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菌肥对混播牧草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下载:63 浏览:480

徐忠山 杨彦明 陈晓晶 张博文 张兴隆 刘景辉 《土壤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为研究菌肥与混播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本试验以苜蓿和饲用高粱为研究对象,设8个处理,分别为苜蓿单播(N1)、饲用高粱单播(N2)、苜蓿与饲用高粱同行混播(N3)、苜蓿与饲用高粱间行混播(N4)以及分别施入微生物菌肥(T1、T2、T3与T4)。在饲草生长的苗期、旺盛期与收获期分别取0~20、20~40和40~60 cm土样并测定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表明:菌肥及混播各处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未施菌肥及饲草单播各处理,且混播配施菌肥效果更优。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入逐渐降低,随生育期推进,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土壤脲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规律与脲酶相同。混播配施菌肥有利于增加有益酶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强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性,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的效果,为内蒙古地区马铃薯提供倒茬作物,提供充足饲草,对农业与畜牧业发展意义重大。

内蒙古东部区青贮玉米种植适应性评价——以阿荣旗的种植情况为例 下载:90 浏览:487

刘文景1 王玉芬1 李娟1 李金龙2 高丽丹2 《农业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为评价内蒙古东部区青贮玉米种植的适应性情况,该研究以先玉335作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10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丹玉402、北农青贮3740、京科青贮301、东裕120这4个品种的鲜草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但丹玉402、东裕120收获时乳线未形成,且易倒伏、易感病;京科青贮301株高为291.8 cm,且空秆率超过10%,因而不适宜在当地推广。适合在阿荣旗种植的品种为北农青贮3740,该品种熟期适宜,在产量、抗性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均有较好表现,可优先推广。

烤烟地牧草免耕种植技术的要点分析 下载:157 浏览:2325

刘远丽 《中国农业》 2023年6期

摘要:
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近年来随着烟叶收购价格的不断提高,烟叶种植效益也是逐年提高,需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合理种植烤烟地牧草,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基于此,本文简单讨论烤烟地牧草免耕种植技术的优势,深入探讨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牧草的种植管理及利用技术分析 下载:161 浏览:2334

李伟 《中国农业》 2023年3期

摘要:
我国畜牧行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牧草的种植管理及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对我国未来的畜牧行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优质牧草在生态畜牧养殖中的应用进展 下载:121 浏览:1361

李伟 《当代畜牧兽医》 2023年1期

摘要:
随着我国的发展,我对于畜牧业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多,牧草是消耗品,被用于畜牧业养殖的主要投喂,是禽畜的主要能量来源,对牧草生态畜牧养殖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未来的畜牧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气象条件对天山北坡中山带天然牧草产量的影响 下载:88 浏览:838

​陈亮 《气候变化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分析牧草主要生长期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及牧草长势,得出牧草生长前期受温度影响较大,后期降水、日照影响相对较重要,为草原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气象灾害对牧草生产的影响及防范措施探究 下载:75 浏览:787

​阿不都瓦哈提·哈比 刘盛梅 《气候变化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畜牧业发展中,气候条件变化深刻影响着生产质效,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必然会加剧畜牧业生产难度,通常会让生产者遭受严重损失。当前,气象灾害预测与防范备受瞩目,已成为牧草生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聚焦气象灾害对牧草生产的影响,从实际出发,探讨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并以提高牧草生产质效为目标,简述牧草生产领域的气象灾害防范措施,以期为优化实践提供参考。

影响牧草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 下载:258 浏览:2596

孙蕊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3年5期

摘要:
牧草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的优质粗饲料,其营养价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本文从牧草成熟度、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施肥以及加工方法等方面对影响牧草价值的因素开展了分析,并提出了选择饲用价值更高的牧草以及在种植牧草过程当中及时补充养分以及genuine实际情况来开展加工等方式来提升牧草的营养价值,希望能够为提升我国牧草营养价值,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