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无论是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还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伦理道德都起着相当重要的支配作用。宋代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指出:“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也就是说,“道”蕴藏在吃饭 、穿衣、睡觉等日常生活中,人们平常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都反映着深刻的伦理道德,我们要认真地对待生活,说话做事要谨慎。
(一)独立生存
传统文化把人的独立生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重视人的衣食住行等维持生活的基础条件,同时将其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媒介。
第一是服饰。《周易》提出“足以合礼”的服饰,穿着得体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践行“礼”的前提。一方面,要求服饰整洁;另一方面,通过服饰的材料、颜色、形制等体现尊卑贵贱,这也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
第二是饮食。饮食是维持个体生命的必需手段,但是也应遵循一定原则,如《论语》指出“食不语,寝不言”等。之所以要对饮食进行约束,也是为了达到“礼”的要求。
第三是居住。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对应到建筑上,就是居住要“尚中对称”。因此,追求对称平衡成为传统建筑的灵魂。
第四是交通。在追求中庸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社会中的人们不喜欢冒险、竞争,出行求稳,而不求快,所以使用轿子出行的情况多于使用马匹。
(二)家庭器物
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很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形态,并且是通过器物来体现的。在家庭中,长辈和晚辈只能使用所规定的器物,这样是为了建立家庭内部的等级秩序。
(三)人际交往
宗族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家族交往构成了交往的主要部分。“礼尚往来”是最简单的交往逻辑,人们只能根据“礼尚往来”的准则来维护人情社会的和谐。通过不同形式的人情交往,人们寄托了自己的情感,找到了归属感,抚慰了心灵。
(四)社会活动
传统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活动就是节日庆典。经过历史洗礼筛选下来的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活动,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仪式,起着教化百姓的作用。年复一年的活动形式,不仅使人们形成了一定的风俗习惯,还建构起了人们的心理机制,从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改进社会的氛围。
二、辅导员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职责的工作创新
(一)古为今用,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色
所谓古为今用,即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色,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活力,具体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从思想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解和认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其凝结了我国千万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经过数千年时间的去糙留精,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都是经得起历史与实践考验的。就实践角度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当前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和指导方法,很多优秀的古代思想依然实用现代社会。
其次,要提升我国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我国文化自信源于学生对文化本身内容的认可,只有在充分认识和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形成文化自信。就国家角度而言,重拾和发展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前文化发展的趋势,我国政府就多次针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提出讲话,要求以此为基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随着传统文化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国广大文化爱好者紧跟时代发展,出现了一股国学热:许多地区和学习主动为学生开设国学班,就连公交车上也随处可见关于我国古代礼貌礼节的宣传图片、以及提倡与人为善的标语。因此,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一定要能够正视传统,立足当代,谦虚谨慎的同时,积极学习、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现代特色主义文化建设。更要以现代眼光看待文化发展,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思维,赋予传统优秀文化新的时代价值,进而为我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洋为中用,从辩证角度理性看待外来文化
洋为中用,即辩证角度理性看待外来文化,主动汲取外来文化的长处且不照搬照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融入外来文化的优点。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对待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大量实践避免,盲目的全盘西化不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规律。中国文化发展要建立在国情与环境基础上,只可以适当借鉴与参考外来文化,通过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以鞥付与发展中国文化。
(1)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文化认识观。任何文化形态都存在弊端与优势,面对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的入侵,不能全盘否定,关起门来进行自我封闭。需要理性看待外来文化的长处并进行学习,同时在思想层面牢牢树立中华文化的主体观;(2)主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要想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适当改良文化的发展模式,加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度。另外,主动学习与引进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模式,从中寻找可以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方法。
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主动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促进国际范围内中国文化的地位,同时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三)去伪存精,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赋予新的形势与特色,可以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因此,实际中转化传统文化时一定要考文化发展的规律与特点,重点选择可以在当前文化发展中依然具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要深刻意识到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同时,全面落实文化转化,避免成为一种口号,停留在纸面上无法落实。这就需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进行科学辨析,坚持时机情况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
认清楚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其中优劣可以准确辨析。找寻传统文化中适合当前文化发展的内容,合理借鉴与吸收,可以继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如,古代社会提倡“三从四德”,其中明显残余有封建思想,无法为当前文化发展所使用。但是如果可以在家庭美德教育中使用其中关于重视家庭德行操守的内容,就可以对当前文化发展产生较为积极地影响;再如,传统文化中强调“孝悌忠信”,其中有一些关于忠孝的错误认知,但这一思想放到现代社会并不过时,只需要去粗存精的继承,就可以达成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现如今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就是对传统文化中“以政裕民”与“以民为本”思想的转化使用。因此,实际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坚定不移的继承与发展,实现古今中外的综合性发展,最终实现文化自信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结语
总之,辅导员借助传统文化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可以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合适内容,通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方式开展管理工作,顺利实现创新工作模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陆翠.传统文化嵌入高校思政教育辅导员工作探析[J].时代报告,2020(12):132-133.
[2]石慧玲.辅导员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职责的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