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内科老年患者因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多重用药(同时使用≥5种药物)现象日益普遍,其发生率高达40%-60%。多重用药虽能针对性治疗基础疾病,但药物间相互作用、剂量不当等问题易引发不良反应,如低血压、肝损伤等,严重威胁患者安全,同时老年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用药种类繁多等因素导致用药依从性差,进一步加剧用药风险[1]。传统用药护理多局限于发药指导与不良反应记录,缺乏系统性评估与动态干预,难以满足多重用药安全管理需求。基于此,本研究创新性构建“评估-干预-监测-反馈”闭环护理干预模式,通过全流程、多维度的护理管理,系统解决老年多重用药安全问题,旨在为临床用药安全管理提供标准化、个性化的实践路径。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本院内科收治的120例老年多重用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纳入标准:年龄≥65岁;临床诊断明确,同时使用处方药物≥5种;用药持续时间≥1个月;意识清楚,能够配合完成问卷调查;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认知功能障碍(MMSE评分<20分)、精神疾病;严重肝肾功能衰竭(Child-Pugh C级、eGFR<30ml/min);恶性肿瘤终末期;拒绝参与本研究者。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χ²=0.133,P=0.715)、年龄分布(t=0.643,P=0.521)、合并疾病及用药种类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实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护理:护士按医嘱发放药物,告知患者用药时间、剂量及简单注意事项;定期询问患者用药后感受,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每月开展1次集体用药健康宣教。2.实验组:“评估-干预-监测-反馈”闭环护理干预模式:组建由内科护士长、主管护士(工作年限≥5年)、临床药师(工作年限≥3年)及主治以上医师组成的专项护理团队,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实施全周期闭环护理管理,具体环节如下(1)多维用药评估(入院24h内完成)采用“Beers标准+药物相互作用评分+患者用药能力评估”三维综合评估体系,全面识别用药风险:①潜在不适当用药筛查:依据2019年美国老年医学会更新的Beers标准,逐一排查患者所用药物是否存在老年患者慎用或禁用情况(如苯二氮䓬类药物长期使用、抗胆碱能药物联用等),标记高风险药物。②药物相互作用评估:通过Micromedex临床药物信息数据库,输入患者所有用药名称,系统生成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报告,按风险程度分为低(无临床意义)、中(需密切监测)、高(需立即调整方案)三级,针对中高危相互作用标注具体风险机制(如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药效学相互作用)。③患者用药能力评估:采用自制《老年患者用药能力评估量表》,从视力(能否看清药名及剂量)、记忆力(能否记住用药时间)、操作能力(能否自行打开药瓶、使用吸入剂)、理解能力(能否理解用药目的)四个维度评分,总分0-10分,≤6分为用药能力不足。综合上述评估结果,为每位患者建立个性化用药评估档案,明确风险等级与重点干预方向。(2)个性化干预(评估后立即启动,持续整个住院期间)针对评估发现的风险点,制定“一人一策”干预方案:①药物方案优化:对于存在高风险药物相互作用或Beers标准禁用的药物,由临床药师与医师共同商讨,制定调整方案(如更换为相互作用小的替代药物、调整给药剂量或间隔时间),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调整原因。②用药能力支持:对用药能力不足的患者,提供智能药盒(可设定4次/日服药提醒,响起铃声并亮灯提示);对吞咽困难者,协调医师将片剂更换为口服液或泡腾片;对使用吸入剂、胰岛素笔等特殊剂型的患者,采用“示范-回示教”方式进行一对一操作培训,确保患者或家属掌握正确使用方法。③认知与行为干预:采用“分阶段宣教”模式,首次宣教聚焦“必须掌握的用药知识”(如降糖药漏服处理、抗凝药出血征兆);后续每次查房时针对1-2个重点问题强化讲解(如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结合情景模拟(如模拟漏服药物场景,指导患者正确应对)、图文手册(放大字体、配示意图)等方式,提升宣教效果。④家庭支持系统构建:对家属进行同步培训,明确家属在用药管理中的协助责任(如提醒服药、观察不良反应),发放《家庭用药监护手册》,记录每日用药情况与异常反应。(3)动态监测(持续整个住院期间,出院后随访1个月)建立“院内+院外”联动监测体系,实现风险的全程追踪:①院内监测:主管护士每日床边询问患者用药后有无不适症状,重点监测中高危药物相互作用对应的不良反应(如联用利尿剂与ACEI类药物时监测血压、使用他汀类药物时监测肌痛症状);每周由临床药师进行1次专项随访,复核用药方案执行情况,评估干预效果。②实验室监测:入院时及每月检测肝肾功能(ALT、AST、Scr、BUN)、电解质(K+、Na+)、凝血功能(PT、APTT)等指标,对比分析用药前后变化,及时发现药物性脏器损伤。③院外随访: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由护理团队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询问居家用药情况、有无新增不适,解答用药疑问,督促按时复查。(4)持续反馈(每周召开团队会议,动态优化方案)①团队研讨:每周三召开护理团队会议,逐一分析患者监测数据,评估干预效果(如高风险药物是否调整、用药依从性是否提升);对干预后仍存在的问题(如患者持续漏服药物),集体讨论原因并调整干预策略(如增加家属提醒频率、更换为长效制剂)。②医患反馈:每月向医师团队提交《用药安全管理报告》,汇总常见用药风险点及优化建议(如某类抗生素与抗凝药联用风险高,建议优先选择其他抗生素);同时收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反馈意见,持续改进服务流程。两组患者均持续护理3个月,出院时为患者提供详细的用药指导清单,确保居家用药的连续性。
