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杨春香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春香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 计算数学学报,2022.1. DOI:10.12721/ccn.2022.157010.
摘要: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的低中高年级均设有计算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展开探究,以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010
基金资助:

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其开展数学学习,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思考和解决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因为小学生进行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对其学习效率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需要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以促使其更加有效地通过计算解决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计算能力概述

当前,在教育界,并没有针对核心素养给出明确的概念,很多的学者都对于核心素养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其中最为权威的研究要属数学教育家朱力明先生所提出来的数学核心素养定义最有参考的价值,他主要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培养数学核心能力为主要的目标,结合当前的动态化学习过程来给学生们提供动态化的发展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使得学生们可以拥有数学的核心素养、数学思想等。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之中,教师不断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首先就应该全方面的促进学生们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可以有效的得到提升。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计算活动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迷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小学生一直无法对计算知识产生学习兴趣,那么他们也很难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学习计算知识。然而,纵观教学现实可以发现,小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普遍存在兴趣低迷的现实问题,原因则是一成不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产生了认知疲劳,学生对计算课毫无期待,反而心生枯燥乏味之感。小学生的性格单纯,行为直接,在兴趣低迷的状态下,小学生并不会主动参与数学练习活动,也必然难以形成良好的数学计算能力。而且,由于教师的讲为课堂主流,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不多,所以他们也难以自主迁移运算经验,时常陷入认知误区,难以积累有效的学习经验,自然无法自主学习计算知识。

(二)情境脱离现实,无法优化学生的计算思维情境

在计算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正因如此,小学数学教师也非常看重情境教学引导活动,而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然而,运算情境脱离了生活现实,并不能有效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例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一课教学中,有的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小兰要去商场买鞋,正好遇到商品促销,即99元可以随机挑选3双特价鞋,请问一双鞋降价后的单价是多少?”实际上,小学生在买鞋的时候会首先阅读价签,能够由此了解商品的单价,很少会见到“99元可以买3双鞋”这样的促销方式。因此,这个情境并不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思维意识,自然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练习机会较少,难以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

目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活动比较重视算理教学,即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运算规律、运算道理,所以教师会耗费大量精力去解释加、减、乘、除这四个运算概念,以便让学生巩固知识记忆。但是,“实践出真知”,如果没有足够的计算练习,即便小学生可以理解算理知识,却依然难以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无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应用题数量庞杂,教师旨在由此实现生活化教学改革,但是如果小学生尚未打好计算知识基础,那么就很难自主迁移算理算法知识,自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运算问题。

(四)尚未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陶行知先生曾经明确表示,教育本身就是实施习惯养成的动态活动,小学数学教师也要全面融入习惯养成教育。具体到计算教学层面却可发现,多数学生都尚未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例如有的小学生在计算题目时没有打草稿的意识,总是以口算、心算的方式在脑海中演算算式。但是,如果小学生的运算能力低下,那么必然会出现大量的运算错误,而这一现实问题也会直接打击小学生的学习自信。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从生活入手,调动计算兴趣

兴趣是推动主体探究的关键要素,也是提升数学计算的重要“抓手”。考虑到低学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保持其积极的计算兴趣和参与状态,将对其计算能力的培育产生推动作用。对此,在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问题以及案例,使学生从中体会数学计算在实际生活的重要作用,以此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其中,如“抓玩偶”“射气球”“小鸟的数量”“买鸡蛋”“数苹果”等,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有助于培养其学习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呈现动态化的卡通人物,并设定相应的主题情境,如“森林大会中计算动物数量”“户外植树中计算树苗个数”“游乐园中计算游玩人数”等,更易于提高小学生的计算兴趣,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从算理入手,掌握计算规则

算理是数学计算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计算规则、体会运算意义,将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对此,在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算理入手,多角度分析、多元化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牢固掌握运算的意义和方法,进而在问题处理方面实现最优解决。

如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中,为使学生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动一动、拨一拨、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计数器、小棒等学具展开学习。以计数器为例,在9+2的计算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个位数拨9个珠子,然后再拨2个珠子,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个位珠子数是10个,运用10个1等于1个10的思路,拨退个位珠子,十位拨1,进而再次拨动1个个位珠子,最终得出9+2=11。通过动手操作的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还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起到促进效果。

