲学的总体发展进程。

再造故乡:鲁迅小说启蒙叙事研究 下载:48 浏览:373

邱焕星 《中国文学》 2018年5期

摘要:
鲁迅小说的故乡书写并非真实再现,而是启蒙主义的叙事再造。这是一种关于故乡的"他者化"建构,通过第一人称、风景丑化、乡民病态、时空展开、文本语言等一系列叙事手段完成的,但是乡民的经济诉求解构了启蒙主体的文化诉求,最终形成了启蒙客体、主体和实践三重"失语"的困境。由此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限度,它将"启蒙"转化成了"启蒙叙事",在揭出病苦时遮蔽了乡村乡民的政治经济革命欲求,陷入了文化内因论和教育救国论,只能局部回应中国现代转型的结构问题,最终导致了启蒙的自我瓦解。而启蒙也只有承认自己的叙事建构性和意识形态性,才能在当代中国复生。

《清文启蒙》序言之文本分析 下载:82 浏览:314

梁永 《国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清文启蒙》是清代雍正王朝以后流行的满语启蒙读物。本书包含了大量清代中期旗人社会及家庭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见清史研究者和满语学习者不可或缺的资料。

当现实走到启蒙的前面——超级现代性的哲学批评 下载:76 浏览:326

胡大平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2期

摘要:
随着现代性在空间上的扩张和在逻辑上的加强,其在社会历史表象上也就不断极端化,并因此使得其原初的启蒙规划显得过剩。这种极端化表明现代性进入了超级状态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环境的超现实化、生存活动的脱语境化以及人本身的非主体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直接提出了终极性挑战。对这种挑战的诊断以及对另类现代性的想象,构成今日哲学之重大任务。以之为参照,自卢卡奇提出现代性的极限以来,由于缺乏替代想象,在话语上,西方激进理论便陷入百年焦虑,后现代以及其他晚期现代性话语都只是这种焦虑的表象。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创造超越西方现代性之疯狂的别样现代性成为时代的直接任务。

错位与混乱:对发生期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反省 下载:38 浏览:333

王振滔 《文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自18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主潮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一直到今天的后现代主义——这么一个仍在进行的过程。虽然历史的、在场的"浪漫主义"运动发生于18世纪晚期而衰落于19世纪中期,但是由此而形成的"浪漫主义"观念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叠加、演变。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生期,"时间差"导致了"浪漫主义"在中国的错位与混乱,原本就相当复杂的"浪漫主义"因此变得更加斑驳迷乱。"树型结构"方法论是以"整体性研究"和"类型学研究"为基础,从"启蒙—革命"范式中确立浪漫主义类型的划分标准,并对每一种类型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进行知识考古,从而明晰浪漫主义进入中国新文学的真实状态。

《启蒙辩证法》中启蒙的缘起、维度及其当代反思 下载:65 浏览:476

杨乐强 刘丽杰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启蒙既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名称,又作为一个概念范式的表述,其贯穿于20世纪不同思想家的理论核心,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通过《启蒙辩证法》揭示启蒙没有将人引入光明、反而走向野蛮这一衰退现象,呼吁到启蒙自身去寻找原因。他们从思想史和现实的角度重申启蒙,形成了具有反思性质的启蒙观。本文针对《启蒙辩证法》中有关启蒙思想的论述,从反思启蒙的问题意识出发,分析并探讨了启蒙的三重维度,理清了启蒙的悖论。

反思批判:论福柯的现代性启蒙哲学 下载:56 浏览:260

汤明洁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福柯多次重新解读了康德的《何谓启蒙?》。与60年代对康德认识论所代表的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特征的"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不同,福柯从康德的启蒙概念中提炼出了一种不同意义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被他看作后康德时代现代哲学的根本。要理解这两种"现代性"以及福柯对它们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必须区分康德"对他者的错层式不完全批判"与"建构自我服从的先验批判"。福柯区别于历史学、哲学史和历史哲学的历史-哲学实践,就体现在他对康德理性批判的历史批判和对康德启蒙概念的哲学继承上。

从1929年教育部全国美展中的日本油画看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起源和传播 下载:36 浏览:393

陈雅婧 《当代艺术》 2019年11期

摘要:
929年4月,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办,会上除了展示本国所出的各类艺术品外,还出现了82幅日本画家的西洋油画。这些带有法式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主义特色的日本油画,与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启蒙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且复杂的联系。文章通过分析这类油画的画家背景、风格构成、时代风尚等,来探究日本在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起源与传播过程中启蒙者与竞争者的角色定位,并还原20世纪初中国现代主义艺术从兴盛到寂灭的过程。

陈铨《恋爱之冲突》对思想启蒙的自我反省 下载:46 浏览:337

梁建先 《文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新文学刚刚过去的第一个十年,陈铨的小说《恋爱之冲突》,通过充满逻辑悖论的情节设置、主张自由婚恋的艺术表现,以其尖锐而直白的语言文字,表现出了对"自由恋爱"质疑和否定的鲜明态度,由此引发对五四思想启蒙的沉重反思。文本展现与时代潮流相悖的思想风貌,是陈铨作为深受西方人文精神洗礼的现代知识分子,面对"西方"与"传统"的深刻认识和自觉反省。

