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基于培养创新能力,来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帮助学生去提升物理知识学习的热情,还能调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思维,去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氛围,没有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完全分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物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培养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创造
物理这门学科需要极强的逻辑去支撑,物理有很多非常抽象的概念,概念的理解,就需要同学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而物理当中还有很多十分重要的实验需要同学们扎实掌握,参与实验的过程也需要同学们有较强的个人能力,并且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进行认真而又仔细的思考。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本身就可以帮助学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去强化学习思维。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并树立自信的态度去进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之外,教师要不时地在课堂上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能拥有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学习热情。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看待物理问题多角度的学习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例如,在教学“力的分解”时,学生在本章知识学习之前,学习了力的合成,已经对“等效”思想有了解,其规律和内容与本章知识的联系紧密。教师在过渡知识点时,要重视这些知识衔接的细节,去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物理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本章知识点时,要联系过去的知识点去进行有效学习,同时要学会用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本质相通的问题,观察细节,融会贯通知识点,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用自己的思维看待问题,当然和教师不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去进行观察,帮助学生联系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观察能力,提升实践问题的能力。
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创设良好教学环境
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各种应用软件迅速出现,满足人们使用的需要。而很多学生在使用软件方面的能力很强,从中可见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也十分灵活,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些教师。基于此,不难看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鼓励学生花更多的时间来找出更多的解题方法,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知识研究当中,而在这之前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自己的观念,应主动摒弃以前的旧思想,以引导者的身份来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指导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讨当中。
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到问题研究当中,这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将带来很大的好处;另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识,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学习问题时,教师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探讨,在课后帮助学生梳理学习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更好地消化课堂知识。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思想,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新课改计划所提出的新的教学教育要求。
3重视课堂实践,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思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什么都告知学生,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独立开展学习研究,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独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物理现象的研究当中,并对某些问题作出自己精确的判断,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积极参与到物理实验当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揭示物理内在奥妙。
例如,当教师讲授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问题时,应引导学生探寻其中的奥秘,如带电粒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加速。然后,再给学生多一点提示,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便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发现学习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与想象力及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分析能力。
4构建教学情境,引导问题探究
学生应用物理知识与方法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表现,是评价高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高低的依据之一。生活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一方面是典型物理现象所反映的原始问题,另一方面是需要抽象处理的物理模型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紧贴生活实践设计原始问题,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和解答。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将随着知识面的拓展而有所发展,同时体会到探究的趣味,培养了科学创新实践的自信,树立了科学探究的态度。教师应构建问题探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科学探究问题。首先,要有效描述物理现象,形成原始问题;其次,要合理解析重构原始问题,提取概念,简化问题,挖掘规律,构建模型;最后,要运用物理定律、公式等进行推导,定性或定量地完成问题解答。如在教学“估算大气层的总重力”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与学生快速描述出“地球受大气层包裹,因而大气层总重力相当于大气对地球的压力”这样的原始问题,进一步完成建模,明确“地球表面大气压强等于大气对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所施加的压力”,并结合相关公式完成计算。
5增强物理思维,加深实践应用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敢于面对复杂的物理问题,积极使用物理思维来分析求解。如在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教师可将原有的验证性物理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按小组开展实验,各组可用工具器材包括小车、打点计时器、低压电源(AC)、导线、天平、小盘、砝码、软夹、细绳、纸带、坐标纸、复写纸、刻度尺、一端附有定滑轮且标有刻度的长木板等,问题要求“弄清楚物体加速度与其外受力及质量间的关系”。在学生自主思考、组内讨论、班级交流、教师引导后,学生应明确可采用变量控制的实验完成探究,即首先保持小车质量不动,通过调整小盘或砝码质量,查明合外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然后保持小盘、砝码质量不动而改变小车质量,即保持合外力一定,查明小车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最后各小组通过实验,最终总结得出“物体加速度与其外受合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的结论。经过这样的探究式实验,学生将掌握变量控制的研究方法,并学会对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整个过程可有效锻炼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塑造物理知识探究的核心素养。
结论:总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多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涛.刍议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0):99.
[2]康志良.浅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梯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新课程(下),2018(09):190-191.
[3]李文辉.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8(20):18-19.
[4]张廷志.探究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8(Z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