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HIP1影响食管鳞癌Akt/GSK3β信号通路及EMT相关蛋白表达分析 下载:80 浏览:489

孙盈 杨锋 夏靖华 文苗苗 王雪娇 张晏宁 张娇 张志培 姜涛 《肿瘤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亨廷顿蛋白相互作用蛋白1(huntingtin interacting protein 1,HIP1)促进食管鳞癌转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Akt抑制剂处理HIP1高或低表达食管鳞癌细胞系中HIP1、GSK3β及EMT标志性分子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采用IHC检测食管鳞癌组织样本中目的分子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相关性。[结果] 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shRNA-对照组相比,shRNA-HIP1组细胞中Akt、GSK3β及Viment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E-cadher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01);与对照组、OE-对照组相比,OE-HIP1组细胞中Akt、GSK3β及Viment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01),E-cadher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IHC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IP1与GSK3β、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336,P<0.001;r=0.561,P<0.00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169,P=0.027);GSK3β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317,P<0.001),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171,P=0.025)。Akt抑制剂处理HIP1高或低表达食管鳞癌细胞系结果显示,Akt抑制剂处理后E-cadherin表达升高,GSK3β及Vimentin表达降低。[结论]HIP1可能通过激活Akt/GSK3β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癌EMT的发生。

宫颈鳞癌治疗后2~5年高危型HPV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下载:15 浏览:179

陈姝宁 孔为民 罗丹 《肿瘤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后2~5年高危型HPV感染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鳞癌患者159例,随访截止至2019年3月。调查患者治疗后2~5年高危型HPV感染状况及其与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治疗方法、性生活恢复、避孕套使用的相关性。[结果]①治疗后2~5年高危型HPV感染率为32.1%(51/159)。②高危型HPV阳性者共51例,感染比例最高的型别为51型25.5%(13/51),其他感染型别占比前五位为HPV16/52/53/56/43型。多型感染检出率为40.4%(21/51)。③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后是否使用避孕套与高危型HPV感染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患者年龄、疾病分期、组织学分级、治疗方案和性生活恢复与高危型HPV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P>0.05)。[结论]宫颈鳞癌治后2~5年高危型HPV感染率仍较高。感染比例较高的型别与健康人群、治疗前人群存在差异,而且多型感染率较高。是否使用避孕套是宫颈鳞癌患者治疗后2~5年高危型HPV感染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基因多态性对食管鳞癌预后的影响 下载:28 浏览:465

王海莉 巩天晓 周士霞 张中冕 《肿瘤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的多态性位点6304 A>G和食管鳞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75例接受完全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患者。在手术前收集患者的外周血5ml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的方法对6304 A>G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SPSS19.0软件对该位点基因型和基线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该位点和预后的生存分析。[结果] 6304 A>G位点在研究人群的基因分布频率为:AA型133例(76.00%),AG型39例(22.29%),GG型3例(1.71%),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13,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942)。野生型AA型相对于AG/GG型患者者具有明显较晚的肿瘤分期(P<0.001)。AA型和AG/GG型患者的复发比例分别为71.43%和5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AA型患和AG/GG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36.2个月和48.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经多变量Cox模型校正后该位点对患者OS具有独立的影响(OR=0.85,P=0.043)。[结论] TNFAIP36304G>A多态性位点和食管鳞癌患者总生存期显著相关,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预后更好。

食管鳞癌中CD151、ERK1/2及血管生成拟态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下载:45 浏览:339

刘玉1 王子安2 《肿瘤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研究组织分化抗原151(CD151)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VM)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例存档石蜡包埋ESCC组织标本作为观察组和50例癌旁(≥5cm)正常食管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法检测ESCC中CD151及ERK1/2的表达,运用CD34/PAS双染检测食管癌中VM存在情况;并用Kaplan-Meier法分析VM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CD151(82%)、ERK1/2(75%)蛋白阳性表达率及VM存在率(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0%、36%、8%)(P均<0.05)。CD151蛋白表达与ESCC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ERK1/2蛋白表达与ESCC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均<0.05);ERK1/2在CD151阳性组的表达明显高于CD151阴性组,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451,P<0.001);CD151和ERK1/2表达均与VM存在呈正相关(r=0.299,P=0.002;r=0.318,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有VM组与无V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3%和50.7%(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浸润深度、临床分期、VM存在是食管鳞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CD151、ERK1/2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通过VM的形成,影响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