苏格兰启蒙初期自然法体系的演变:从普芬道夫到卡迈克尔再到哈奇森 下载:56 浏览:378

蒋政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苏格兰启蒙初期,普芬道夫自然法体系开始传入苏格兰。其中,格森·卡迈克尔对普芬道夫著作在苏格兰学界的推广功不可没,而且他对普芬道夫文本的注释也为苏格兰的后续学者提供了全新思路,哈奇森便是受其启发的代表人物之一。自哈奇森之后,苏格兰学界的自然法体系开始呈现与传统自然法体系完全不同的理论倾向,并染上了启蒙时期苏格兰特有的情感主义色彩。普芬道夫采用的是启示神学的体系,认为善恶由是否遵守自然法来界定;卡迈克尔则把对上帝的情感植入普芬道夫的自然法体系之中;到了哈奇森,他的整个自然法基础都建立在道德知性的能力之上,而行为动机、情感更成为了道德判断的主要对象。

女娲氏之影:晚清女权叙事的神话与启蒙 下载:85 浏览:478

朱军 《文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女娲神话集聚了几千年来中国知识人恒久感兴趣的话题。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之外,近现代文学也纠缠于神话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之中。以"补天"与"再生"做引,晚清女权叙事孕育了启蒙的深层结构——救世与觉世、造人与世界的再造。与此同时,神话原型激发了时代精神与幽暗意识的共振,新女性化身为神魔同在的复合体,伴随着新兴意识形态的收编,启蒙也面临退化为神话的危机。从《造人术》到《补天》《女神》,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五四一代进一步展开了对科学迷狂和启蒙困境的反思。女神的再生与毁灭凸显女性建构"历史主体"的艰难,这是一个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女娲之影,呈现出现代性冲击下中国知识人对救赎诗学和启蒙辩证法的独特沉思。

三种“辩证法”概念:从《启蒙辩证法》到《资本论》 下载:75 浏览:385

刘森林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肇始于苏格拉底的为了消除恐惧、构筑绝对安全、封闭理性系统因而往往走向传统形而上学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因为追求绝对、纯粹而导致自否定和自悖谬的"辩证法",以及对这两种辩证法保持批判反思态度并坚持开放性的"辩证法",是《启蒙辩证法》依次反思过的三种辩证法,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思过的三种辩证法。尼采的辩证法批判,黑格尔对绝对形而上学的追求,在回归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意义上被整合、被克服。

绝对测温转动拉曼激光雷达分光系统设计及性能 下载:59 浏览:399

李启蒙 李仕春 秦宇丽 胡向龙 赵静 宋跃辉 华灯鑫 《现代物理学报》 2018年7期

摘要:
为实现转动拉曼激光雷达的绝对测量温度技术,设计并测试了多通道转动拉曼分光系统.提出了一阶闪耀光栅与光纤Bragg光栅组成的两级并行多通道拉曼分光系统,优化了其核心级联器件(微米级光纤阵列)的参数及光路结构;仿真分析了一级分光系统的分光光路,转动拉曼谱线最大离心伸缩量约为0.0031 nm,离心伸缩比为0.69%;实验测试表明一级分光系统各转动拉曼通道的通道系数均在0.75以上,提取到拉曼光谱的实测中心波长与理论值的最大偏差约为0.0398 nm,偏离度为8.86%,可提供对弹性散射信号27 dB以上的有效抑制,结合已有光纤Bragg光栅二级分光实现高达62 dB弹性散射的抑制效果,可以实现对单条偶转动量子数转动拉曼谱线的精细光谱提取.

基于图像的保偏光纤尾纤定位技术 下载:90 浏览:390

房启蒙 冯迪 于文海 梁日 杨德伟 宋凝芳 《光电子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的保偏光纤尾纤定位技术,研究了图像采集模块,设计了粗检测与精检测相结合的边缘检测策略。首先采用自适应循环变化阈值算法对尾纤边缘进行初步检测,增强了光照鲁棒性,其中提出起始点自寻的区域搜索法能够准确提取目标边缘点;然后通过基于三次多项式函数拟合的亚像素检测方法提高了边缘检测的精度。搭建了保偏光纤尾纤自动定位系统,并进行了图像处理实验和旋转定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尾纤定位技术能够实现0.06°的保偏光纤尾纤旋转定位精度,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义。

儿童哲学视野下语文教学中思维启蒙研究 下载:40 浏览:449

赖艳梅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儿童哲学三重意义指向儿童哲学重要命题,能帮助我们返观教育本质,辩证施教。语文课堂进行儿童哲学思维启蒙具有宏观和微观意义,语文教师利用母语学习的广阔资源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蒙,具有实践可行性和现实必然性。语文教师应挖掘儿童读物中的哲学元素,启发并指导儿童进行哲学思考,培养儿童的高阶认知能力,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能力,有效提升儿童核心素养。

基于乡土乡情的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下载:37 浏览:360

衣启蒙 《课程教育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基于乡土乡情的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课程是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融合国际人文交流,培养学生文化认同与跨文化理解能力的课程模式。在全球化与本土文化传承并重的背景下,课程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结合跨文化交流内容设置,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乡土情怀与国际视野。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