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下载:70 浏览:425

张青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1期

摘要: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带来教育理念与教育形式的解构与重构,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机遇与挑战。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创新,以此着眼于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高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方略 下载:55 浏览:309

孟祉行 《体育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下,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然选择。高中体育作为一门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提升心理素质水平,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意义深远。本文就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以便于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成效。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下载:23 浏览:287

叶宝娟 马婷婷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为考察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对6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社交焦虑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社交焦虑—抑郁这一中介过程中的后半路径起调节作用。

气郁体质对女性抑郁作用的纵向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下载:13 浏览:162

刘明矾1,2 徐娅婷2 彭丹丹2 武厚3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为了明确气郁体质对女性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纵向设计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了气郁体质和抑郁之间冗思的中介作用和生活应激事件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468名女大学生进行追踪,通过间隔一年两个时间点的纵向设计,对女性的气郁体质、抑郁、冗思及生活应激事件进行调查。结果:交叉滞后模型结果显示,气郁体质可以显著预测女性一年后的抑郁水平;冗思在气郁体质对一年后抑郁的影响中起纵向中介作用;生活应激事件调节了气郁体质对一年后抑郁作用的直接路径和后半路径。结论:气郁体质与抑郁之间的纵向中介调节模型成立,这提示气郁体质的女性可以通过减少冗思,优化应对生活应激事件的方式来改善抑郁。

时间压力和相似性对类比推理直觉加工的影响 下载:60 浏览:231

闵容1,2 胡竹菁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时间压力对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以48名大学生为被试,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对不同相似性言语类比推理题进行喜好度判断和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用图形类比推理题代替语义类比推理题,以56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1)时间压力下,对跨领域言语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效应显著高于逻辑加工效应;(2)时间压力下,低难度图形类比推理题的直觉加工效应显著高于逻辑加工效应。无时间压力条件下,图形类比推理的逻辑加工效应优势明显;(3)时间压力对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和逻辑加工均有影响。

童年期创伤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负性生活事件的作用 下载:41 浏览:313

秦红霞1,2 许燕2 史慧玥2 蒋奖2 《心理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考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负性生活事件在童年期创伤与大学生抑郁间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Young图式问卷短版中文修订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142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童年期创伤既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也可以通过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中的分离和拒绝、自主性及能力受损两大图式类别间接地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2)负性生活事件调节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童年期创伤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内隐加工的影响 下载:38 浏览:316

闵容1,2 胡竹菁1 《心理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在类比推理的检索阶段和评价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内隐加工的影响。实验一以8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喜好判断范式探讨检索阶段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过程中直觉加工效应和逻辑加工效应的不同影响。实验二以8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评价阶段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过程中直觉加工效应和逻辑加工效应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检索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的影响不显著,评价阶段的注意分散对类比推理的内隐加工和外显加工均有显著影响。

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社会退缩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下载:62 浏览:327

李洁1,2 罗柳芬1 黄仁辉3 董圣鸿1,4 崔锦圣5 《心理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流动儿童社会退缩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班级戏剧量表对258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活跃退缩与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安静退缩与社会支持相关不显著,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2)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显著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活跃退缩;(3)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流动儿童活跃退缩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浅析音乐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 下载:41 浏览:427

黄绮华 《中国音乐学报》 2025年4期

摘要:
音乐具有情绪表达的功能,在音乐旋律中,学生高声歌唱,抒发内心情感,有助于学生消除消极情绪,特别是音乐的感染功能,一段欢快的旋律,学生边唱边表演,能很快忘却烦恼,跟着集体的步伐积极做快乐有意义的事情。对于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音乐可以帮助他们解除思想上的顽疾,将负面情绪释放出去。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该如何用音乐陶冶孩子情操,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呢,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音乐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思考 下载:45 浏览:452

廖志成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方法论应拓展和创新,即宏观上和微观上的全面构建和系统整合。宏观上应由以往的教育主体视野转向接受主体视野,由以往教育氛围的视野转向教育效果的视野,由以往学生的被教育诊治视野转向对象自我教育救赎视野,由以往心理咨询知识的传达视野转向学生心理健康获益视野。微观上应检视现存的常规咨询工作,重构心理咨询的内容体系,确保咨询的平等性和科学性,回归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和烦恼的释然。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完成其教育使命。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314 浏览:3152

张伟 《中国音乐学报》 2022年12期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着小学生日后的发展及健全人格,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表现出叛逆、不成熟、蛮不讲理等,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这个重要阶段,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及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积极的引导及帮助下,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及品行。音乐是一种舒缓情绪及调节心理问题的“精神魔法”,能够让学生获取到情感的洗礼,从而实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佛系”现象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视角 下载:44 浏览:450

吴九君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佛系心理在大学生中流行的成因有时代特征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教养因素和个体因素。高校应正确引导大学生辩证认识"佛系"现象下出现的各种佛系心理的功能与作用,剔除佛系心理的消极因素,预防使用不当带来的风险。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巧妙运用佛系心理"有也行,没有也行,随遇而安"缓解压力与焦虑;运用佛系心理"不放弃,不逃避,也不急功近利"化解心理痛苦;帮助大学生树立真正的人生目标,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乐趣;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兴趣,找到生命中留恋的人或事;将"生有所苦,生无所恋"转化成"生有所乐,生有所恋",有效预防和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下载:34 浏览:375

孔辉 《国际教育论坛》 2025年3期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通过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角色,提出了若干具体策略,如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利用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与耐心,以及结合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文章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操作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新探关于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下载:39 浏览:395

陈红辉 《国际教育论坛》 2025年3期

摘要: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引导者,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思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释放压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为班主任工作提供有效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下载:64 浏览:474

王淑珍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文章通过探索积极心理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现阶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问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等三方面的内容,以期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转变,构建积极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下载:70 浏览:485

吴杰1 郭本禹2 《中国教育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基于社会人文视角,以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相关理论以及干预措施为基础,有机融合教育学和医学有关知识,探索出一套干预心理症状、提升心理品质的综合模式。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进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发展,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均衡原则,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应以实践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强调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心理测评技术要独具特色,社会支持力量应包括家庭环境、同辈力量以及学校文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态德育整合的探索分析 下载:41 浏览:424

楼洪江 《教学管理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持中小学良好的教育状况及教学效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及生态德育的协调发展,则需要加强这两种不同教育形式的整合分析。基于此,文章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态德育整合展开论述。

县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下载:166 浏览:2570

林燕 谢海玲 赵雪 杨丰 罗世玉 《中国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摘要:
心理健康课程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知识普及的主要途径,但目前心理健康课程在县域中小学校中存在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开设程度不理想及课程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等问题。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出发,探讨在县域中学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定向,并以积极心理学、以学生为中心为理论基础,构建中学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班主任工作融合的策略研究 下载:127 浏览:683

敬妍红 《中国教育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在小学这一关键时期,学生若能获得正确的心理健康引导,将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不仅是学生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更是他们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重要保障。因此,小学班主任的责任重大,不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更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班主任应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状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交流,掌握学生的真实需求与心理状态。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下载:159 浏览:2777

刘润智 《中国教育研究》 2022年10期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缺失、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常常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要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设计精细化工作策略,通过建立档案、组织活动、联络父母等方式,帮助他们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1/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