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胆质疑、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教师要改变以往注重知识传授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拓展阅读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解“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如果用一张A4纸将人的皮肤全部覆盖起来会是什么样?”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很多学生会回答说人的皮肤非常薄,无法完全包裹住整个人体。
接下来,教师补充说明:“人的皮肤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其中表皮又可以细分为角质层、颗粒层和棘细胞层,而真皮由结缔组织构成,内部有大量血管和神经,因此即使用一张纸也无法完全包裹住人的皮肤。”
接着,教师问:“为什么我们人类的皮肤能够如此强大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人体中含有水分,水分子能够填充细胞间的空间,形成一个空腔,所以就能包住皮肤了。”
这时,教师补充说明:“人体的皮肤之所以能包裹住身体,是因为皮肤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这种物质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能够产生张力,而且还能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复,使皮肤保持光滑柔软,这就是为什么人的皮肤能够包裹住身体的原因。”
然后,教师进一步讲解:“虽然胶原蛋白不像弹性蛋白那样可以随意折叠,但它却能有序排列,这是由其特殊的空间构型决定的,所以我们人类的皮肤才能具有如此强大的能力。”
教师围绕着上述问题设置问题情境,既向学生介绍了皮肤的基本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实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机结合。
总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利用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1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只有把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枯燥乏味的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例如,在讲解“细胞呼吸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植物生长的短片,如蚕宝宝吃桑叶、小草发芽等画面,让学生看到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蚕宝宝会把自己吃掉?小草会不停地生长吗?然后教师再引出相关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呼吸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家中的绿植和鲜花,了解它们如何从土壤中获取营养,如何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能量转换,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又如,在讲授“遗传变异”这一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鸡蛋,当它被敲开时,观察蛋黄、蛋清的状态,并讨论其中有没有差异。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蛋清或蛋黄中的线粒体,分析它们是否存在差异。最后,教师告诉学生,人类的遗传物质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而线粒体则是细胞器的一部分,两者都能产生蛋白质。因此,如果一个人的基因发生了突变,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患上某种疾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遗传变异的重要性,还能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所关注,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另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搬到户外,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以及所需条件。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月季花的生长,询问它们为什么要长出花苞,为什么有的花苞会凋谢,等等。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增强感受力,还能进一步了解生物体的结构特点。
2合理使用工具,培养实验能力
现代社会,实验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设备,积极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在进行“细胞呼吸作用”实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细胞质中酶的活性,教师可以使用显微镜、滤纸等工具。这样既能提高实验的效率,又能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另外,在进行“植物细胞分裂”实验时,教师可以使用玻璃器皿和注射器等工具,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设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其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整合教材内容,提升学生兴趣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生物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
例如,在讲解“细胞结构”这一内容时,可以先带领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模型,然后向学生提问:“洋葱表皮细胞中有哪些基本结构?”学生可能会回答出细胞壁、细胞核等知识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基本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明确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结语
创新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关键。通过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实验教学、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以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等策略,我们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黄俊威,项俊. 高中生物课程渗透疾病预防教育的策略研究 [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3, (03): 231-233.
[2]刘生辉.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的应用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3, (02):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