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隐圣同凡”:《论语义疏》中的孔子形象 下载:51 浏览:415

皮迷迷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皇侃的《论语义疏》作为六朝《论语》注解的集大成之作,塑造了一个与汉儒和宋儒理解均不同的独特孔子形象。一方面,随着皇疏将孔子定位为有别于前代圣王的"圣师"角色,《论语》的性质发生改变,成了对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之迹的记载,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呈现为一个深入凡俗世界的行教者形象。另一方面,皇疏中的孔子还表现出了另一种形象,即超凡绝俗、学不可至的圣人本体,借助"隐圣同凡"的说法,皇侃将孔子的两种形象统合于一。而透过这一独特的孔子形象,得以窥见汉学向宋学转向的一丝端倪。

论孔子的中道超越 下载:52 浏览:396

赵法生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儒家超越精神是华夏轴心突破的主要思想成果,关于其内涵与特征,港台新儒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内在超越说。但儒家的超越既非港台新儒家所说的内在超越,也非基督教式的外在超越,而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道超越。中道超越的上下、内外、左右三重向度分别指向天人之际、身心之际和人人之际,在工夫实践中融合为一,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达成即凡而圣的修养目标,成为各大轴心文明中独具特色的超越形态,对培育士大夫人格与信仰具有关键作用。

《易纬·稽览图》卷上“六日七分”说辨析 下载:54 浏览:217

刘彬 《国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易纬》的《稽览图》卷上载有一种"六日七分"卦气说,与《稽览图》卷下和《干元序制记》所载"六日七分"卦气说有诸多不同:其一,前者四时卦各直二至二分当日的八十分之七十三,后者四正卦二十四爻直二十四气;其二,前者起于《坎》,后者起于《坎》,同时起于《中孚》;其三,前者除四正卦外其它六十卦的直日,以《颐》《晋》《井》《大畜》四卦各直五日十四分,其余则直六日七分。后者除四正卦外的其余六十卦,每卦直六日七分

《易纬·稽览图》卷上“六日七分”说辨析 下载:39 浏览:216

刘彬 《国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易纬》的《稽览图》卷上载有一种"六日七分"卦气说,与《稽览图》卷下和《干元序制记》所载"六日七分"卦气说有诸多不同:其一,前者四时卦各直二至二分当日的八十分之七十三,后者四正卦二十四爻直二十四气;其二,前者起于《坎》,后者起于《坎》,同时起于《中孚》;其三,前者除四正卦外其它六十卦的直日,以《颐》《晋》《井》《大畜》四卦各直五日十四分,其余则直六日七分。后者除四正卦外的其余六十卦,每卦直六日七分。

《庄子》儒家故事杂考二则 下载:62 浏览:274

冯坤 《国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庄子》对儒家特别关注,颇以儒家人物为寓言主人公。对此学者的认识历来歧说多出,态度也十分复杂。本文在传世与出土文献的基础上,以儒家与道家的互动及相互解读为线索,讨论《庄子》所反映的儒家思想与塑造的儒家人物,试图为解读诸子寓言类文献寻求更多的可能。

孔子“中庸”的“时中”境域——兼评当代新儒家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两条路径 下载:47 浏览:338

何光顺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当代新儒家存在着心性儒学重良知本体与政治儒学重王道仁政的分歧,但都较少关注孔子"中庸"的"时中"维度。实际上,孔子"中庸"的"时中"思想正是中国先秦儒家本原文化对世界思想史的独特贡献,它所蕴含的从"慎独"到"群治"的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平衡,构成了对于当代西方个人主义和党派政治所存弊端的纠偏。孔子"中庸"之"时中"至少具有这样几个维度:一是"时"与"位"相称的"正名";二是"时"与"学"相契的"好学";三是"时"与"教"相合的"教化";四是"时"与"权"结合的"权变"。从这几个角度切入,可望打通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路,解决当代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的分歧,并令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当代思想世界重新焕发光彩。

“道不远人”的思想实验与证成方案 下载:56 浏览:423

杨少涵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中庸》提出了"道不远人"的著名命题。这里的"道"指大全之道。这一命题引发两个问题:一是道与人何以远离?二是道与人又如何合一?对于这些问题,儒释道三家通过实例和隐喻即思想实验作了回答。道家的"浑沌之死",主要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浑沌隐喻大全之道,浑沌之死意味着大全之道的破裂,而道体破裂是儵、忽所象征的意欲萌动与情识外泄的结果。佛家的"野鸭飞过"与儒家的"孔子与点"主要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野鸭飞过隐喻习心或闻见之知外驰,所以中断习心外驰,就成为佛家通达大全之道、证成道不远人的方案;曾点之志意味着一人一物从当下切入,即可洞见大全之道的本来面目,这是通达大全之道、证成道不远人的儒家方案。佛家与儒家的两种方案点明了人与道的两种关系,即人与道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关系。

