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尿激酶溶栓合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 下载:37 浏览:175

张静 《诊断医学》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分析尿激酶溶栓组合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39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组(n=45)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溶栓组(n=46)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联合组(n=48)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溶栓组合康复训练,比较三组临床效果。结果三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联合组NIHSS评分降低明显优于常规组,溶栓组NIHSS评分降低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1、3、7周ADL降低明显优于溶栓组、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存活率明显高于溶栓组、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溶栓组残疾、植物生存、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采用尿激酶联合康复训练可提高临床效果,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的最佳时机探讨 下载:65 浏览:253

张广智 《诊断医学》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治疗患者采用不同时段介入溶栓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接收的72例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将入选根据发病时间长短分为观察组(发病时间<3h)与对照组(发病时间为3~6h)各36例。均采取介入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变化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要高(P<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24h、治疗后7d患者评分均显著下降,而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Hcy、BNP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7d,两组Hcy、BNP水平均显著改善,而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病死率及颅内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闭塞性脑梗死发病3h以内患者相比于发病3~6h的患者,采用介入溶栓治疗效果更好,起效快,神经功能恢复更明显,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善更显著,病死率更低,具有推广价值。

头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TXB2、resistin水平的影响 下载:71 浏览:310

张雪荣 《诊断医学》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研究头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抵抗素(resisti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CIS患者123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予以头部亚低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及血清TXB2、resistin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39%高于对照组8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TXB2、resistin水平、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XB2、resistin水平、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S患者采用头部亚低温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显著,可减小神经功能损伤,提高血清TXB2、resistin水平,减轻炎性反应。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分析 下载:83 浏览:473

雷爱弟 《医学研究前沿》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9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观察组),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同时纳入同时期于笔者所在医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均高于治疗前,FIB、D-D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Qmin、Vmin均高于治疗前,R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对其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静脉溶栓治疗轻型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下载:79 浏览:498

​陈艳 李仕文 赵珊珊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系统评价静脉溶栓治疗轻型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是从收录开始至2019年7月。应用RevMan V 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篇文献被纳入最终研究,其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组1 202例,非溶栓组1 43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良好功能结局与rt-PA静脉溶栓显著相关(OR=1.44, 95%CI:1.21~1.71,P<0.001),但存在中度异质性[Chi2=13.49,df=7(P=0.060),I2=48%]。亚组分析后发现,异质性的主要来源是地区。与非溶栓组相比,rt-PA溶栓组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比例明显增高(OR=14.40, 95%CI:2.62~79.26,P=0.002,I2=0%),但两组的病死率并无显著性差异(OR=0.97, 95%CI:0.54~1.76,P=0.920,I2=0%)。结论轻型卒中患者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虽然rt-PA静脉溶栓增加了sICH的风险,但不影响患者的病死率。

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在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下载:64 浏览:389

杜鹏飞 杨宏伟 杜静怡 《中国护理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探讨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在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2018年7—12月我院在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基于时间、逻辑及知识维度的专案三维护理模式,比较实施前(2018年1—6月)及实施后(2018年7—12月)各25例患者护理后的疼痛程度、皮下血肿、肿胀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三维护理模式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血肿发生程度及术后肢体肿胀程度均轻于实施前(P <0. 05),护理满意度优于实施前(P <0. 05)。结论基于时间、逻辑及知识维度的专案三维护理模式能够减轻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术后的不适症状,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伴意识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不同再通方案的疗效比较 下载:82 浏览:520

​朱明慧 张文彬 金肇权 王大明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研究伴意识障碍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急诊血管不同再通方案的疗效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选取112例进行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伴意识障碍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直接介入组和桥接治疗组,分析相关病理因素,观察90 d mRS评分和不良事件。结果伴意识障碍的AIS患者约80%存在颅脑大血管闭塞。静脉溶栓组和桥接治疗组总体预后良好率(20.8%, 15/72)低于直接介入组(32.5%, 13/40)(P<0.05)。三组患者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IS合并意识障碍的主要病理因素是颅脑大血管闭塞,早期血管再通方案适宜选择直接血管内介入治疗。

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在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下载:31 浏览:326

杜鹏飞 杨宏伟 杜静怡 《临床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在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2018年7—12月我院在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基于时间、逻辑及知识维度的专案三维护理模式,比较实施前(2018年1—6月)及实施后(2018年7—12月)各25例患者护理后的疼痛程度、皮下血肿、肿胀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三维护理模式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血肿发生程度及术后肢体肿胀程度均轻于实施前(P <0. 05),护理满意度优于实施前(P <0. 05)。结论基于时间、逻辑及知识维度的专案三维护理模式能够减轻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患者术后的不适症状,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低剂量坎地沙坦对小鼠脑梗死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的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及机制 下载:80 浏览:515

