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学习期间,很多学生都会为计算而感到头疼。如何做好这方面的教学,并结合计算内容设置具体的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形式,从教学的多个维度展开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思路清晰的逻辑,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一、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现状
近年来,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然而,学生会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如计算方面出现错误。在计算期间,很多学生都会出现马虎的情况,如说看错了题目,在计算的时候出现进位、退位出错的情况,以及其他无法理解的错误。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在于,学习上的粗心。然而,学生计算出错的问题,不仅是粗心,还有更多的原因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在计算题目中,很多学生都会在估算、找规律等问题上出现一定的错误,体现了学生计算能力和学习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另外,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计算熟练也就达到了学习目标,所以,教师经常会在课上设置较多的练习题目,以此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使其全面地思考问题。小学数学试卷中都会有单独的应用类计算题目,学生总是会在计算题上丢分,这就导致学生的成绩难以提升。虽然教师都会提醒学生在计算完成后进行检查,但还是不能避免学生出现这一类问题。在日常的作业中,学生也会经常出现计算上的错误,有时候学生改两到三次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积极性也会受挫。他们会在出错后体验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对计算的兴趣,甚至会出现畏难的情绪。这种状态会直接反应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如出现对于学习的厌倦心理。学生计算能力差,不利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从而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对此,学生要参与到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提高判断能力,高质量地解决问题。教师也需要做好教学设计,避免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
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注意力经常会分散,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科学设置教学方案,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计算学习活动。其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导入一系列的趣味故事,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教学开始后,为了让学生聚焦知识点,教师可以设置高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期间,教师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展现真实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沉浸于具体的活动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活动设计的质量,教师可结合学情、数学学习内容,设计具体的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增强学生的品质和素养,打造一个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以小学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情境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游乐园吗,游乐园里面也有与计算相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张照片,看完了大家可以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我看到了游乐园有各种项目,每种项目的价格都不同。”教师:“现在,有几个小朋友一起来到了游乐园,他们有一个计算问题想问一问大家,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解决吧。”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问题:在他们中,有四名小朋友想去坐旋转木马,旋转木马每人四十元;有两名小朋友想坐过山车,过山车每人四十五元,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算一下需要多少钱。在教学中,教师激发了学生对计算问题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并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借助信息技术,活跃学生计算思维
若学生无法感受到课堂的趣味,则很难产生自主计算的意愿,不利于教师展开后续的教学活动。所以在教育资源现代化的环境中,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画面的功能对学生身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活跃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实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目标。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座新型的生态城市——东营,从而以震撼的画面集中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然后,对学生提问道:“王鹏坐火车从自己的家乡到东营需要12小时,火车1小时行驶145千米,他的家乡到东营有多少千米?”要求学生列出算式,于是在教学导入阶段,先以直观画面集中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的计算思维活跃了起来。这样,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在直观情境中活跃了学生的计算思维,带领学生探究计算方法,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效率,顺利地实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目标。
(三)开展竞赛模式,激发学生的计算意识
核心素养中强调要令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而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力的社会,所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思维十分重要。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妨在计算活动中开展竞赛模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欲望的前提下将其计算意识充分激发,使学生可以主动以活跃的大脑思维参与到竞赛模式当中,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乐趣,从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以“加法交换律”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限时比赛,让学生在激烈、紧张的竞争环境中去参与计算活动。这样,通过开展竞赛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计算意识,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顺利实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标。
(四)合理安排课后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形成本就离不开不断的练习,所以在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工作的时候,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合理安排好课后练习,让学生在课后计算练习中逐渐提高自身计算速度及效率,这对于学生计算能力提升而言意义非常,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计算自信心。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若讲解完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即可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来为学生设计出具有梯度的计算问题,借此来有效强化对学生的计算训练,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身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课堂上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来优化教学,借此来有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掌握计算规则以及方法,从而有效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为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核心素养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俞小春.基于探索视域下的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21(27):83—84.
[2]程小忠.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课程,2020(44):190.
[3]刘影.练习有“法”计算不难——谈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创新策略[J].吉林教育,2020(3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