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2014-2018年江阴市0~14岁儿童流感病原学监测分析 下载:66 浏览:392

姚建香 梁峰 颜雅娟 《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分析2014-2018年江阴市儿童流感病原学特征,为儿童流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0~14岁儿童流感样病例咽拭子1300份,采用Real Time RT-PCR检测方法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42份,阳性率18.62%,其中新甲H1型43份(17.77%)、季H3型102份(42.15%)、甲型未分型5份(2.07%)、B型92份(38.02%),不同年份型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994,P<0.001)。3~14岁组阳性率最高(22.66%),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1,P<0.001)。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7,P=0.868)。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存在两个高峰,新甲H1型和B型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季H3型主要集中在夏季。不同月份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8,P<0.001)。结论江阴市流感处于新甲H1型、季H3型和乙型流感交替流行。应进一步提高流感病毒病原学监测工作质量,为及时做好流感流行防控工作和季节性流感疫苗毒株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分析 下载:75 浏览:481

杨慧 金玉娟 洪敏丽 刘渠 甘莉萍 李静媚 李斌 《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学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其中毒原因、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数据资料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对患者肛拭子、剩余食品、原材料等28份样品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及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用改良K-B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从可疑食品蛋糕和6个患者中共分离到7株肠炎沙门菌,生物学性状、血清型和药敏试验结果一致, PFGE条带聚类分析显示所有菌株属同一克隆株。结论这是一起肠炎沙门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网购食品卫生管理,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2015-2017年南宁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下载:74 浏览:493

詹鑫婕 农皓 裴建新 杨丞 秦剑秋 《预防医学杂志》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了解2015-2017年南宁市手足口病病原谱及其流行特征,为其防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2015-2017年南宁市采集的南宁市手足口病病例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检测,并对病原学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共采集手足口病病例标本4 633例,阳性标本3 886例(83. 88%)。其中EV71型、Cox A16型和他类型的EV的构成比分别为31. 29%,14. 59%,54. 12%。南宁市全年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3-11月。每年手足口病病毒的型别特征各不相同。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96. 29%),男性病例阳性检出率(85. 49%)高于女性(80. 97%)(χ2=16. 120,P <0. 001)。1 899例重症患者标本和7例死亡病例标本中,重症病例EV71型阳性率为43. 29%,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率为47. 68%。死亡病例全部为EV71型。结论南宁市手足口病病原谱变化多样,除了EV71和Cox A16型,还应加强对其他肠道病毒的检测。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4岁以下的儿童是防控手足口病,防止病程进展为重症、死亡病例的重点关注的人群。

2008-2017年镇江市6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分析 下载:69 浏览:483

张万军1 袁兆虎1 张瑾2 《预防医学杂志》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分析江苏省镇江市2008-2017年6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报告病例的流行特征及病原谱,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08-2017年镇江市6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例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08-2017年镇江市累计报告6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例42 481例,年报告发病率介于120.95/万~528.06/万之间,发病率呈现上升波动趋势;死亡病例3例,年均病死率0.02/万;病例高发期集中在5-7月,10-12月间又出现一个次高峰或拖尾峰;0岁~、1岁~、2岁~、3岁~、4岁~、5岁~年龄组病例分别占儿童手足口病累计发病总数的5.48%(2 330例)、22.52%(9 567例)、20.46%(8 693例)、23.30%(9 896例)、18.08%(7 680例)和10.16%(4 315例);男童发病数为24 976例(58.79%),女童发病数17 505例(41.21%)。累计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1739例,阳性率47.68%,病原构成中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分别占32.37%、35.42%和32.21%,不同年份病原构成不同。结论应加强对低年龄儿童手足口病的监测工作并掌握病原谱的流行规律,以预防、控制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

SARS-CoV-2病原学特点、实验室检测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下载:85 浏览:504