​冯晓燕1 李蓉2 马涛1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探讨低剂量坎地沙坦(Cand)对小鼠脑梗死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1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6只)、rt-PA组(52只)、rt-PA+Cand组(52只)。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rt-PA组和rt-PA+Cand组在MCAO开始后2 h股静脉注射rt-PA(10 mg/kg),rt-PA+Cand组MCAO术前口服Cand 2周[0. 5 mg/(kg·d)]。术后24 h评价各组神经功能、脑出血转化情况、出血转化体积及伊文思蓝渗出浓度,定量反转录聚合酶连锁反应法检测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laudin-5基因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MMP-9、Claudin-5蛋白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血浆激肽释放酶(Pkal)、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AT1R)及缓激肽受体(B2R)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及rt-PA+Cand组一般功能损伤评分、局灶功能损伤评分、出血转化评分、血红蛋白水平及伊文思蓝渗出浓度显著低于rt-PA组(均P <0.01)。与rt-PA组比较,对照组及rt-PA+Cand组MMP-9 mRNA相对表达量及阳性细胞率显著降低,Claudin-5 mRNA相对表达量及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P <0. 05~0. 01)。对照组及rt-PA+Cand组Pkal、AT1R、B2R表达显著低于rt-PA组(P <0. 05~0. 01)。结论低剂量Cand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并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使用rt-PA的出血并发症,这可能是通过减少AngⅡ-AT1R/Pkal表达实现的。

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症状反复波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82 浏览:514

​王飞 高丽 沈沸 李焰生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探讨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24 h内症状反复波动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在发病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1例,分为波动组与无波动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波动组与无波动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溶栓前血压、溶栓前INR、发病-溶栓时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高血压病、糖尿病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6%、吸烟史、TOAST分型、溶栓后24 h内颅内出血的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波动组溶栓前NIHSS>3分及前循环梗死的比率显著高于无波动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3分(OR=2.953,95%CI:1.044~8.354,P=0.041)和梗死部位(OR=4.020,95%CI:1.067~15.140,P=0.040)是症状波动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静脉溶栓24 h内的症状反复波动与卒中严重程度及梗死部位相关。

溶栓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下载:223 浏览:2419

王新征1 李秀芹2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抽取我院神经内科2020年4月-2021年4月期间进行治疗的78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均实药物溶栓治疗。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脑梗塞患者的常规治疗内容相同,但对研究组增加康复训练治疗措施,治疗后对以上患者治疗效果和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在治疗后对两组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对比,研究组为87.1%,对照组为71.8%;MMSE评分对比,研究组为(24.7±2.5)、对照组为(21.5±1.3),以上指标对比中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临床中针对脑梗塞患者实施治疗时,如果使用药物溶栓和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可得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建议在临床中推广。

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 下载:78 浏览:498

​刘雪云 李坦 梅春浩 章璐璐 周赟 刁珊珊 方琪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越来越高,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情况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显示脑小血管病不同亚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且在临床实际中,脑小血管病各亚型在同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可能并不是单独存在,其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影响可能取决于其总体效应,故有学者提出脑小血管病总体负荷的概念,以进一步定量评估全脑的脑小血管病严重程度及其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影响的总体效应。笔者现围绕合并脑小血管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白藜芦醇联合瑞替普酶在基层医院治疗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下载:65 浏览:397

许恒军 刘玉珊 蔡芳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观察白藜芦醇联合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90例STEMI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5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及瑞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白藜芦醇20mg每日3次,连用4周,观察两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为23.16%,对照组心绞痛发生率为55.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白藜芦醇联合瑞替普酶治疗STEMI患者,可以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少。

PDCA管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 下载:81 浏览:553

胡传琛 程兴 杨雯 潘小玲 陈红芳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评估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率,缩短AIS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的影响。方法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从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IVT)治疗的AIS患者381例,其中男222例,女159例,年龄32~92岁,平均(67.8±12.8)岁。根据是否应用PDCA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应用PDCA管理模式前138例,应用PDCA管理模式后24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总溶栓率、时间窗内溶栓率、DNT及DNT≤60 min比例的差异。结果应用PDCA管理模式后,总溶栓率由9.50%提高至14.52%,发病时间窗内溶栓率由54.34%上升至89.71%,中位DNT由原来的75 min缩短至43 min,DNT≤60 min比例由33.33%提高至84.77%。结论应用PDCA管理模式可不断优化AIS静脉溶栓流程,提高AIS患者总溶栓率及时间窗内溶栓率,并显著缩短DNT,改善AIS患者预后。

大脑中动脉不同病变部位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分析 下载:95 浏览:533

​刘艳艳 张敏恽 文伟 周先举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比较大脑中动脉(MCA)不同病变部位脑梗死患者行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于发病后4.5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MCA脑梗死患者75例,依据MCA病变部位分为起始部病变组(Ⅰ型组)、主干远端病变组(Ⅱ型组)及分支病变组(Ⅲ型组)。以溶栓治疗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4分或降至0分为早期症状改善。比较3组患者间基线临床资料、入院时及溶栓治疗后24h NIHSS评分、早期症状改善比例、出血转化比例、7 d内死亡率及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差异,并进一步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MCA不同病变部位对预后的影响。结果75例患者中Ⅰ型组22例(29.3%),Ⅱ型组16例(21.3%),Ⅲ型组37例(49.3%)。Ⅰ型组早期症状改善比例(6例,27.3%)明显低于Ⅱ型组(11例,68.8%)和Ⅲ型组(25例,67.5%),且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7 d内死亡率及发病后90 dmRS评分均明显高于Ⅱ型组和Ⅲ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56例,74.7%)与预后不良组(19例,25.3%)在MCA病变部位、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溶栓治疗后24hNIHS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A病变部位(OR=2.633,95%CI:1.119~6.197,P=0.027)、溶栓时间(OR=7.603,95%CI:1.561~37.043,P=0.012)、入院时NIHSS评分(OR=3.622,95%CI:1.068~12.285,P=0.03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MCA不同病变部位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的疗效不同,且MCA病变部位、溶栓时间及发病时病情严重程度可影响患者预后。

