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机械训练和结果导向,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教师亟需探索更加高效、有趣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计算教学策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出发,详细阐述如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计算基础。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算理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在计算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追求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对算理的教学。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虽然能够得出正确答案,但并不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和逻辑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加强算理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计算,从而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缺乏实践操作,理论与实践脱节
实践操作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时间、资源等限制,教师往往忽视该环节,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为此,教师应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计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施策略
(一)利用游戏教学,提高计算学习兴趣
在小学教育阶段,游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巧妙融入游戏元素,使原本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计算学习意愿。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教师首先应确保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基本方法。以57+78为例,通过分解十位与个位,分别相加再汇总的方式(即50+70=120, 7+8=15, 所以57+78=135),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一计算策略,为后续的游戏实践打下坚实基础。接下来,教师引入“我的计算我做主”这一互动游戏,游戏规则简单明了:同桌两人一组,一人随机出题(如78+21、34+28等),另一人则迅速进行口算并给出答案,随后角色互换,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让学习过程更加活跃和高效。随着游戏的深入,学生不仅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口算技能,还会在相互挑战中逐渐提升计算速度和准确率。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打造计算学习环境
在计算教学的广阔舞台上,营造一个积极有效的计算学习环境,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催化剂。以《口算乘法》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游乐场情境,并提出问题:“如果每辆碰碰车的价格是20元,小红、小华和小明三位小朋友都想去体验,那么他们需要支付多少钱呢?”这一情境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探索答案的热情。学生纷纷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答案,有的采用加法策略,有的则直接应用乘法原理,不仅展现了思维的灵活性,也体现了他们在计算学习中的积极探索。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技巧:“先看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根据因数中0的个数,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数量的0。”这一技巧的引入,简化了计算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原理的理解。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将情境进行延伸,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碰碰车的价格变为200元或2000元,三位小朋友又需要支付多少钱呢?”学生运用学到的口算技巧,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内化,体会到了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组织实践操作,激活计算学习潜力
在计算教学的实践中,融入动手操作环节,已成为教师提升教学效率、激活学生学习潜能的关键策略。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计算的概念,还能在亲身体验中掌握计算方法,使知识内化于心。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系列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要求学生利用小正方形拼出不同尺寸的长方形,并记录下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计算它们的面积。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会尝试各种组合:有的拼出了长为3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有的则拼出了长为4厘米、宽为2厘米或长为6厘米、宽为1厘米的长方形。在每一次拼接与记录中,学生逐渐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长方形的面积似乎与其长和宽之间存在着某种固定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分享,他们发现,无论长方形的形状如何变化,其面积都可以通过“长乘以宽”这一公式来计算,在动手操作中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计算潜力的激活和计算能力的提升。
(四)鼓励合作探究,培养计算学习意识
在小学计算教学中,为培养学学生计算意识,教师应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共同挖掘计算知识的宝藏,体验从疑惑到顿悟的喜悦。以《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为例,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更要让他们理解背后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精髓。在此过程中,合作探究成为了推动学生计算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可设计一系列购物情境,如“购买一块0.2元的橡皮和一支1.2元的笔,总共需要多少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小数加法的探索之旅。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这一工具,通过PPT等多媒体手段的辅助,直观体验计算过程。随着探究的深入,教师可进一步增加挑战,提出如“猴子的身高是0.6米,大象比猴子高1.9米,那么大象的身高是多少?”这样稍显复杂的问题。在合作小组中,学生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列出算式,有的负责执行计算,还有的负责检查结果,在计算教学中探索未知,收获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施,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通过游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实践操作和鼓励合作探究等方式,有效提高计算教学的成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技能和发展数学思维,助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颖萍.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23,(7).
[2]王成仪.浅谈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