赖媛媛1 王宇婷1 陈家倪1 齐军1 何振业2 《国际检验医学》 2020年8期

摘要:
2019年12月,武汉市首次发现多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目前COVID-19已成全球蔓延趋势。COVID-19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及较高的病死率,快速、准确的实验室检测对其诊疗至关重要。但COVID-19患者的临床样本具有潜在致病性和高传染性,为降低实验室人员感染风险,文章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病原学特点、实验室检测及生物安全防护相关措施作一综述。

中华草龟腐皮裂甲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下载:64 浏览:381

刘宇婷1 徐金铖1 潘连德1,2,3 《中国水产学报》 2021年1期

摘要:
为诊断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s腹甲腐皮裂甲病,于江西省南昌市某养龟场采集种龟池患病和濒死的中华草龟种龟11只(编号为1~11号),采用病原菌分离纯化、生理生化试验、疑似病原菌人工回感试验、病原菌药敏试验、组织病理检验等方法进行了病因分析及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腹甲角质层干裂、骨质层发黑,病龟精神状态均表现呆滞、不爱爬动;病理解剖显示,患病龟肝脏发黑,肺发白,胃肠道无内容物、有腹水,内脏团伴有恶臭味;组织病理观察显示,多数病龟密质骨发生裂解坏死,骨髓腔浸润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同时内脏组织有炎症特征;进一步从病龟腹甲、肝脏、肺组织分离获得5株菌株,经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等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人工回感染试验显示,感染龟与自然发病龟的临床症状一致,且在回感中华草龟脏器中再分离到相同的菌株;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头孢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类、四环素抗菌类药物有耐药性。研究表明,中华草龟腐皮裂甲病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头孢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可作为该病临床防治的首选药品。

2015-2016年中山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下载:96 浏览:526

黄恩妙 师舞阳 姚梓烽 《预防医学杂志》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了解2015-2016年中山市手足口病病原谱及其流行特征,为其防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6年期间对手足口病哨点医院监测病例的标本开展肠道病毒检测,对其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检测1 549份标本,共检出1 225份阳性,检出率为79.08%(1 225/1 549);其中其他肠道病毒(PE)阳性率为49.13%(761/1 549),CA16阳性率为15.75%(244/1 549),EV71阳性率为14.01%(217/1 549),混合感染阳性率为0.19%(3/1 549)。2015年以PE为优势流行株(占66.26%,493/744),全年除2月外病原体阳性率均在较高水平波动,7月达到年度最高峰;2016年上半年以CA16为优势流行株,下半年以PE为优势流行株;全年有2个季节高峰,最高峰为4-7月,次高峰为11-12月。男女间手足口病病毒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结论手足口病病原体每年优势毒株不同,季节高峰主要与流行的优势毒株有关,应加强病原学监测,并重点关注5岁以下人群。

102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和病原学分析 下载:43 浏览:519

陈瑜毅 黄雪林 赵青青 王金秋 《中国儿科杂志》 2025年2期

摘要:
探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病原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广西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内科住院诊断的102例BM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数据。结果 所有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61:1.00。临床特征: 发 热98例(96.1%),颅内高压症状67例(65.7%), 惊 厥 40例(39.2%), 意 识 障 碍30例(29.4%),脑膜刺激征 27 例(26.5%)。病原学检查:血培养阳性率为26.5%(27/102),包括肺炎链球菌 8例,大肠埃希菌8例,无乳链球菌4例,流感嗜血杆菌4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斯坦利沙门菌1例。 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5.5%(26/102),包括肺炎链球菌12例,大肠埃希菌9例,无乳链球菌3例,流感嗜血杆菌2例。所有病例中有 12 例血和脑脊液培养同时阳性,其中 6 例为肺炎链球菌,4例为大肠埃希菌,2例为无乳链球菌。结论 研究表明本院儿童神经内科收治BM中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颅内高压表现及惊厥。肺炎链球菌是BM的主要病原体。