溶栓时间窗外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危险因素分析 下载:89 浏览:518

​刘炫君 杨国帅 周艳辉 程启慧 林海丽 周律 张艳君 胡裕洁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探讨溶栓时间窗外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患者发生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23例溶栓时间窗外急性MCAO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入院5 d内是否出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项目评分增加>2分且持续>24 h将患者分为PMD组和非PMD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从所有可能影响患者发生PMD的临床指标中筛选出PMD的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中出现PMD者51例(41.5%),未出现PMD者72例(58.5%)。单因素分析显示,PMD组和非PMD组在入院时随机血糖水平、PH2型出血转化比例、内分水岭梗死模式、放射冠区梗死部位及侧支循环通路开放不良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2型出血转化、放射冠区梗死部位、内分水岭梗死模式及侧支循环通路开放不良是PMD的危险因素(OR=2.857,95%CI:1.037-7.869,P=0.042;OR=2.585,95%CI:1.219~5.481,P=0.013;OR=2.876,95%CI:1.327~6.232,P=0.007;OR=2.332,95%CI:1.120-4.867,P=0.024)。结论PH2型出血转化、放射冠区梗死部位、内分水岭梗死模式、侧支循环通路开放不良对溶栓时间窗外急性MCAO患者发生PMD有显著影响。

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MMP-9水平、出血性转化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下载:38 浏览:467

孙凡 刘恒 徐倩倩 卜一付 慧霄 马征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9(MMP-9)水平、出血性转化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把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MMP-9水平、出血性转化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溶栓后12h MMP-9(239. 90±53. 30)μg/L、溶栓后2d MMP-9(274. 10±69. 10)μg/L、溶栓后3d MMP-9(241. 50±71. 20)μg/L、溶栓后7d MMP-9(183. 60±21. 50)μg/L、溶栓后15d MMP-9(140. 30±34. 70)μ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相应时间点的MMP-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总体出血性转化7例(10. 77%),明显低于对照组24例(36. 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 24,P <0. 01);观察组溶栓后2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 90±1. 10)分、溶栓后3d(9. 50±2. 50)分、溶栓后7d(7. 40±1. 40)分、溶栓后15d(4. 30±0. 50)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可降低MMP-9表达、出血性转化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高危肺栓塞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探讨 下载:40 浏览:473

王松茂 韩伟 王林君 孟路阳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高危肺栓塞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6例高危肺栓塞患者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栓变化、各项指标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 00%)比对照组(84. 62%)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治疗后,观察组存在2例肺动脉干一级分支充盈缺损,对照组存在5例。经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动脉压(PAP)、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D-二聚体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例(7. 69%)低于对照组4例(30. 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高危肺栓塞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观察 下载:85 浏览:529

李亮杰 刘志飞 贾啓龙 程艳玲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ACI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将发病后<3 h、3~4.5 h、4.5~6 h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者纳入A组48例、B组46例与C组40例,另将6h时间窗内未予静脉溶栓的25例ACI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凝血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血液流变指标[全血低切黏度(LWBV)、血浆黏度(PV)]、脑血流灌注指标[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氧化应激指标[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变化,分析治疗后7 d时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变化率]、7 d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治疗后3个月时康复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 RS)]。结果治疗后24h,A、B、C三组血浆FiB及LWBV、PV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组与B组明显高于C组(均P <0.05)。A、B、C三组血浆AT-Ⅲ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组与B组明显低于C组(均P <0.05)。A、B、C三组CBF及血浆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TT及血浆ox-LD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但A、B、C三组组间同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d时,A、B、C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d内,A、B、C三组症状性脑出血、脑疝、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3个月时,A、B、C三组mRS评分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ACI患者在起病后6h内不同时间窗给予rt-PA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及预后,治疗方案安全可行。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515

徐波 吴明瑞 汪娟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41例采用阿替普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监测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h、溶栓后4h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及血栓弹力图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选取30例健康对象作为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2h、4h后血栓弹力图指标的R值、K值较溶栓前均显著提高(P<0.05),Angle角、MA值在静脉溶栓2h、4h后较溶栓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R值、Angle角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值、MA值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2h、4h后的PT、APTT较溶栓前均显著提高(P<0.05),FIB、D-D在静脉溶栓2h、4h后较溶栓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PT、APTT在静脉溶栓前、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值、D-D值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后、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7天、治疗14天、治疗28天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可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