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真实学习能力,重视学习方法与思考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计算能力的高低从某些方面而言也是学生数学学习成效的表现,更是学生数学基础能否打好的关键。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之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低段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基础数学知识的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一、小学生数学计算现状
(一)计算准确率不高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期间,除了要考虑学生计算速度较慢这一点,学生计算是否准确也同样十分重要。可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分析,低段学生计算结果准确率较低,学生计算期间经常会出现看错题目、计算口诀记忆错误、不知道如何计算等情况,最终自然会出现计算错误。而学生计算结果一旦出现错误,计算能力自然就无法提升,这也是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期间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小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没有养成
计算题的解答是数学能力提升的一个关键,对于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小学生而言,他们自身的数学计算能力必须要借助于良好的计算习惯,这个习惯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数学题的认真分析,了解计算的原理和方式,准确无误地列出计算过程等方面。但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小学生面对大量的数学计算题,缺乏对数学题细心和耐心的分析观察,长期的计算过程没有养成细心的习惯,就很难确保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长此以往,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情况。
(三)计算积极性不足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我们发现,大多数小学低段生对于计算积极性都不足,面对数学计算题的时候,不仅不会主动思考与计算,甚至还会出现厌烦等情绪。这也直接出现了学生逃避数学计算、不认真对待数学计算等情况,长此以往,学生计算能力不仅无法得到提升,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也会十分消极,不利于学生学好数学。
二、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小学生大多十分活泼,但自制力十分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学习内容上,而有趣的情境则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到计算学习中。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低段计算能力培养期间,可以主动为学生创设趣味情境,借此有效激发学生计算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例如,教授《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即可在教学过程中以“看魔术”为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第一页情境图,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再提出如下问题:“一共变了多少朵花?四个鱼缸中一共有多少条鱼?”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图文结合,同时还能有效借助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列式计算。这样,学生自然能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思考与探究,有效激发计算兴趣,为计算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带领学生对数学运算法则熟练掌握
数学计算题的具体展开都建立在数学运算法则的基础上,混合运算的学习有时候会混淆小学生对于数学计算题的认知,因此就很容易导致计算错误出现。要为学生带来更简单化的数学计算题,降低数学计算的难度,老师要带领他们熟悉运算法则,掌握各种特殊的运算情况。众所周知,部分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很难记住四则运算的原理,因而就会造成错误。老师可以借助一些小卡片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识到在混合运算过程中,应当先注意是否有括号存在,有的话必须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同时,要注意“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是在“加减法”的计算前面。掌握这种计算原理,学生在练习计算题过程中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口算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最初接触数学这门学科,面对计算题时往往会心生胆怯,而该时期又是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对此若不及时进行调节引导,小学生日后便会对数学计算题产生排斥心理,从而使得他们的数学能力难以提升,自身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关系也不够清晰。那么,教师在该时期就要尤为重视对小学低段数学计算题的解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同时也要注重去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引导他们树立学习数学计算题的自信心,为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比如,练习最基础和最简单的数学计算题,4+2×5=?时,要先引导学生对这道数学计算题进行仔细的观察,回想数学的计算原理,并正确认识计算的先后顺序,这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非常良好的计算习惯,便是认真和细心。前期审题一旦马虎,后面的计算结果八成都是错误的,因此这一点非常关键。之后再让学生认真地计算数学题,解答完后再进行仔细的检查和校对。
(四)分层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积极实施分层教学,按照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差异展开合理分层。这样不仅能有效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还能让每一位学生均能从小有所获,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如教师在综合性运算教学期间,即可结合学生现有计算能力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借助分层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知识内容,以此有效锻炼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能力。所以,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分层教学,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五)带领学生对数学运算法则熟练掌握
数学计算题的具体展开都建立在数学运算法则的基础上,混合运算的学习有时候会混淆小学生对于数学计算题的认知,因此就很容易导致计算错误出现。要为学生带来更简单化的数学计算题,降低数学计算的难度,老师要带领他们熟悉运算法则,掌握各种特殊的运算情况。众所周知,部分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很难记住四则运算的原理,因而就会造成错误。老师可以借助一些小卡片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识到在混合运算过程中,应当先注意是否有括号存在,有的话必须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同时,要注意“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是在“加减法”的计算前面。掌握这种计算原理,学生在练习计算题过程中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中,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同时为学生制定出恰当的计算能力训练方案,并且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从小形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以及计算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小琴.浅析小学数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20(05);74-75.
[2] 张淑玲.小学数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9(23):78-79.
[3] 张娅兰.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调查与能力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1(0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