“三达德”之变体及其历史意义 下载:87 浏览:375

李若晖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先秦儒学以仁、智、勇为"三达德"。武士之勇以行动为目的,武士自身成为工具;谋士之智以获胜为目的,以他人为工具。孔子在二者之上镇之以"仁",揭示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兼具仁、智、勇"三达德"的君子必将从道不从君。商鞅、韩非试图以法家理念重新拆分三者:"仁",被简化为"亲亲"而不能推及仁民爱物;"智",被束缚在国家机器中成为处理行政事务的"贤"而不再具有是非之心;"勇",在军功爵之名利诱导下以行动为工具追求"尊",其哲学根基是人的行为必基于欲求。由此,法家以欲求构建制度,国家结构被二分为"尊亲"与"忠贤",尊爵被皇亲国戚垄断,其内以亲亲之爱维系;小圈子之外则明尊卑等级,以忠贤之德为晋身之阶。

孔子之两翼——牟宗三论孟子与荀子 下载:69 浏览:394

王兴国 《哲学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牟宗三从中西方哲学文化比较的视野,重新探究了孟、荀哲学思想,澄清和消除了宋明儒对于荀子的误解与毁谤,保留和汲取了其对孟子合理与有价值的论述,将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理想与孟、荀二子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深入孟子内在的文化生命与荀子纯智之心的特质及其具体表现,作了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综合研究,从大关节上把握和揭橥孟、荀哲学思想的根本精神,对于孟、荀之为孔子两翼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行了厘清与定位,把对孟、荀哲学思想的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也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范例。

孔子儿童教育思想的三重意蕴及现实反思 下载:52 浏览:460

闫冰 李朝晖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在孔子的只言片语或经典著作中零散地蕴藏着宝贵的儿童教育思想,很少为学术界关注。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将儿童带进一个"知性"世界;由"社会人"变成"道德人",将儿童带进一个"人性"世界;由"道德人"变成"自由人",将儿童带进一个"平等"世界。这是孔子儿童教育思想的三重意蕴。透过孔子儿童教育思想对反思当前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探讨 下载:65 浏览:334

郭德运 《教学管理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几何画板的推出,不仅促进了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也满足了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数学图形紧密融合在一起,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究山区高中音乐教育声乐教学的训练方法 下载:388 浏览:1431

冯慰欣 《当代音乐研究》 2022年12期

摘要:
声乐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基本声乐技能和审美能力的关键。只有掌握扎实的声乐技巧,学生才能更好地演唱音乐作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明确现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传授歌唱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改变现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声乐技能水平,为声乐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孔子教育理念对当今艺术教育的影响 下载:106 浏览:2136

赵婷媛 《当代艺术》 2024年1期

摘要:
艺术教育作为教育得一个分支,在中国必定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得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山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除了在文化上对我们得教育事业影响颇深,在艺术上得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本文将探讨孔子是如何影响艺术到当今得艺术教育的。

陈与义诗对儒家“兴、观、群、怨”诗教观的阐释 下载:183 浏览:1810

叶蕾 《国学研究》 2022年1期

摘要: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杰出的宋代诗人陈与义身上同样能呈现出对儒家诗教观的诠释,立足特定的历史语境,结合陈与义生活的北宋与南宋之交的时代环境,寻找其诗歌作品的思想与孔子兴观群怨说的遥相呼应。

浅谈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仁”与“礼” 下载:152 浏览:1675

张哲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3期

摘要:
孔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许多言论都是围绕着这两个观点来展开。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以遵守礼仪规范,按照仁与礼的要求,就形成了孔子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和社会政治观。因此,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研究是把握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环节。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现代意义。

孔子“共享式”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下载:196 浏览:3601

张艺 《中国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摘要:
本文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共享教育思想结合观照,探究“共享式”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并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改革的今天提出自己的建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想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下载:268 浏览:3024

钟丽梅1 赵冬2 《体育研究》 2021年7期

摘要:
本文在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启示下,对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做到整体要求与个体需求相统一,在教学评价上做到整体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下载:196 浏览:2706

孔子晏 《中国城镇》 2023年11期

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的重要构成部分,已经成为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也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这对乡村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笔者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具体建设的策略,希望本次研究有助于美丽乡村的顺利建设。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