(三)从口算入手,提高计算技巧

口算是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加强其口算练习,既可以开发学生的计算思维,还可以保证计算速率,使学生又快、又准的完成计算活动。因此,在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运算要领、提高计算熟练度。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织口算活动,保证学生的参与性和渗透性。其一,说算理。口算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为牢固的掌握基础算理,从而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对此,教师在口算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对个别口算题的计算过程进行说明,如凑十法、凑百法等,着重考察学生是否对相关算理是否清楚,这也是保证快速、准确的重要前提。其二,读算题。正所谓“熟读三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一样,通过对口算题的大声朗读,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还使学生在反应力、计算力、专注力等方面的大提升。其三,写结果。通过边算边写的方式,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口算题的计算能力,还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提高计算技巧。

(四)从游戏入手,创新计算形式

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娱乐项目,以游戏的方式开展计算活动,不仅能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还使小学生在趣味学习中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因此,在小学低学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游戏入手,引入趣味化的游戏活动,将计算与游戏相结合,一方面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注重其情感体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学习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了解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巩固其计算基础,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游戏,如“数学王国大探险”“大富翁”“帮小青蛙过河”“数字连连看”等活动,并将数学问题设为相应关卡,如“26+70”“74-8”“49+40”“8个十是(),100里面有()个十”“45+4○98-50”“82-9○63”等,使学生在趣味学习的过程中锻炼技巧、提高运算。

(五)从审题入手,把握计算要点

审题是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基础能力,其正确审题,对学生数学问题的精准计算起到积极影响。然而,在当前小学低学段数学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因识字不全、缺乏耐心、急于动笔等原因,对问题信息把握不完整、不全面,常常被表象信息误导,进而影响计算效果。对此,教师应从审题入手,科学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把握计算要点,梳理关键信息,从而提高其计算能力。

如“小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它的5倍,爸爸明年多少岁”的计算中,因审题不认真,部分学生极易出现7×5=35岁的错误结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问题进行分析,将“明年”一词进行圈注,使学生了解问题的关键点,建构思路,清晰目标,即7×5=35岁,明年爸爸的岁数35+1=36岁。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反复读题、圈注关键词、画线段图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从方法入手,优化计算思路

在以往的计算活动中,为节省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教师大多以简便快捷的方式“完成”计算,但在计算方法和思维拓展方面缺乏有效指导,导致小学生处于“单线程”“固定化”的学习状态。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在教学实施中,引入不同的计算方法,优化运算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这对其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如在“130-50=”的计算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计算方法进行多样化选择,以此增强运算思维。方法一:将50分拆为30和20,先算130-30=100,再算100-20=80。方法二:将130看作13个十,50看作5个十,用13个十减去5个十,可得8个十,即130-50=80。方法三:忽略个位上的0,因13-5=8,可得130-50=80。方法四:采取整百减的方法,100-50=50,50+30=80。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多样化的分析与解答,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解答方法,还使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优化思路、开拓视野。

(七)从错题入手,巩固计算基础

错题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真实体现。因此,从小学生的错题入手,深入了解学生的错误之处和形成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以此纠正错误、提高能力,从而达到亡羊补牢的目的。

如在错题“王阿姨做了24件上衣和35条裤子,还要做(35)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的分析中,不少学生在上衣和裤子的数量关系梳理中存在偏差,对“配套”一词理解不足,进而出现错误。对此,教师应着重从关系梳理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问题的重点所在,即“还要做的上衣数量就是上衣与裤子之间的差数”,可得35-24=11件。如错题“80是(79)前面的一个数”的分析中,该错误点是学生对其反叙含义理解有误造成的。对此,教师加强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与练习,建构其“遇到反叙变正叙”的计算思维。

(八)从习惯入手,增强计算能力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增强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关键基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从计算习惯入手,注重其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引导,保证其学生的健康成长。其一,培养端正书写的习惯。数字是数学计算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语言,不少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潦草书写、随意涂改的现象,如6与0难于区分、进位点标注不清等,这在一定程度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造成影响。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保持工整书写、排列有序、字迹清晰的要求,特别是小数点、进、退位点等数字符号的书写,保证其计算结果的准确。其二,培养解析验算的习惯。验算是计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避免错误的关键“一步”。对此,教师可以将相关错题进行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其养成细心检查的学习习惯。其三,培养错题收集的习惯。将日常错题进行收集和归纳,并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誊写,分析原因、总结反思,这将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起到推动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至关重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并为此创设符合现实的运算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运算规律,丰富运算练习活动,伴随着习惯养成教育,逐步优化学生的计算思维与计算能力,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做准备。

【参考文献】

[1]罗秋苑.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78-79.

[2]张大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与反思[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0):94.

[3]赵静.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探究[J].求知导刊,2014(10):93.

[4]苏弟伟.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4(3):722.

[5]蒋晓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J].女报(时尚版),2015(3):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