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人粪便来源的屎肠球菌潜在降胆固醇能力研究 下载:37 浏览:385

马长路1,2 田玲3 罗红霞1 刘小飞1 李凌燕1 杨新建1 王立晖4 焦扬3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12期

摘要:
症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使用具有降胆固醇活性的乳酸菌调控血清胆固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健康人群粪便中分离获得1株动物双歧杆菌和5株屎肠球菌,考察了这些菌株的胆固醇脱除能力、胆盐耐受能力、模拟胃肠道条件耐受能力等特性。结果表明,屎肠球菌MCLF03和MCLF04对胆固醇的脱除能力显著高于其他菌株,脱除率分别为(38.9±3.77)%和(61.0±4.75)%。屎肠球菌MCLF04在0.5%胆盐溶液、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的耐受性均高于屎肠球菌MCLF03。屎肠球菌MCLF04具有潜在的降胆固醇特性,可用于降胆固醇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研究。

畜禽粪便回田后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残留和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下载:56 浏览:466

韩京运 袁居龙 杨绍贵 孙成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畜禽粪便回田利用可以节约能源,将废物资源化利用,但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还有所欠缺,残留粪肥中的重金属和抗生素通过施肥转移到土壤中,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最终被植物吸收,甚至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对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和抗生素来源进行分析,对全国不同地区施用粪肥后土壤和蔬菜中的重金属和抗生素现状进行概述,并探究在食用了被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生长的蔬菜后对人体健康的风险。最后为了提高畜禽粪便回田利用安全性,减少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畜禽粪便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残留及危害 下载:86 浏览:514

于晓雯1 索全义1,2 《农业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中是使用最多的抗生素,其在畜禽粪便中的残留给环境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文章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畜禽粪便中的残留状况以及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土壤、植物和人体的危害,以此说明由于畜禽粪便施用引起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环境中的累积及对环境的影响,为畜禽粪便的利用提供安全警示。

17种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检测性能评估 下载:89 浏览:489

李佩1 诸佩超2 宋荣维1 陶沙1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5期

摘要:
目的通过对17种常用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FIT)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估,探讨结直肠癌筛查假阳性率较高的原因。方法以模拟粪便为样本,配制14个不同浓度的检测样本。采用17种FIT对模拟粪便样本进行检测,编号1~15为定性FIT,编号16~17为定量FIT。由7名操作人员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2种定量FIT由其中2名操作人员采用Luminex200多功能流式点阵仪与OC-Sensor全自动便潜血分析仪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结果共收集1 666份样本进行检测,11种定性FIT试剂阳性率高于理论阳性率(P<0.005),16、17号定量FIT试剂阳性率与理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6=0.43,P17=0.21),其粪便样本血红蛋白水平与理论浓度呈高度相关(r16=0.88,P<0.000 1;r17=0.92,P<0.000 1)。定性FIT的敏感性可达100.00%,且11种定性FIT的Kappa值均<0.40。16、17号定量FIT的敏感性均为86.21%,特异性分别为88.24%和97.06%,Kappa值分别为0.73、0.80。结论定性FIT成本低且操作方便,但缺乏对粪便取样量及稀释液的统一标准,实际阳性判断值低于预设阳性判断值,特异性低。定量FIT成本较高,但不易受人为主观判断影响,特异性相对较高。

粪便人β-防御素检测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临床意义 下载:97 浏览:483

郭静 金娟 孙慧清 康文清 张耀东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粪便人β-防御素1(HBD1)和人β-防御素2(HBD2)在疾病进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1例NEC早产儿(NEC组)以及38例排除NEC的早产儿(对照组)入院首日、确诊后2 d及出科当日的粪便标本,分析NEC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同时间的肠道菌群紊乱发生率及粪便HBD1和HBD2含量的差异。结果 NEC组入院首日及确诊后的肠道菌群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EC组入院首日、确诊后及出院科当日的粪便HBD1、HBD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NEC组重症患儿粪便HBD1和HBD2含量明显低于轻症患儿(P<0.05)。结论 NEC患儿粪便HBD1和HBD2含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或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NEC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AVE-562全自动粪便分析仪的临床应用评价 下载:93 浏览:490

鲍蕴文1 顾孔珍2 徐克前2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3期

摘要:
目的评价AVE-562全自动粪便分析仪检测粪便标本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手工镜检法和AVE-562全自动粪便分析仪同时检测3 028例患者的粪便标本,以手工镜检法为金标准[仪器自动隐血(OB)检测与武汉康珠OB试纸条人工检测结果比较],对粪便常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计算AVE-562全自动粪便分析仪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结果仪器自动OB检测与武汉康珠OB试纸条一致率为97.85%(kappa=0.918)。以手工镜检法为金标准,AVE-562全自动粪便分析仪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寄生虫虫卵和脂肪球的敏感性分别为86.05%、80.95%、72.00%和91.89%;特异性分别为99.63%、99.80%、99.73%和99.86%;准确率分别为99.44%、99.54%、99.50%和99.67%;kappa值分别为0.810、0.827、0.703和0.930。结论 AVE-562全自动粪便分析仪粪便常规检测RBC、WBC等指标与手工镜检法一致性较好,仪器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花旗泽仁主要活性成分在大鼠尿液和粪便中的代谢研究 下载:91 浏览:509

