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估算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估算被推广至小学数学课堂,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习题进行分析,对问题结果进行估算,答案不需要准确,只要接近标准答案就可以。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估算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掌握估算知识,在解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一、研究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较强的数感
数感就是指学生对数字及运算的感觉、感受,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潜在能力。学生在长期的做题习惯下会逐渐形成数感,会自然地跟随直觉推断答案。这种直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反应,准确地判断答案是否合理。而这也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培养思维灵活、能动性强的学生,为数学未来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形成数感也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理解更深奥、抽象的数学概念。
(二)丰富数学的计算方法
如果课堂只是讲授准确的计算方法,那么计算方法太过单一,学生并不感兴趣。估算是在基础计算方式上的提升,更符合生活中的计算需求。如果说完整、准确的计算过程主要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那么估算则更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学生的理解、体会和运用。当学生运用估算法快速、轻松地得出想要的答案时,就会有成就感,愿意更多地去使用估算。同时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有助于丰富认知渠道、开拓数学思维。
二、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构建估算情境,增强估算意识
枯燥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产生烦躁情绪,注意力明显不集中,而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排除外界多种因素的干扰,专心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此种情形同样出现在估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估算情境的有效构建,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体会估算的意义,促进学生对估算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估算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容量和升》时,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感知1升到底是多少,教师可设计多个实践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1)量杯认识:准备一个1升的量杯,让学生实际观察1升水到底有多少,这样,学生就能在大脑中清楚地构建1升的概念。(2)正方体容器认识:教师拿出事前准备好的正方体容器,让学生观察、估算能否装下1升水。之后,让学生将量杯中的水(1升)全部倒入正方体容器中。这时,学生从表象观察就会认识到,正方体容器中的水正好为1升。教师再组织学生对正方体容器中的水进行测量:正方体容器中水的高度、宽度及深度全部为1分米。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当正方体的长、宽、深全部为1分米时正好装1升水。(3)猜测、估算:初步估算一下,一升水能倒满多少杯水,准备一个喝水常用的玻璃杯,让学生将1升水倒入玻璃杯中,亲自验证一下预估结果是否准确,从而体验容量的概念。案例中,教师通过多种实践情境的构建,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感知、猜测、验证估算结果,亲身体验估算的乐趣,丰富了学生的估算认知经验,增强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估算的习惯。
(二)丰富估算策略,提升估算能力
估算的实质就是一个计算近似数的过程,将一个不是整数的数看成是整数从而实现对数值的估算。具体到估算的方法,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计算水平,还与题目的情境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制作物品的相关材料的计算中,估算方法多采用“进一法”,而在容积的计算中,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因此,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能太局限太单一,而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灵活估算,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104×49的估算时,学生通常会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得出估算结果:“100×50=5000,但如果将此算式融入故事情境中,则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我们班准备出游踏青,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共需要准备多少钱。我们班共有49位同学参加,每个人门票价格为104元,请问老师带5000元够吗?”学生按照常规思维列出估算算式:104×49≈5000元,因此,学生给出的答案是:老师带5000元足够了。这时,教师提出质疑,反问道:“5000元真的足够吗?”学生心中坚定的想法开始动摇,展开交流、思考、讨论。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不够。教师让这位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说道:“估算中我们将104当作了100少了4,4×50=200;而将49当作了50计算,多了1,1×104=104,200>104,因此,带5000元不够。”学生恍然大悟。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估算方法有多种,不同情境选择不同方法。估算教学中,面对同一问题,处于不同情境时,方法的选择可能是不同的,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和领会估算的意义,培养学生估算方法的正确运用,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教材的篇幅是有一定限度的,很多内容的对应习题都少之又少,估算内容也仅仅出现于多位数的四则运算中,且相应的题目训练配套不足,很难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快、更熟练地掌握估算的方法和技巧,养成估算习惯,教师必须要以数学教材内容为基础,有效设计和变通估算题目,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尝试估算。这样,学生在长时间的估算训练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掌握估算方法,促进学生估算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养成学生估算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教师可出示多组题目,让学生利用估算判断对错:(1)62.7×0.45=440.86;(2)483×0.64=309.12;(3)0.04×68=0.17;(4)0.84×7.5=0.705。看到题目学生展开思考、交流。学生提出:第一题中,两个小数的乘积中小数的位数应该与前面算式中的位数相同,而题目中,显然积的小数位数与题目中位数不符,所以计算结果必然是错误的;第二题中,结果显示,小数位数没有出现错误,初步估算结果500×0.6=300,题目显示乘积只比300稍微大一点,所以结果是正确的;第三题中,通过小数位数不能判断之后,学生进行估算0.04×70=2.8,2.8与显示结果0.17数值相差悬殊,因此,结果也是错误的;而第四题中,看似前后小数的位数是相同的,但算式中两个小数乘积的末尾应为0,在结果显示中应该省略掉。这样一来,结果必然是错误的。案例中,教师通过判断对错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估算训练,让学生在估算中体验估算的意义,促进了学生估算意识的形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估算验证的习惯,提高了学生实际计算的准确度,提升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估算意识较为薄弱,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估算能力普遍有待提升,教师对其不够重视,主要是因为考试未涉及这一内容。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估算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解题效率,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为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形成估算思维,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爱琴.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估算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5):83-84.
[2]程伟.小学数学稳操“估算”胜券的有效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20(10):27-28.
[3]李军林.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9(2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