102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和病原学分析 下载:53 浏览:555

陈瑜毅 黄雪林 赵青青 王金秋 《中国儿科杂志》 2025年1期

摘要:
探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BM)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病原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广西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内科住院诊断的102例BM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数据。结果 所有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61:1.00。临床特征: 发 热98例(96.1%),颅内高压症状67例(65.7%), 惊 厥 40例(39.2%), 意 识 障 碍30例(29.4%),脑膜刺激征 27 例(26.5%)。病原学检查:血培养阳性率为26.5%(27/102),包括肺炎链球菌 8例,大肠埃希菌8例,无乳链球菌4例,流感嗜血杆菌4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斯坦利沙门菌1例。 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5.5%(26/102),包括肺炎链球菌12例,大肠埃希菌9例,无乳链球菌3例,流感嗜血杆菌2例。所有病例中有 12 例血和脑脊液培养同时阳性,其中 6 例为肺炎链球菌,4例为大肠埃希菌,2例为无乳链球菌。结论 研究表明本院儿童神经内科收治BM中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颅内高压表现及惊厥。肺炎链球菌是BM的主要病原体。

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样本的病原学情况及微生物检验结果 下载:277 浏览:3041

李俊童 刘倩 《国际检验医学》 2022年12期

摘要:
研究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样本的病原学情况及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选择2022年07月-2023年09月到本院治疗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58例,对全部患者实施排泄物、呕吐物、肛门拭子、手指拭子、饮食和工作环境进行检验,记录被发现的细菌数量以及血液中的病毒种类的分布状态。结果:在所有的食品中毒病例里,20例是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6例是沙门杆菌引发的,10例是由变形杆菌引发的,8例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4例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发的,4例是由志贺菌引发的,2例是由蜡样芽孢杆菌引发的;共检测到116种病原菌,其中粪便的检出率最高,达到60.00%(36/60),肛拭子的检出率为43.80%(42/98),呕吐物的检出率为14.80%(8/54)。病原菌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达到6.30%(58/924),其次是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2.80%(26/924),再次是变形杆菌检出率为1.10%(10/924)和沙门氏菌检出率为0.60%(6/924);在沙门菌中,有2种是鼠伤寒沙门菌,6种是肠炎沙门菌。在副溶血性弧菌中,有2株O4:K8型,30株O3:K6型,以及9株其他型。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有1株A-C型,2株A型,以及4株a型。在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有3种是侵袭性大肠埃希菌,5种是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而10种则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结论:通过对大量样本的特定微生物分析,可以帮助医师在实际操作中准确识别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及其相应的血清病毒种类。

新冠肺炎期间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 下载:197 浏览:2562

黄祥丹 《预防医学杂志》 2021年2期

摘要:
目的:在新冠肺炎期间,对新冠病毒的流感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制定防控措施对新冠肺炎进行预防。方法:抽取本次研究的实验标本的周期为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标本抽取的对象为发热合并呼吸道症状的新冠肺炎标本,检测5217人/次,实验标本为咽拭子以及鼻拭子和肛拭子,通过RT-PCR技术进行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制定预防措施,从而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结果:通过病原学检测结果发现,确诊人数15人,其中咽拭子、鼻拭子、肛拭子阳性标本共有50人/次。应该采取健康教育、抓紧研究疫苗药物、提高新冠肺炎的诊断以及治疗效果、加强发热门诊的筛查,做好个人防护,提高阳性检出率。结论:自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开始,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均受到一定的影响,防控策略的有效实施十分重要,并且应该对发热门诊加强筛查,抓紧研究出疫苗,保证人民生活安全。

中医内科对眩晕患者病因分析的研究 下载:206 浏览:2865

张慧文 《当代中医药》 2021年7期

摘要:
目的分析眩晕的中医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吉安市人民医院中医科2020年全年75例眩晕患者病历,分析眩晕原因,并从中医内科角度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分析。结果75例眩晕患者中60~69岁发病率最高,20~29岁发病率最低。病因分析表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高血压、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精神障碍性眩晕、脑梗死是眩晕的主要病因,其中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最多,脑梗死最少。从中医角度看,眩晕分型中痰湿证数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果75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好转出院。结论眩晕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脑供血不足等疾病有关。从中医角度看,痰湿证占大多数。治疗应注意辨证论治。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