​于鹏洋1李璐2赵聪3郑义4朱蕾1刘萍1韩东卫1葛鹏玲1 《中医研究杂志》 2018年9期

摘要:
应用HPLC-MS/MS技术,对灌胃花旗泽仁主要活性成分标准混合液大鼠的尿液、粪便样本中3种成分(人参皂苷Rb1、泽泻醇A-24-醋酸酯、9-HODE)的含量进行测定,明确代谢途径,并对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探究花旗泽仁在体内生物转化规律。方法:大鼠灌胃花旗泽仁3种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b10.16%、泽泻醇A-24-醋酸酯0.004 5%、9-HODE 0.013%)标准混合药液后,采集尿液、粪便样本于给药前及给药后12 h,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完成代谢产物的寻找与确认。结果:1)在给药后0~12 h,人参皂苷Rb1在尿液、粪便中的平均浓度为(213.1±85.32)ng/ml、(2.58±1.12)mg/g。泽泻醇A-24-醋酸酯在尿液、粪便中的平均浓度为(12.54±4.43)ng/ml、(0.13±0.03)mg/g。9-HODE在尿液、粪便中的平均浓度为(40.14±12.23)ng/ml、(0.23±0.05)mg/g。2)在尿液中人参皂苷Rb1主要以原型药物为主,此外还发现人参皂苷Rb1相关代谢产物13种,经结构鉴定为Ginsenoside Rd、Ginsenoside Rg3、Ginsenoside Rh2、Ginsenoside F2、Ginsenoside Cpd K、Gypenoside XVII、Gypenoside LXXV、Ginsenoside Ppd、Monooxygenated Rb1、Di-oxygenated Rb1、Dehydrogenated Rb1、Combined Rb1(1)、Combined Rb1(2),泽泻醇A-24-醋酸酯代谢产物Alisol A,9-HODE代谢产物9-oxo ODE。在粪便中发现人参皂苷Rb1相关代谢产物4种,经结构鉴定为Ginsenoside Rd、Ginsenoside F2、Ginsenoside Cpd K、Ginsenoside Ppd,泽泻醇A-24-醋酸酯代谢产物Alisol A,未检测到9-HODE代谢产物。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灵敏而可靠的HPLC-MS/MS方法,完成人参皂苷Rb1、泽泻醇A-24-醋酸酯及9-HODE在大鼠尿液、粪便中的浓度测定。在尿液、粪便中发现了3种有效成分相关代谢产物,推测尿液、粪便可能是花旗泽仁3种有效成分的重要排泄途径,为完善花旗泽仁药代动力学研究奠定基础。

腹泻患儿应用粪便微生物检验效果分析 下载:37 浏览:1578

王霞 《生物学报》 2025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粪便微生物检验在腹泻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例腹泻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粪便微生物检验及药敏试验,指定本院医学实验室同一名具有高年资、高职称的临床检验医师完成相关操作。记录32例腹泻患儿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以32例腹泻患儿中所占比例较高的2种病原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药敏试验结果。结果:32例腹泻患儿粪便样本中共检出病原微生物32株,其中沙门氏菌(31.25%)、志贺菌(31.25%)所占比例均较高,数据对比P<0.05;32例腹泻患儿粪便中检出比例较高的沙门氏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敏感性较高(均为100.00%),志贺菌对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敏感性较高(均为100.00%),数据对比P<0.05。结论:腹泻患儿粪便中主要病原微生物为沙门氏菌、志贺菌等,药敏试验显示其对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等抗感染药物敏感性较高,在实际治疗工作中应首选上述药物实施抗感染治疗。

金标免疫层析法检验粪便轮状病毒对婴幼儿腹泻的研究 下载:176 浏览:2123

王倩 《国际检验医学》 2023年2期

摘要:
本研究着重对金标免疫层析法在婴幼儿粪便样本中轮状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进行分析。方法:将在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92份来自婴幼儿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依次对患儿实施GICA和逆转录-聚合酶的链反应(RT-PCR)法,再对比检测结果,对患儿的资料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次检测中经RT-PCR检测法可见轮状病毒阳性74例,占比为80.43%,同时其中合并诺如病毒9例、占比为9.78%,合并星状病毒16例、占比为17.39%,合并腺病毒22例、占比为23.91%;而经GICA可见轮状病毒阳性86例,占比为93.48%;经GICA的检测准确率高于RT-PCR检测法。调查后可见本次研究对象中1岁以下的患儿例数最多为31例、占比为36.05%,其次为1岁患儿共22例,占比为25.58%,再者为2岁患儿共19例,占比为22.09%;本次研究对象中1岁以下的患儿例数最多为31例、占比为36.05%,其次为1岁患儿共22例,占比为25.58%,再者为2岁患儿共19例,占比为22.09%。结论: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重要病因是轮状病毒,但也要警惕其它病原也可能引起儿童腹泻,同时也要警惕多种病原菌的联合感染。

