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分析 下载:83 浏览:463

雷爱弟 《医学研究前沿》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9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观察组),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同时纳入同时期于笔者所在医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均高于治疗前,FIB、D-D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Qmin、Vmin均高于治疗前,R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对其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静脉溶栓治疗轻型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下载:79 浏览:491

​陈艳 李仕文 赵珊珊 《神经科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系统评价静脉溶栓治疗轻型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是从收录开始至2019年7月。应用RevMan V 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篇文献被纳入最终研究,其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组1 202例,非溶栓组1 43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良好功能结局与rt-PA静脉溶栓显著相关(OR=1.44, 95%CI:1.21~1.71,P<0.001),但存在中度异质性[Chi2=13.49,df=7(P=0.060),I2=48%]。亚组分析后发现,异质性的主要来源是地区。与非溶栓组相比,rt-PA溶栓组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比例明显增高(OR=14.40, 95%CI:2.62~79.26,P=0.002,I2=0%),但两组的病死率并无显著性差异(OR=0.97, 95%CI:0.54~1.76,P=0.920,I2=0%)。结论轻型卒中患者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虽然rt-PA静脉溶栓增加了sICH的风险,但不影响患者的病死率。

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症状反复波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82 浏览:505

​王飞 高丽 沈沸 李焰生 《神经科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探讨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24 h内症状反复波动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在发病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1例,分为波动组与无波动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波动组与无波动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溶栓前血压、溶栓前INR、发病-溶栓时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高血压病、糖尿病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6%、吸烟史、TOAST分型、溶栓后24 h内颅内出血的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波动组溶栓前NIHSS>3分及前循环梗死的比率显著高于无波动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3分(OR=2.953,95%CI:1.044~8.354,P=0.041)和梗死部位(OR=4.020,95%CI:1.067~15.140,P=0.040)是症状波动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静脉溶栓24 h内的症状反复波动与卒中严重程度及梗死部位相关。

PDCA管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 下载:81 浏览:528

胡传琛 程兴 杨雯 潘小玲 陈红芳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评估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率,缩短AIS患者从入院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的影响。方法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从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IVT)治疗的AIS患者381例,其中男222例,女159例,年龄32~92岁,平均(67.8±12.8)岁。根据是否应用PDCA管理模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应用PDCA管理模式前138例,应用PDCA管理模式后24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总溶栓率、时间窗内溶栓率、DNT及DNT≤60 min比例的差异。结果应用PDCA管理模式后,总溶栓率由9.50%提高至14.52%,发病时间窗内溶栓率由54.34%上升至89.71%,中位DNT由原来的75 min缩短至43 min,DNT≤60 min比例由33.33%提高至84.77%。结论应用PDCA管理模式可不断优化AIS静脉溶栓流程,提高AIS患者总溶栓率及时间窗内溶栓率,并显著缩短DNT,改善AIS患者预后。

高危肺栓塞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探讨 下载:40 浏览:465

王松茂 韩伟 王林君 孟路阳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高危肺栓塞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6例高危肺栓塞患者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栓变化、各项指标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 00%)比对照组(84. 62%)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治疗后,观察组存在2例肺动脉干一级分支充盈缺损,对照组存在5例。经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动脉压(PAP)、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D-二聚体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例(7. 69%)低于对照组4例(30. 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高危肺栓塞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观察 下载:85 浏览:522

李亮杰 刘志飞 贾啓龙 程艳玲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ACI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将发病后<3 h、3~4.5 h、4.5~6 h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者纳入A组48例、B组46例与C组40例,另将6h时间窗内未予静脉溶栓的25例ACI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凝血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血液流变指标[全血低切黏度(LWBV)、血浆黏度(PV)]、脑血流灌注指标[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氧化应激指标[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变化,分析治疗后7 d时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变化率]、7 d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治疗后3个月时康复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 RS)]。结果治疗后24h,A、B、C三组血浆FiB及LWBV、PV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组与B组明显高于C组(均P <0.05)。A、B、C三组血浆AT-Ⅲ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A组与B组明显低于C组(均P <0.05)。A、B、C三组CBF及血浆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TT及血浆ox-LD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但A、B、C三组组间同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d时,A、B、C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7d内,A、B、C三组症状性脑出血、脑疝、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3个月时,A、B、C三组mRS评分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ACI患者在起病后6h内不同时间窗给予rt-PA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及预后,治疗方案安全可行。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505

徐波 吴明瑞 汪娟 《心脑血管病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41例采用阿替普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监测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h、溶栓后4h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及血栓弹力图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选取30例健康对象作为对照组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2h、4h后血栓弹力图指标的R值、K值较溶栓前均显著提高(P<0.05),Angle角、MA值在静脉溶栓2h、4h后较溶栓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R值、Angle角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值、MA值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溶栓2h、4h后的PT、APTT较溶栓前均显著提高(P<0.05),FIB、D-D在静脉溶栓2h、4h后较溶栓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PT、APTT在静脉溶栓前、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值、D-D值在静脉溶栓前、溶栓2h后、溶栓4h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7天、治疗14天、治疗28天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可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

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下载:35 浏览:373

刘志刚 孙红玲 《中国医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给药时间不同分为试验组(20例,发病至给药时间<3.0 h)和对照组(20例,发病至给药时间在3.0~4.5 h)。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mRS、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 RS及NIHSS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上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过程中,发病至给药时间<3.0 h时间窗治疗的疗效确切且安全。

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 下载:251 浏览:2961

董中君 《神经科学研究》 2022年7期

摘要:
目的:本次研究围绕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后病人临床症状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在促进病人疾病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为各医院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治疗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方法:在2019年4月份到2020年5月份,100名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进入我院神经科进行治疗,研究人员在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为了收集到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从以上这100名病人的治疗资料中提取了研究所需的各项资料。将病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进行分析比较,常规组的病人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方式,而研究组病人则是使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进行治疗。最终对两组病人的Baethel评分以及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使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对参与本次研究的100名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进行治疗之前,两组病人的Baethel评分评分和神经功能评分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但是经过治疗之后,常规组病人的以上这两个指标中的得分都明显低于研究组病人。结论:医院在对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除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模式之外,还需要使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对病人进行治疗,这样可以促进病人最终治疗效果的提升,并改善病人的Baethel评分和神经功能。

AIS患者血栓的CT相关指标预测溶栓治疗的意义 下载:109 浏览:1060

张秋萍 《预防医学杂志》 2024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栓CT相关指标预测溶栓治疗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94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血管造影(CTA)相关指标,根据患者预后效果分为预后不良组(mRS≤2分,36例)和预后良好组(mRS>2分,5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血栓CT指标及ASPECT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溶栓治疗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相比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NIHSS评分及aHU、dHU、rHU水平较高,ASPECTS评分>3分患者比例较低(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IHSS评分(OR=1.872,95%CI:0.801~0.750)、血栓密度(OR=1.803,95%CI:1.029~2.951)、ASPECTS评分(OR=1.773,95%CI:0.942~1.273)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NIHSS评分、血栓密度及ASPECTS评分为AIS患者溶栓治疗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血栓密度及CTA指标可作为预测溶栓治疗预后效果的重要指标。

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观察 下载:196 浏览:1681

吕育娟 刘昌龙 《临床医学杂志》 2022年7期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有效率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及运动能力评分基本相同,在实验结束后,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运动能力评分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溶栓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可以较为明显的实现患者NIHSS评分及并发症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评分,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