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简便计算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重视简便计算方法的教学,不断探索和实践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数学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运用简便计算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意义
(一)依赖繁琐的步骤和复杂的算法来解决问题,不仅耗时,而且容易出错。通过引入简便计算技巧,如心算技巧、近似计算和简化算法,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计算任务,从而节省宝贵的时间用于更深层次的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
(二)简便计算的运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发现他们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完成计算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会得到提升。这种自信心的增强不仅限于数学学科,还会渗透到学生的其他学习和生活中,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1]。
(三)简便计算方法的教授和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数学直觉是一种基于经验和理解的快速判断能力,它使学生能够在没有明确步骤的情况下,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日常的简便计算练习,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出这种直觉,这对于他们未来在数学及其他科学领域的深入学习至关重要。
二、小学数学如何运用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简便运算的感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简便运算教学通常涉及大量的数学算理、数学算法及公式,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知识是相对抽象晦涩的,学习起来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多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将简便运算的学习内容还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教学,构建起寓教于乐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在真实、直观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习得大量的简便运算知识[2]。
以“连加”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教学为例。对于小学生而言,最合适的运算应用场景莫过于“买文具”。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创设一个有关“买文具”的购物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购物过程中进行简便运算。例如,教师可设置如下情境:在新学期,王老师要代替全班同学购买铅笔、笔记本、剪刀这三样文具,已知全班同学买铅笔的花销共24元,买笔记本的花销共45元,买剪刀的花销共25元,这些文具的总花销是多少?在学生列式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凑整”的方式,先算买笔记本和剪刀的花销,即45+25=70(元),再加上铅笔的花销,得出最终的结果70+24=94(元)。
在学生熟悉了这一学习场景之后,教师还可进一步拓展延伸教学情境,引出更多关于简便运算的知识。例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购物,难免会碰到需要“找零”的情境,对于“零钱数额”的计算也可用到简便运算的知识。例如,在购买一件6元的商品时,如果给售货员10元纸币,售货员会给买家找零4元,因此有的买家会给予售货员11元,这样就能找回5元,这种“凑5”的行为也体现了简便运算中的“凑整”思想。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也可准备一些文具和零钱,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店员的角色,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找零,感受简便运算的规律与应用方法。在计算找零时,教师可提醒学生观察数字的特点,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等运算律简化计算过程,感受简便运算的意义,进一步增强对简便运算的感悟。
(二)渗透思想,引导学生领会简便运算原理
在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为学生传授技能,还要注重为学生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本质,是数学思维的灵魂。通过学习数学思想,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简便运算的原理和方法,提升数学思维能力[3]。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简便运算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渗透数学思想。以“运算律”为例,为引导学生掌握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教师可出示如下典型例题:
①258+(76+42)=258+42+76=300+76=376
②137+84+116+263=(137+263)+(84+116)=400+200=600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上述算式,发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特点和应用方法,如连加、凑整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情况,可更简便地解决问题。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遇到此类相对复杂的计算题目时,积极使用转化思想,借助运算定律,找到算式中的规律,从而通过调整算式更加高效地求解。在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这种计算方法后,教师也可引出更加复杂的③1+2+3+4+5+6+……+100=(1+100)+(2+99)+(3+98)+……+(50+51)=101×50=5050
针对③这一算式,学生通过常规方式进行计算,难免会出现算错、算漏的情况,而通过采取转化思想,将算式化简,可更加灵活、准确地得出答案,提高计算效率。整体看来,这种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其对于简便运算的理解,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练习,提升学生简便运算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目,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计算效率。一般来讲,简便运算的练习题目应包括口算、笔算、混合运算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口算练习,学生可提高计算的反应能力;通过笔算练习,学生可加深对简便运算的理解,掌握高效计算的能力;通过混合运算,学生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在设计题目时,教师可先设计一些基本、简单的题目,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再逐渐增加题目的难度和复杂度,让学生挑战更高层次的题目。举例而言,在教学有关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简便运算方法时,教师就可在前期,多引导学生练习25×36×4=?这类相对基础的题目,在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扎实后,则可多提供大数拆小连乘计算类的题目,如125×88=125×8×11=11000,32×125×25=(125×8)×(25×4)=1000×100=100000,等等,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运算水平。再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运算时,教师也可先为学生提供去括号分配法的练习题,如125×(8+4)=125×8+125×4=1500,再逐渐为学生引出加括号合并计算练习题,如105×38-38×5=(105-5)×38=3800,以及特殊数拆分计算练习题,如804×125=(800+4)×125=800×125+4×125=100000+500=100500。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对于一些常见的错误,教师可进行集体纠正,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可进行个别辅导。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结语:
总之,简便计算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数学直觉[5]。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这一教学策略,并将其作为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鹏程.培养小学生高段数学简便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J].中国教师, 2020(S01):1.
[2] 窦建青.小学数学简便计算能力欠缺原因及对策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 2024(7).
[3] 张慧.提高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教学分析[J].读写算, 2022(34):57-59.
[4] 马正霞.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J].科幻画报, 2022(11):110-111.
[5] 徐红娥.小学数学简便运算问题及改进策略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 2023(7):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