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能力,而加减法属于最基础的运算内容,因此,在进行加减法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提高他们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意志下,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去探索加减法运算的规律与技巧,从而培养出知识的迁移能力,让他们可以举一反三,从而加强他们的运算能力。
一、运算能力释义
加减法运算能力体现出个人思维的敏捷度、灵活度以及反应能力,这些都是数学基本的品质能力。
(一)概念
所谓的运算能力,指的就是数学上的化归和转化的能力,也就是把抽象的、复杂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字,用数学的方式、符号,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的数学式子。与此同时,运算能力也是指学生在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智能元素,具体内容有:对数字的敏感度、灵活度、深刻性和创造性。敏感度是指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灵活性是指对逻辑思维的敏感性,深刻性是指在运算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独创性是指在运算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二)特点
将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征为层次性和综合性。运算能力的层次性指的是,在进行运算的时候,学生个人是能够按照逐步有序、层次化的方式进行运算。而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水平可以被划分为:运算的准确性、合理性、灵活性。运算能力的综合性则包含了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概括力以及逻辑能力诸多因素。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中的加减效率
(一)问题情境创建
在数学加减法的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组织起来,提高教学的关联性,强调教学的层次,使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程度的需要,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协调一致,要依据学生的特点、习惯和认知规律,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问题,来思考数字的加减运算,通过基本的问题来掌握基本的知识,通过扩展的问题来开拓学生的思路。
如,在“百以内的加减法”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感。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并且能够口算出整十数的加法。与前一节课相比,这节课的难度加大了,要求学生们更重视。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与探索。例如,通过对“21+2=”的分析,渗透相同数字对齐的概念,以及两个数字加上一个数字的过程,通过问题的探索,让学生明白,当两个数字加上一个数字的时候,一个数字要加上两个数字的一个数字。最后,通过“做一做”,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比如“36+5=,44+7=”这样的算术题。
(二)课堂生活联系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与生活相结合,利用生活的视角,对学生在加减法运算方面的应用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他们的实践精神进行培养。将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就是教育”的理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去参与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去体会数学之美,去体会数字的魅力,去从生活的视角去思考、去怀疑、去思考,去提高自己在加、减等方面的运用能力。
以“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为例,介绍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在基本课程结束后,教师要从生活的视角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小明母亲周末在网上购物平台上买了一件家电,花了671块钱,次日却发现货品已经打折了123块钱,因为货品还在保修期,所以小明母亲向商城客服提出退货的要求,请大家算一算,如果小明母亲退货,那么这件家电应该能卖出多少钱?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671-123”的计算,老师请一名同学站在黑板上,做一道题,其余同学一起做一道题,在做完这道题后,大家一起分析,找出在做减法的时候,容易出错的地方,最后,总结出一万以内的减法,首先要对着同一个数字,然后从一个数字开始,不管哪个数字的数字不够,都要从前面的数字减去一个数字,变成十个数字,然后再减。老师们通过现实的生活问题作为例子,来对数学进行渗透,让学生们可以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的数学思维更加敏捷,从而提高他们的核心素质,让他们能更好地观察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更好地解决实际的数字运算。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应该按照这样的教学思想,来优化他们的作业,用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来训练他们的计算能力,比如,老师们用“帮帮帮”这个题目来指导他们,让他们去计算家里的电费、水费、网费,让他们把作业融入到生活中去,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会把道德教育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节约资源,提高他们的生活技巧。
(三)互动平台搭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推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为了对加减法运算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老师们应该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将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共享教学资源,创造一个更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用信息化的视角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用信息化的视角来强化他们的加减法运算能力,从而提高新时代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老师们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在上课之前,老师把“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相关内容通过微课的形式,发到课堂上,让学生们自己去拿,然后,老师们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预习,让学生们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老师们还会给他们一些探究式的问题,比如,谷爱凌在资格赛中,第一跳93.75分,第二跳95.5分,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这两跳的总成绩是什么?之后,在线下教学过程中,可以与线上预习问题相联系,进行探究。在课堂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和分享,可以将他们的数学思维进行充分地调动起来。最后,在总结出小数加法时,应该注意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如果得数的末端有零,一般要将零去掉等。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加减法运算是最基本的,老师们应该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发展,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强化学生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同时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让当代小学生拥有严谨的数学思维和科学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仁青永增.小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传奇故事,2023(9):51-52.
[2]雷丽丽.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数的运算”单元整体教学初探[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3(2):0069-0072.
[3]张庆超.小学数学分数混合运算的有效教学方法[J].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3(3):0051-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