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阴阳性判读标准的建立及灰区样本的基因型分析 下载:105 浏览:528

吴蓓颖 顾燕英 范臻佳 蔡刚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的阴阳性判读标准,同时探讨灰区样本的特性及应对措施。方法采用FCM检测132例腰背关节痛患者外周血HLA-B27的表达,以流式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Flow-rSSO)法检测患者HLA-B位点的分型。结果 FCM和Flow-rSSO法检测HLA-B27的阳性率分别为18.18%和73.48%。根据FCMHLA-B27试剂盒推荐的判读规则,灰区样本45例,经Flow-rSSO法验证后,HLA-B27全部为阳性。通过对不同d值(荧光强度的均值与校准磁珠中位值的差值)范围样本的基因型分析设定判读规则,即d>2均判读为阳性,d≤-7为阴性,-7

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下载:74 浏览:392

王晓彤1 王欣欣1 李妍1 陈硕1 夏丽娜1 刘东宁2 《中医研究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对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使用中文文献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外文文献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进行检索。文献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7年12月31日。纳入督灸与其他常规治疗相比较,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随机对照文献,对患者症状体征、关节活动度、炎症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胸廓活动度、Schober试验、指-地距、枕-墙距、PAG、VAS、BASDAI等指标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CRP、ESR等炎性指标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在症状体征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的控制情况优于常用疗法,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理想的中医特色疗法。

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Meta分析 下载:48 浏览:491

何静 李敏 李程 陈斌 孙志岭 《中国中医药》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EBSCO、Embase等数据库,时限从建库至2018年4月,查找国内外关于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利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项RCTs,共878例患者,治疗组444例,对照组43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率(RR=1.19,95%CI=1.07~1.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还能改善患者VAS(MD=-1.15,95%CI=-1.95~-0.35,P<0.05)、PGA评分(MD=-1.23,95%CI=-1.55~-0.90,P<0.05)和晨僵时间(MD=-4.51,95%CI=-7.55~-1.4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改善患者BASFI评分(MD=-0.76,95%CI=-1.91~-0.39,P>0.05)及不良反应(RR=0.62,95%CI=0.32~1.19,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显著的疗效,为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肾强督治偻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理 下载:91 浏览:520

邱冬妮1 潘峰2 谭希1 赖勇辉1 何晓红2 周颖燕2 何羿婷2 《当代中医药》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补肾强督治偻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成分分析平台(BAT-MAN)数据库获取补肾强督治偻方的作用靶标基因,于CTD数据库中获取强直性脊柱炎疾病相对应的靶标基因,将两者取交集后获取疾病-药物蛋白靶基因,运用网络可视化软件STRING构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并将结果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通过网络结构和节点间加权重联系的计算分析算法筛选出重要的关键基因。借助DAVID在线工具进行疾病-药物交集靶基因的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在CTD数据库中获取关键基因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治疗作用。结果补肾强督治偻方靶标基因与强直性脊柱炎疾病靶标基因的交集基因有705个。GO分析结果显示,补肾强督治偻方-强直性脊柱炎交集靶基因的生物功能主要包括基因表达的阳性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增殖阳性调控等;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补肾强督治偻方-强直性脊柱炎交集靶基因的网络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获得关键基因23个,都与痛症、炎症性疾病及关节炎性疾病相关。结论补肾强督治偻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是多靶点、多通路、多选择的复杂机制过程,其机制多与抗炎和镇痛相关。

温阳通督法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82 浏览:498

黄雪琪1 沙正华1 林海2 王承德1 《当代中医药》 2018年7期

摘要:
基于强直性脊柱炎(AS)疾病特点与肾、督的关系,从阳虚与AS、肾虚督寒与AS的关系进行阐释,提出AS病因病机以肾督亏虚为本,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为标,肾虚督寒为其发病的重要原因。并结合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及临床病例报道分析温阳通督治疗AS的重要性。

中医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231 浏览:2401

张剑 《中医研究杂志》 2022年9期

摘要:
目的:本次研究围绕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探讨目标,分析中医针灸综合疗法实施效果。方法:将医院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疗法,观察组实施中医针灸综合疗法,观察疗效。结果:通过评估比较,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80.00%,中医症候积分腰骶疼痛评分(1.45±0.19)分、腰背痛评分(1.56±0.24)、晨僵评分(1.31±0.19)分均低于对照组骶疼痛评分(2.42±0.24)分、腰背痛评分(2.51±0.33)、晨僵评分(1.87±0.28)分;观察组脊柱活动度(42.74±5.22)cm和腰廓活动度(5.17±0.51)cm均大于对照组脊柱活动度(39.42±5.13)cm和腰廓活动度(4.25±0.48)cm,且血清核因子-κB(2.22±0.36)ng/L、CC趋化因子受体6(5.05±0.88)ng/L、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7.84±1.85)ng/L均低于对照组血清核因子-κB(2.78±0.51)ng/L。、CC趋化因子受体6(7.24±0.97)ng/L、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2.04±2.16)ng/L,所有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综合疗法能够有效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症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促使脊柱活动度提高。

探究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 下载:101 浏览:1015

伍发1 伍婷婷2 《诊断医学》 2024年10期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分别予以X线、CT、MRI检查。结果:经X线、CT、MRI检查发现,三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存明显的差异,满足了统计学条件(P<0.05)。结论: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X线、CT、MRI均发挥着重要价值,对于轻度病变可应用CT,抑或是MRI,而细微病变则应优先考虑MRI。

浅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下载:432 浏览:3608

李俊宽 《诊断医学》 2021年7期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免疫性疾病,通常作用于患者的脊柱、中轴关节以及肌腱、韧带之处,使患者出现行动不便,部分患者的还会出现骨附着点发生炎症的情况。本病症发作后,患者的脊椎会逐渐出现自主融合现象,并且极易与其他骨质疾病合并,这会导致患者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的概率提升,进而使得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肌力紧张等情况,造成患者颈椎、胸椎、腰椎骨折的概率提升,最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让其出现部分肢体功能丧失和残疾(瘫痪)。因此,强直性脊柱炎一直是骨科乃至医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对于此病症的研究和诊断以及治疗报告较多,本文因此就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新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并进行综述以供相关行业工作人员进行参考。

中药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 下载:420 浏览:4253

杨悦 包智明 《中国中医药》 2023年9期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风湿免疫系统中常见疾病之一,可使患者腰背疼痛及僵硬,各方活动均受限,严重者可能导致脊柱强直甚至畸形。AS属中医“痹证”范畴,又有“竹节风”“大偻”之称。AS的中医分型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普遍认为肾虚督寒型是重要病机之一,属该病早期证型。
文章从治疗该证型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方剂进行介绍,以期对临床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强直性脊柱炎的针灸康复临床进展 下载:179 浏览:832

杨昱乾 《中医研究杂志》 2024年4期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脊柱和其他关节。它会导致脊柱的生理弯曲改变,变得又直又脆又毫无弹性,同时也会引发脊柱和多个关节的炎症,包括骶髂关节、脊柱及外周关节,最终可能导致脊柱畸形和强直。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由“针”和“灸”构成,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无副作用,疗效好且迅速,适应证广,经济实用等。本研究就对强直性脊柱炎的针灸康复临床进展展开了综述。

中医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效果分析  下载:350 浏览:3326

哈斯图雅 《中国中医药》 2021年10期

摘要:
研究围绕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综合疗法的效果开展分析。方法:研究所纳入病例为我院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8例,病例纳入时间段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患者自由分成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开展中医针灸综合治疗,参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晨僵时间与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晨僵时间与临床治疗有效率均好于参照组,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临床中进行中医针灸综合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