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教师并未接触到新颖教育理念前,所实施的教学策略比较单一,以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很难感受到计算能力的提升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计算在数学中的地位
单从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来看,数学主要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大部分,而计算是掌握这三部分内容的基础。通俗地说,就是若没有计算能力,数学知识的学习必将是一塌糊涂。所以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而引起对计算教学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从事数学教师这份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意识。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意义
计算不仅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于现实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所以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既能够优化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使学生以更高效率学习更加具有难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将数学知识应用的实践技能,令学生对数学价值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三、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计算教学的重视度
处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对开展计算教学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重视计算教学观念的改进与转变,并且高度重视计算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充分地了解与把握,知晓数学计算的原理、公式及技巧,从而更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可以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计算,也实现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为学生保留充裕的时间,引导其展开计算练习,通过强化锻炼来协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二)重视学生计算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计算相关知识时,现下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缺乏饱满的兴致与积极性,想要有效解决该问题,教师就必须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除法》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学校组织春游”的情境,向学生提问:“春天到了,学校组织大家去郊外春游,需要为大家租赁大巴车,参与春游的师生共有 150人,每辆大巴车规定乘坐 30 人,那么学校需要租赁几辆大巴车?”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并且积极参与到计算解答的行列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能够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计算方法获取正确的答案。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是实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根本目标便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充分应用数学知识。由于目前大部分学生只是熟背定理、公式,却不会灵活应用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积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在开展《小数乘整数》内容的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在黑板中写下一道题目,例如 48.3×3,随后,让学生自行选取计算的方法,来获取正确的答案。部分学生会将 48.3 看作 483,再与 3 相乘,随后将所得结果缩小 10 倍;部分学生会采取分解的方式,先 48 乘 3,再 0.3 乘 3,随后将所得的两个结果相加。之后,教师可以总结学生的计算方法,告知学生在面对习题时,通常可以采取多种计算方法来获取答案,这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达成训练学生达成“一题多解”的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对计算知识有更全面地掌握,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四)利用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数理
想要确保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数理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计算内涵与计算规律,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充实计算习题时的理论依据。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对各种教具合理化、科学化地运用,在课堂中展开计算分析与演示,促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并认知数理知识的内涵,也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数学习题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应用一些教具,与学生共同分析该部分的计算法则。首先,教师利用一个圆盘,将该圆盘平均划分为 6 个板块,并且在各个板块内填上不同的颜色;其次,教师向学生讲述各板块或者是几个板块所表述的含义,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思考,知晓一个板块表示的便是六分之一,三个板块相加便是六分之三。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有效协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数理,以便学生做出正确的计算,获取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实现对计算知识的全面掌握,也为教师提高教学成效起到良好的促进效用。
(五)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能力
在实施数学计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想要确保学生具备优异的计算能力,教师就必须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以及口算能力。在日常开展教学工作的期间,教师应该对计算习题做出合理设计,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估算、口算的习惯,实现其计算综合素养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时间做出科学分配,每堂课抽取约 5 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估算或者是口算练习。例如,在实施《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相关计算步骤、方法等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口算、估算竞赛,教师一边说出计算题,学生一边口算,最后对回答最快、最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及计算能力。另外,在竞赛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估算、口算经验做出反思与总结,例如在估算后,如果学生发现结果偏差过大,则在后续的估算中,要尝试减少错误,以便获取正确答案。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计算习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计算错误的现象,而想要确保学生能够获取正确的计算答案,教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在日常展开计算练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了解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数、未知数以及数量关系,并且在计算后利用草稿纸对结果进行检查与验算,以此来确保能够获取正确的答案。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在日常练习以及考试后,如果有错题,可以记录在错题集中,并且在旁写出错误的原因,例如粗心马虎、未认真审题、计算步骤错误等,促使学生能够时常反思自己的错误,并且让学生日常翻阅错题集,进行反复的计算练习,以便掌握计算步骤、计算技巧,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实现计算能力的整体提高,让学生在日后计算习题时,能够更加细心,保持认真的态度,取得理想的数学成绩。
结论: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水平良性发展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认清自身肩膀上承担着身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责任,从而创新出更多如结合生活背景、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合作教学、开展竞赛模式、利用游戏活动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活动当中,实现培养小学计算能力的目标,使得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