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学生未来研学、生活的必备素质。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的重点教学任务。计算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保证算法的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计算现状入手,探索高质量的计算能力培养策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以人为本,突出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原则,学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生这一主体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角度为基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近年来经常作为高频词汇出现,事实上,核心素养正在引领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落实核心素养也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该确立核心素养目标,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弄清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核心素养视域下,教育应从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加强内容的趣味性,善用并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打造生动形象的数学课堂,以此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逐渐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例如,在《加与减》这节课上,学生不喜欢数字,可以用实物进行替换。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以及二者的本质和区别,在课上先出示三幅图片,第一幅图片上面有3个苹果,第二幅图片上面有2个香蕉,第三幅图片上面有3个苹果和2个香蕉,教师指着每幅图片询问大家水果的数量,学生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指数一数,很快就给出了答案,这样学生便将水果的数量与图形联系起来,发现了水果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比如在《比较》这节课上,准备几支笔,几块橡皮,让学生对比自己的文具,看看谁的笔和橡皮更多。学生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借助具体的实物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和物品的转化建立了数形结合思想,有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以人为本,就是尊重、理解、爱护人,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这个角度来说,带动数学学习气氛是关键,将情境教学应用于计算教学当中,带给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代入数学问题中的角色或场景,产生探究意识,从而参与到数学计算当中。
二、传授技巧,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计算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一般很少会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纸上进行数学运算,学生长时间用笔推演,出现思维定势,大脑不够灵敏,有时甚至连最简单的加减乘除都不能快速得出答案,极大地降低解题速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果能够掌握口算窍门,就能短时间内解决很多数学问题,而且口算也是锻炼学生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口算的秘诀在于掌握数字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例如,在讲10以内的加法时,为使学生摸清其中的规律,可以将相加在一起得到同样结果的数整理在一起,学生发现从1到9对称的数字相加的结果都是10,这样就能掌握秘诀,在今后的加法运算中可以先寻找有没有对称数字,然后再按照顺序依次进行计算。发现规律,就能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避免错误的发生。口算不光要准确还要讲究速度,为锻炼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例如接龙、击鼓传花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周长》这节课上,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接龙游戏,在课件上出示边长各异的长方形,学生在学习完这节课知识之后,掌握了计算公式,即将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在一起,这样便会按照顺序作答。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根据给出的数字进行口算,公式越来越熟练,并且还能在口算的过程中发现技巧和规律,遇到末位数字相加为整十数的数字先把它们相加在一起,这样就能提高计算速度。竞争意识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进行口算训练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算比赛,确保每个小组的人数相当,然后规定好口算的时间,同样出示课件,随着学段的不断提高,适当地增加口算难度,设计一些同时出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习题,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考验。小组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挖掘自我潜能,为了赢得比赛而自觉参与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算能力。通过开展类似的趣味性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有效提升了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激烈的氛围,增加学生的紧迫感,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三、注重推理,提升学科素养
小学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教师必须进行指导,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时可以借助假逻辑推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所谓假逻辑推理,实际上就是猜测题目的可能情况,然后逐一假设,如果推导出来的内容是相互矛盾的那么假设不成立,反之成立。数学计算中,同样需要运用到逻辑推理,如果能把握复杂情境中事物的内在联系,就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例如,在《分数加减法》这节课上,准备这样一道习题:1/2+1/6(1/2-1/6),(1/2+1/4,1/2-1/4,这是教材中的例题)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题目中出现的分数有1/2和1/6,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分数的性质,即将“1”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是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通过亲自动手折一折、拼一拼实现计算习题另一种形式上的转变。在这道题目中,1/2是将1份分成相等的2份,而1/6则是将1份分成相等的6份,2份和6份显然大小不同,所以无法直接相加或相减,只有把分母转变成同一数字,才能正常进行计算。这个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练习建立了数学思想,发现分数计算的内在规律,这样今后再解决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时,就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要想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便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有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结语
计算是培养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其规避由视觉迁移引发的问题条件感知错误,集中注意力进行审题、计算,提高计算效率和正确率。部分小学生对于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未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针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口算和笔算训练,科学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与算法,纠正学生的不正确计算行为,使之能够牢固掌握基础算理和算法,养成细致、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高计算水平。
参考文献
[1]蔡肖荷.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师,2020(34):45-46.
[2]邹军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0(4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