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式培养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推进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潜能开发的重要实践。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然而,当前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创意与产品之间的转化往往存在障碍,学生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因此,探索一种贯通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创意”到“产品”的有效转化,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贯通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贯通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强调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旨在打破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间的壁垒,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该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贯通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人大附中经开学校K12教育体系中得以深度践行,学校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战略,融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并创新设计课程体系,特别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探究与实践的结合,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课程体系以“三维六域”、“T型人才”及“核心素养”理论为指引,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专家共同开发,覆盖小、初、高三阶段,兼具全学段、专业性与深层次特点,聚焦高新企业相关领域,强化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构想、实践中成长。此外,学校还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差异化培养路径,从基础通修课程到特色兴趣选修、职业考察、项目式课程直至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课程,层层递进,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其科学素养、技术创新能力和21世纪生存技能,为他们的未来高等教育及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意”到“产品”--中小学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一)校企深度融合,共育未来科技精英
加强校企合作,把课堂搬进企业,每周学生都走进企业,向专家、企业家学习,在企业推进编程、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教学项目的开展,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人才。
在“校企联动,以智同行”的课程品牌引领下,人开学校不断探索教育与产业融合的新路径,将课堂延伸至企业前沿,开启了每周一次的“企业研学之旅”。学生们走出校园,直面行业专家与企业家,不仅学习到了最前沿的编程、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更在实战中培养了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企业家精神。这一创新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社会输送了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学校在2020年荣获“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称号,实至名归。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人开-高校-金风科技”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的校企合作项目,该项目深度整合了高校、企业与学校的三方资源,以经开区“科技创新”与“低碳绿色”的发展理念为指引,依托金风科技在电子信息领域的顶尖技术和丰富资源,结合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十二年一贯制的办学特色,共同打造了一个贯通式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摇篮。三方联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学习平台,更通过精准对接国家强基计划,确保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前瞻性,旨在为国家输送一批“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电子信息科技人才,为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强化科技教育,铸就科技特色品牌
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优势,开发具有创新性的特色课程,如科技制作、编程、机器人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人大附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始终站在科技教育的前沿,致力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科技学习生态。六年来,我们一路争先,以科技创新“智”造活动为核心,编织了一张覆盖理论研究、动手实践、创新智造、交流分享、创意物化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全链条的科创教育网络。这一体系不仅成就了学生们的辉煌——他们荣获了众多市级、国家级荣誉及专利,更让学校赢得了“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的连续九年殊荣,以及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五届亮相,彰显了人开科技教育的卓越实力。我们深知,科技教育的关键在于个性化与国际化。因此,我们为每一位热爱科技的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深度融合儿童心理、脑科学发展规律及教育学原理,打造出十二年一贯制的科技特色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不仅注重生涯规划的引导,更具备国际视野,旨在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人才。依托科大讯飞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智能支持,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管理壁垒,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精准管理与培养,为他们的科技梦想插上翅膀。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科技教育活动,从课内外的结合到微科普表演,从科技制作到竞赛评比,从科普宣传到科学探索,每一项活动都旨在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播撒创新的种子。而每年一度的“科技主题文化月”更是全校师生的科技盛宴,通过科学家故事会、科普大讲堂、实验室探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科技之光照亮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此外,我们还拥有超过40个学生科技兴趣小组和社团,涵盖数理化、生物、地理等多个领域,以及创客、机器人、服装设计等前沿方向。这些社团和小组在学校的组织下,自主开展各类科技教育活动,不仅延伸了课堂学习的边界,更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展望未来,人开将继续强化科技教育,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创新的思维,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科学素养、高阶思维及21世纪必备技能的社会栋梁之才,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梦想贡献力量。
(三)创新设计课程体系,共筑科技成长之路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教育愿景。人大附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基于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刻理解与实践,精心设计了“经典套餐”与“自助餐”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旨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科技学习路径。
“经典套餐”,即国家科学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坚实基础。这些课程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而“自助餐”则是对个性化教育的生动诠释——根据学生的兴趣、潜能与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科学课程选项,让学生如同在自助餐台上自由挑选,找到最吸引自己的科技探索方向。课后服务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平台。在这里,科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融入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及观测研究等多元化形式。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更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科学的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走向“拔尖”。我们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耕细作,通过长期的、系统的科学探究与实验,发展创造力,提升创新力。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在自己“拔尖”的领域绽放光彩,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成就与精彩人生。
三、结束语
“创意”到“产品”的转化是中小学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实施上述实践路径,我们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脱颖而出,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立菊,李立军,姜丽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贯通式培育之必要[J]. 黑河学院学报,2018,9(9):88-89.
[2]张艺馨,迟浩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和"贯通式"的培养模式探究[J]. 魅力中国,2017(2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