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科学家卡皮查曾说,数学课堂是最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场所之一。二十一世纪,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的世界,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想要在这个世界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有一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创新”是个人、社会、国家进步的前提和保障,如果没有创新,社会发展就不可能走上更持续的道路。因此,在当今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素质、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教师处在一种“高人一等”的地位,而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所提出的前提便是要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显然,在传统师生关系的笼罩下,是很难办到这一点的。基于此,教师要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去创造,去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想办法,机会则是教师创造出来的,教师可以从平日的习题中去进行这一点,如:一所学校要举办一场盛大的开学典礼,礼堂里有24排的座位,每排可坐58个人,请问这次的开学典礼能容纳几个人?请给我们一个最简单的运算法则。问题被提出来后,可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到了一定的时候,由教师来总结讨论的结果,然后再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并且要以鼓励的方式表扬和激励学生,激活他们的课堂思考。通过这种发散式思考的教学活动,既能使课堂气氛和谐,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二、将数学融入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从生活中诞生的,其学习的宗旨就是为生活服务。而现阶段的小学生个性特征是喜欢玩,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日常生活的素材为基础,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数学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友好的,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比如“观察物体”这一知识部分,教师要能够利用周围的物体,客观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画出某一物体不同的观测图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再从后到前,再选择不同学生画的不同侧面,让全班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
三、深度挖掘教学材料中的创造性元素,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科书仅仅是把学生引入到数学的殿堂中的一种基本载体,若只是依靠教科书,那么将很难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而要充分利用教材,就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三角形”这一知识点中,教师可让学生们自己画几个三角形,然后指出它们的区别和相似之处。教师可以为学生规定一些规则,比如各边相等、长边是短边的两倍等,并结合实际,引出三角形的有关属性、圆周的计算,并对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进行补充。
四、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怀疑是发端,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的原动力,“学始于思,思源于疑”即是如此,其目的在于阐明“疑问”的重要性。同时,在刚正式接触整个世界的小学阶段,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同时也具有好奇、质疑的天性,教师要注意观察他们的性格,鼓励他们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并能够去想方设法证明自身的质疑,从而引导其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持续性成长。
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时候,针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来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需要底×高÷2,而在平行四边形中,则直接是底×高,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两倍吗?”而这也是教师们最头痛的问题,教师要让他们把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和两个不相等的三角形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只要两个三角形的等底等高,那么其所组合出的平行四边形才会是三角形的两倍。因此,在与同学、教师的交流中,不断的发掘和获取新的知识。
五、从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育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而非教师传授什么。”其强调了教育教学的主体视角,强调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其大脑发育尚不健全,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却仍无法进行系统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实践所得出的结论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尝试”到“操作”,反映其“思维”从“形象”到“抽象”再到“创造”的转变,如此既培养了其创新意识,又给了其动手实践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
教师要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在基于教材的情况下从多种途径丰富其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的学习状态,并在此过程中将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精神相结合,从而实现动态的认知,从而发现新的规律和知识,应尽量给学生创造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已不再满足于“应试型人才”的选拔,其更多注重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这也是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倾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此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森.小学生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C].//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高峰论坛(2018)论文集.2018:181-183.
[2]衣晓苏.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读与写,2021,18(31):177-178.
[3]许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1(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