宫颈鳞癌患者20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分析 下载:84 浏览:486

薛桂各 李胜泽 《肿瘤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02例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阳性率为16.8%(34/202)。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生长方式、治疗前血SCC-Ag水平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其中,治疗前血SCC-Ag水平(P=0.002)、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33)是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血SCC-Ag的最佳预测值为3.05ng/ml。[结论]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生长方式、治疗前血SCC-Ag水平是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MMP-3与αvβ6表达在口腔鳞癌中的临床意义 下载:85 浏览:505

吕誉坤1 李海霞2 郑金华2 《肿瘤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样本中MMP-3和αvβ6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临床诊断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样本进行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MMP-3和αvβ6的表达。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评价临床病理参数与MMP-3和αvβ6的表达水平的关系。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验证MMP-3和αvβ6之间的相关性。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测生存分析。[结果 ]与不典型增生组织相比,MMP-3和αvβ6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呈强表达,特别是在肿瘤侵袭的边缘。MMP-3阴性表达组(79.59%)和αvβ6阴性表达组(88.15%)的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MMP-3阳性表达组(31.45%)和αvβ6阳性表达组(42.82%),且MMP-3和αvβ6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r=0.5983)。[结论]MMP-3、αvβ6表达增加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不利的临床预后因素和生存率的降低相关。

KAP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61 浏览:425

刘博1 郭莉2 田剑2 刘军超1 李志军2 李凤玉2 《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7期

摘要:
目的研究KRAB相关蛋白1(KAP1)在食管鳞癌(E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原发性ESCC136例、高级别上皮瘤变(HGIN)35例、低级别上皮瘤变(LGIN)29例和距肿瘤边缘5cm以上的正常食管黏膜组织(NEE)37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以上各组织中KAP1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其与ESCC肿瘤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对20例匹配的ESCC和NEE组织中KAP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KAP1蛋白的表达从NEE (24.3%)、LGIN(31.0%)、HGIN(45.7%)及ESCC(55.9%)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②KAP1的异常表达与p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③qRT-PCR结果显示,与配对的NEE组织相比,ESCC组织中KAP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④136例ESCC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13.2%。ESCC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组织学分级、pTNM、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具有相关性(P<0.05),KAP1的表达与ESCC患者的预后不相关。结论 KAP1的过表达在ES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辅助ESCC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血清CX3CL1在肺癌骨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下载:91 浏览:518

许晨 唐晓峰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CX3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在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0例肺癌骨转移患者(骨转移组)及40例无远处转移的肺癌患者(无转移组)的血清CX3CL1水平。80例肺癌患者中腺癌57例、鳞癌23例。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各组血清CX3CL1水平的差异。结果骨转移组血清CX3CL1水平为(0.69±0.09)ng/mL,高于无转移组[(0.62±0.06)ng/mL](P<0.001)。57例腺癌患者中,33例骨转移患者血清CX3CL1水平[(0.68±0.09)ng/mL]高于24例无转移患者[(0.61±0.06)ng/mL](P=0.002);在23例鳞癌中,7例骨转移患者血清CX3CL1水平[(0.74±0.05)ng/mL]高于16例无转移患者[(0.63±0.07)ng/mL](P<0.05)。不同病理类型、原发灶大小、年龄和性别的肺癌患者之间血清CX3CL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X3CL1水平有望成为监测肺癌骨转移的一个辅助指标。

喉鳞癌组织中IDO和Foxp3的表达及临床价值 下载:16 浏览:199

张伟1,2 王丽珍1,2 王欣欣1,2 居红格1,2 马俊兵2 《中国医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喉鳞癌组织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6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喉鳞癌患者(标本)为试验组,30例喉声带息肉患者(标本)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单染法检测两组患者IDO和Foxp3的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IDO和Foxp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阳性灰度值(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IDO和Foxp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和5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和1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以及免疫耐受、侵袭转移的相关机制中,IDO和Foxp3均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作为喉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敏感性指标。

间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口腔鳞癌的应用效果评估分析 下载:99 浏览:925

卢琳琳1 袁渭2 孔虽英1 刘宝娟1 《肿瘤研究》 2024年8期

摘要:
目的:探究对口腔鳞癌患者采取间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口腔鳞癌治疗的患者共100例,时间范围在2020年1月—2021年12月;采取双盲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给予对照组的是常规手术治疗,给予观察组的是间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结果: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相关数据,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则为56.00%。经数据检验,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在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恶心呕吐、脱发等方面差异并不显著。经数据检验,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相关数据,观察组的复发率为8.00%,对照组的复发率为30.00%;经数据检验,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口腔鳞癌患者应用间质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患者的复发率减少了,且治疗总有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