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劳动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它还具有树德、增智、育美、强体的综合育人价值。它不仅能够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自己的工作中获得真正的快乐。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逐步对劳动教育给予了关注。尤其是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体系中,必须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必须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以立德为本,将其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将其贯穿到大、中、小各阶段,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层面,突出其教学效果,做到“知行合”,使其真正树立起“三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1]。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他们明白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系列的讲话,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把教育与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进行劳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优势明显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各县市要有一处为青少年提供指导和服务,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的新要求。要求在各个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要将自己的场地、自然资源优势和比较强的体验性、实践性、参与性的活动优势发挥出来,在学校中,将诸如生命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科普教育、生产劳动、军事训练、素质拓展等方面的综合性实习,让同学们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直接参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劳动理念,提高自己的团队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如何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
(一)确立全面的劳教目的。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行为的指导。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更深的了解,并对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理念有更深的认识。认识到劳动是为了幸福,认识到劳动是平等的,并对普通劳动者表示尊敬。培养勤俭、拼搏、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使其具有适应生活和发展的最起码的劳动技能,养成优良的劳动习惯。
(二)重视对学生的工作观念的培育。就国内而言,尽管部分地区已开展了劳动教育,但整体上还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这也是目前我国初中生劳动意识淡薄,对劳动充满鄙视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和劳动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和课堂中,对中学生的劳动意识进行强化,并对其劳动技能进行提升,这是当务之急[2]。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用学习劳动模范人物、亲身体验各种劳动、探讨劳动给社会带来的变化等方法,让学生对劳动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建立正确的劳动观。认识劳动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才能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念。
(三)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俄国教育者乌申斯基曾说:“教育不仅要使人懂得尊重和热爱工作,而且要使人养成工作的习惯。”我们以校外实践基地的特征为基础,设置了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周,确保了同学们拥有了必需的劳动实践的时间。与此同时,我们还着重指出,要将其它的课程与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开设了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1.农村劳动课程的构建;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的蔬菜大棚和土地,重点从初中生能胜任的劳动开始,以菊花嫁接、土豆种植、花生种植、葫芦种植、应季绿色蔬菜种植等为中心,建立一套乡村劳动课程。在农村进行多种劳作的实践和探索,使同学们对中国的传统农作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学习不同种类的作物的耕作方法和技术,从而提高同学们对农村劳动的热情,从而实现了对农村劳动技能的培养。2、建立劳动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要将学校外的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对其进行全面的融合,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重点将卯榫工艺、陶艺、纸艺、布艺、绳编等民间传统工艺劳动,以及金属工艺、木工工艺、电子作品等技术实践类劳动,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劳动技术课程体系。在进行多种劳动技术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同时还可以强化他们对劳动的热情,从而让他们拥有“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本课程,可以使同学们了解中华民间手工艺术的内涵,了解中国民间手工艺术是先辈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大家都说,回到学校以后,一定要将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当中,以实际行动来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努力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4、构建“创客空间”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校园内外的教学资源和条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众创空间”、跨学科教学(STEAM教学)、创客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中,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重点。围绕“三维设计”、“三模一电”、“计算机动画”、“虚拟现实”、“无人机编程”和“创新创造”,建立“创客空间”的“创新”课程体系。在学生进行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制作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四)健全劳动评价体系。要在当前的大数据环境下,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初中学生的全面评价体系之中,要制订评价标准,构建起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数据。利用学生在劳动课程、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中的表现,对其进行全过程的客观记录,并重点对其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展开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保证所获得的资料是真实、可信的,并且将劳动评估的结果,当作是对学生综合发展状况的一个主要考量因素。
四、结束语
简而言之,通过进行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改善目前在学校里的劳动教育存在的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在县级校外实践基地中,通过劳动课程的实施,可以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目的,从而为学生的生活幸福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曾艳;华师一附中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效应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吕新博;实践基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