早产儿临床联合抗菌药物应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下载:142 浏览:1661

葛爽爽 温慧敏 张铭涛 王慧 李欢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11期

摘要:
分析早产儿临床应用抗菌类药物对肠道梭菌、拟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就诊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是否在7日内应用抗菌药物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两组,每组患者60例。两组早产儿患者分别于出生后第2周和第4周各采集粪便样本一次,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患儿粪便内菌群含量分布情况,对相关数据结果进行记录跟踪。结果:用药组与未用药组早产儿在出生后第2周第4周肠道菌群ACE丰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上,早产儿患者临床治疗用药2周后拟杆菌、放线菌和厚壁菌含量均较未用药组升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形杆菌的含量明显出现数值下降。用药组患者临床治疗4周后拟杆菌、放线菌和厚壁菌含量与未用药组患者进行比均出现了明显升高,但变形杆菌含量数值出现明显下降现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早产儿患者临床治疗用药2周后梭菌、埃希菌、拟杆菌、双歧杆菌、克雷伯菌均出现较低的现象,但是乳酸杆菌、肠球菌和链球菌含量均较高,并且组梭菌、克雷伯菌、埃希菌与未用药组患者进行对比下降趋势明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患者临床治疗4周后梭菌和克雷伯菌含量与未用药组患者进行对比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结合多种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分析得出,对于早产儿患者在联合应用抗菌类药物比单独使用青霉素药物肠道菌群受影响更明显,通过我院大量的临床实践数据证明,早产儿肠道梭菌、拟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伴随抗菌药物使用会明显降低。

腹泻患儿粪便中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下载:152 浏览:1845

姜娜娜 《中国儿科杂志》 2024年10期

摘要:
对烟台黄渤海新区腹泻患儿粪便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腹泻致病的主要原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23年4月份,截止时间为2024年4月份,选择该时间段内烟台黄渤海新区疾控中心接收的80例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研究,对患儿粪便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测,分析患儿微生物感染情况及部分病原菌耐药性。结果:通过检测,共有63例粪便样本检出病原微生物,其中细菌感染23例(36.51%),腹泻相关病毒感染40例(63.49%),包括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1例)、沙门氏菌(8例)、志贺菌(4例)、诺如病毒(27例)、轮状病毒(13例)。大肠埃菌对氨芐西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均会出现耐药;沙门氏菌对氨芐西林、头孢他定、阿米卡星耐药。结论:对腹泻的患儿进行粪便病原微生物检查,可以判断患儿的病情,为其治疗提供依据。

粪便DNA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研究分析 下载:104 浏览:917

张兴发 吴忠亮 林毅 赵东莲 杨顺丽 《肿瘤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II-III期结直肠癌术后采取粪便DNA检验对于术后早期复发的检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结肠癌术后患者60例,时间从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采取粪便DNA检验及血液SCD2,对比最终结果,分析粪便DNA检验对II-III期结直肠癌术后早期复发价值。结果:粪便DNA检验阳性3例,最终复发3例,指标结果对比无意义(P>0.05)。结论:粪便DNA检验可积极预防粪便DNA在结肠癌术后早期复发。

结肠癌患者血浆及粪便中AP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221 浏览:2330

郑其安 王喜 《肿瘤研究》 2022年5期

摘要:
目的 研究结肠癌患者血浆及粪便中AP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收入的150 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以及150例诊断明确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组,留取上述两组外周血和粪便,应用甲基化特异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对上述标本进行APC基因启动子DNA甲基化检测,判断各组标本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 结果 150例结肠癌患者中,存在84例癌组织中检测到APC基因启动子区存在甲基化改变,剩下66例未检测出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改变。150例结肠癌患者组织为阳性的患者中,有69例血浆中检测出阳性,阳性率达 46.00%;150例健康者的血浆中均没有检测到AP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其特异性为100%。43例血浆APC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的肺癌患者其血浆甲基化APC浓度范围为1.61x102-6.98x102拷贝/mL,中位浓度为1.78x103拷贝/mL。 结论 MSP检测血浆APC基因甲基化在结肠癌诊断中具有一定潜在意义,对患者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粪便隐血试验联合转铁蛋白检测在消化性出血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下载:432 浏览:3684

朱海燕 《诊断医学》 2021年12期

摘要:
目的:分析粪便隐血试验联合转铁蛋白检测在消化性出血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接收的50例消化性出血疾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转铁蛋白法进行检测,观察组采取粪便隐血试验联合转铁蛋白进行检测,观察两组阳性检出率及误诊率。结果:观察组阳性检出率明显比对照组高,误诊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性出血疾病采取粪便隐血试验联合转铁蛋白进行检测,可提高检出率,降低误诊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