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整数除法计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学生后续学习小数除法、分数除法乃至更高级的数学运算奠定坚实基础。然而,整数除法的算理颇为抽象,计算步骤也相对繁琐,这对小学生而言构成了不小的学习挑战。因此,探索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整数除法的含义,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并提升计算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最强因素。教师在准备课程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并充分理解学生的特性。在课程启动时,教师应机智地运用数学课本中的主题插图或相关图像,构建出既符合儿童生活实际又极具趣味性的数学学习场景。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够即刻捕获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迅速投入到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而显著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成果。
在教授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技巧时,教师摒弃了传统上直接展示计算题目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构思了一个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小故事——“猴子分桃记”。通过精美的课件,教师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六篮桃子,每篮满载10个,外加篮外零散的8个桃子。利用这一既贴近生活又充满乐趣的主题图,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若要把这些桃子公平地分给两只小猴子,它们各自能得到多少呢?学生们迅速捕捉到了核心信息——总共有68个桃子,并自然而然地写出了“68÷2”的算式。紧接着,教师顺势抛出了下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如何计算出‘68÷2’的结果呢?”这一问题再次点燃了学生们的探索热情,自然而然地引领他们进入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整数除法的学习之旅。与传统的直接呈现算式要求学生枯燥解答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采用的这种情境教学法无疑更具魅力,也收获了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动手分物,理解运算意义
在数学学习的征途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至关重要,这要求鼓励他们主动投入思维与操作的双重实践中,深度体验并内化知识的建构过程。尤其在进行整数除法竖式的教学时,密切关注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搭建过程及基本运算技能的培育变得尤为关键。
如在猴子分桃子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们列出了 “68÷2” 的算式后,教师并未直接教授他们竖式的书写方法,因为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发展需求。相反,教师采取了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如分实物、分小棒)来逐步理解并抽象出口算的过程。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们分整捆的小棒(代表整十的数),再分单根的小棒(代表个位上的数),这样他们就能亲身体验到每一步口算的实际意义。在学生们对分物过程和口算有了直观感受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将这个过程用竖式记录下来。由于他们已经有了分物的实践经验,因此能够较好地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紧接着,教师归纳了竖式书写的标准形式,并再次借助分配物品的具体过程来阐释竖式中的各个环节,旨在让学生深刻领悟除法竖式计算的内在逻辑与技巧。一旦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竖式的正确格式及其每一步骤的含义,教师便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练习题目,鼓励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运算步骤意义的理解。例如,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来解释360÷3的竖式计算过程。有学生生动地构想了一个场景:想象一下有360本书需要被均分给3个班级,首先每个班级可以分到100本(即300本已被均分),随后剩余的60本再被每个班级分到20本(即60本也被均分完毕)。最终,每个班级都分得了120本书。通过这种生动的描述,学生不仅巩固了竖式计算的方法,而且对除法运算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三、运用类比迁移策略,探索除法计算方法
学生的学习之旅仿佛是一场逐级攀登的阶梯之旅,每一步都深刻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精妙布局,正是为了与这一规律相契合,确保学生能够沿着一条清晰、有序的知识路径前行,从而高效地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厦。在数学领域,除法教学的内容安排无疑是对这一规律的生动诠释。从最初的表内除法口算,学生们在这里初次触碰到了除法的神秘面纱,通过简单的数字游戏,如2÷1=2、4÷2=2等,他们逐渐熟悉了除法的基本概念与初步运算规则。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们踏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教学。在这里,他们不仅要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技巧,更要深入理解除法的算理精髓。以36÷3为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从被除数的高位入手,依次进行除法运算,最终得出正确的商。而当学生们在这一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他们便迎来了新的挑战——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在这一阶段,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仿佛一条无形的知识纽带将新旧知识紧紧相连。教师们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们充分利用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巧妙地引导他们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勇敢地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以456÷3为例,学生们能够依据之前的经验,从百位开始逐步进行除法运算,最终得出正确的商152。这样的类比迁移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更加高效地汲取新知,更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四、总结试商技巧,提升笔算效率
在整数除法的笔算过程中,试商的迅速与精确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对于初次接触两位数作为除数的学生而言,试商的过程往往显得尤为艰难和具有挑战性。这一现象部分归因于除数是一位数时试商方法的单一化影响,同时也因为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相对复杂,学生的思维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因此,要想学好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关键在于有效解决“试商”难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擅长提炼与汇总试商的实用技巧,以此加快学生的除法计算节奏,并着力培养他们的运算技能与素养。通过多次实践体验,学生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试商口诀:
· “一、二丢,八、九收,当作整十来试手”:当除数的个位是1或2时,可以舍去个位看作整十试商;当除数的个位是8或9时,可以看作整十加10来试商,但实际操作中仍按整十处理以简化计算。
· “四舍商大减去1,五入商小加1好”:采用“四舍”法试商时,由于估大了除数,初商可能偏大,需减去1调整;采用“五入”法试商时,由于估小了除数,初商可能偏小,需加上1调整。
· “同头无除商八、九”:当被除数的前两位与除数最高位相同且被除数小于除数时(即“同头无除”),可直接试用9或8作为商的十位数进行试商。
· “余数定比除数小”: 在进行每一次除法运算之后,确保所得余数小于除数,这是除法运算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举例来说,当计算606除以21时,可以将21近似看作20来进行试商,初次试商的结果为3,但发现偏大后需调整为2;又如在计算868除以18时,同样可以将18近似看作20来试商,此时初次试商的结果4便是合适的。通过这些实用的口诀和生动的实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灵活应用试商技巧,从而有效提升除法计算的效率与精确度。
结语
总而言之,“整数除法”构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深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作为教师,这一角色在学生学习的征途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引导者身份,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勇于革新教学理念与方法,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期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凤萍. 探根因,寻策略:整数乘除法单元计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 2020.
[2]梁淑真.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及有效教学策略[J]. 考试周刊, 2020, 000(039):78-79.
[3]齐海宽. 谈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 中国新通信, 2020.22(07):21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