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王玲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玲杰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 计算数学学报,2022.12. DOI:10.12721/ccn.2022.157117.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计算作为数学学科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好的。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信心,为学生学好数学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117
基金资助:

新时代新的教育环境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还要注重对数学的理解程度,也要强调数学知识和运算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处在初级阶段,学生们才刚刚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数学学习,在此期间,其运算能力将成为今后数学学习的关键。但小学生的理解水平较低、思维发展不完善、运算能力差,与新的教学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一)学生对数学知识欠缺理解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数学的时间相对较短,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学生很难利用自己的数学思维学习数学知识。在这样的状态下,教师也无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甚至还会引起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厌倦。

(二)学生欠缺数学学习的意识

对于小学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意识较为薄弱,甚至有些学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所以,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很多学生会带着消极态度进行数学学习。而在课外,学生也不会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练习,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不利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创建计算情境,调动学习热情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计算作为一项理解程度较难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想有效启发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先为学生创建优质的计算情境。例如,在教授《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课本内容转变成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数字之间的加减法。如,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这样的画面:一个笼子里有4只小白兔,再放进5只小白兔,问笼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们能够轻松回答出4+5=9只。这样的情境教学,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却符合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使学生直观理解数学计算内容,进而为提升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做好铺垫。

(二)创建互动计算教学,提高学习质量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将学生变成课堂主体,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进而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以《6~10的认知和加减法》为例,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数学体验,可以将课前导入的问题转移到课堂上,通过学生实践的方式进行数学计算,进而得到正确的答案。以“共有9个梨,吃掉3个,还剩几个梨”为例,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9个梨,然后将其中的3个分给学生吃掉,再让学生检查讲台上还有几个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还可以让学生得到真实的教学体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9-3=6”的数学计算问题。

(三)创建趣味计算练习,锻炼计算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性,教师可以创建趣味性的计算练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计算练习的有效性。例如,在教授《乘法口诀》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乘法口诀的印象,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内容:当所有学生掌握乘法口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诀接龙的游戏,教师先作为第一棒进行询问:“九九乘法表,三五得几?”下一位学生则需要回答正确的答案:“三五十五”。接着,这位学生再进行询问“九九乘法表,四七得几?”以此类推,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到游戏当中。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数学计算游戏,不仅能够使数学课堂变得新颖有趣,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认知和掌握。

(四)创建实验教学,转抽象为具象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事物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进而完成对抽象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授《1~5的认识和加减法》时,因为学生刚接触“+”“-”符号,所以对数字的加减法很难理解。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准备若干的小木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1+2=?”,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摆出1根小木棒,再加入2根小木棒,最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的含义,这时,学生将木棒放在一起,得出最终的数量。教师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字间的加、减运算知识。

(五)创建生活实践作业,实现学以致用

在小学数学计算课程中,教师创建生活实践类的作业内容,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机会,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在布置实践作业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作业布置,确保作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进而实现课外作业的有效性。例如,在教授《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和理解,布置这样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超市购物,并在家长的引导下认识商品的标签和价格,并能够计算出花费的金额。这样的作业内容是最为经典的计算实践作业,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在布置作业后,教师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能够对此次实践作业给予支持和配合,进而达到小学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六)开展数学竞赛,激发学习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胜心较强,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通过开展相应的数学竞赛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课上的教学时间很难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所以,教师要扩展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数学竞赛的优势,让学生能够在竞争性的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水平。同时,教师在设计竞赛内容时,应考虑到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的缺陷,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竞赛方案,进而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效的能力提升。例如,在学完《表内乘法》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程度,设计相应的竞赛内容。教师可以提前告知竞赛时间,给学生3~5天的准备时间。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计算练习,并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运算技巧,从而助力学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当比赛结束,教师会发觉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对此,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能够延续这样的学习习惯,进而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对小学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易错问题的讲解,避免学生出现简单的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其应用计算的基本技能,以此为学生今后的数学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瑾.为数学素养"核"计"核"计——谈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计算能力的培养[J].2021(8).

[2]梁燕.夯实基础筑建高墙——论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J].202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