(三)观察指标
1.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护理3个月内发生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如低血压、皮疹、肝酶升高、电解质紊乱等)例数及比例,以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判定依据。
2.用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评估,总分8分,≥6分为依从性良好,统计依从性良好例数占总例数的比例。
3.用药知识掌握评分:采用自制用药知识问卷(Cronbach'sα=0.88)评估,内容包括用药目的、剂量、时间、禁忌等,满分100分,由患者独立完成问卷。
(四)研究计数统计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由表1可见,实验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6.67%,较对照组的21.67%显著降低,(χ²=5.926,P=0.015)。这一结果创新性印证了闭环护理中“多维评估+动态监测”的协同价值,通过提前识别风险、实时追踪异常,实现了用药不良反应的“早预防、早干预”。
(二)用药依从性
由表2可知,实验组用药依从性达93.33%,较对照组的75.00%大幅提升,(χ²=7.292,P=0.007)。该结果凸显了个性化干预措施的有效性,通过智能辅助工具与简化方案,有效解决了老年患者用药执行难的问题。
(三)用药知识掌握评分
由表3可见,实验组用药知识掌握评分为(86.52±7.3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45±9.12)分,(t=12.035,P<0.001)。这一结果充分体现了“一对一”宣教与情景模拟等创新方式的优势,有效提升了老年患者的用药认知水平。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评估-干预-监测-反馈”闭环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降低内科老年多重用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用药依从性及知识掌握评分,其核心创新在于突破了传统护理“碎片化”局限,构建了全流程、多学科协同的用药安全管理体系。从老年多重用药风险机制来看,药物相互作用(如非甾体抗炎药与抗凝药合用增加出血风险)、不适当用药(如苯二氮䓬类药物长期使用导致认知损害)及患者执行偏差(如漏服、错服)是三大核心风险点。传统护理仅针对单一风险点干预,难以形成管理闭环:如仅宣教而不解决执行困难,导致依从性难以提升;仅记录不良反应而不提前评估,无法实现风险预判。闭环护理模式通过四大环节形成管理合力:多维评估环节整合Beers标准与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实现风险的量化与精准识别,避免了依赖经验评估的主观性;个性化干预环节针对不同风险类型制定方案,如对药物相互作用采用“方案调整”,对执行困难采用“工具辅助”,实现了干预的精准化[2];动态监测环节通过多频次、多维度监测,将风险识别从“被动记录”转为“主动发现”,如通过每周药师随访及时发现患者因漏服降压药导致的血压波动;持续反馈环节则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实现护理措施与医疗方案的动态优化,解决了“护理-医疗”脱节问题[3]。此外,该模式引入临床药师参与评估与随访,弥补了护士药学知识的不足,提升了干预的专业性。需注意的是,老年患者个体差异大,如部分患者对智能药盒接受度低,需结合其生活习惯调整干预方式;同时,长期护理需依赖家庭支持,需加强对家属的用药指导培训。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明确证实,针对内科老年多重用药患者构建的“评估-干预-监测-反馈”闭环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显著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提升用药依从性及知识掌握水平。该模式以多学科协同为支撑,以全流程管理为核心,解决了传统用药护理中评估不系统、干预不精准、监测不及时的核心问题,为内科老年多重用药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高效的实践范式。鉴于其操作可行性强、临床效益显著的特点,该模式可在各级医院内科、老年科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静.用药安全管理对减少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给药错误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01):179-181.
[2]郑晓东.双焦点理念在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07):160-161.
[3]王进华,杨铭,林海燕.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用药安全管理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0):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