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国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虽然不以应试为目的,但却是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建立良好体育习惯的重要阶段。增强体能训练教学理念对体育教学的帮助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有效提高。大学体育教学不仅需要构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与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的重视和兴趣,更要注重体育为学生带来的影响,发挥体育教育的真正作用。
一、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创新体系的意义
1.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体能训练不只体现在体育运动中,在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体能消耗,如学生感兴趣的舞蹈,或是长期待在实验室,外出打比赛的学生等一系列都需要强大的体能来支撑。当代大学生的作息较为紊乱,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展开能够快速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同时,良好的体能水平能够让学生延长体育活动的时间,建立良好的体育习惯,以此加强学生的体育技能。
2.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
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真正起到“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少体育项目诞生以来已有百年历史,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体育运动作为兴趣与消遣的方式,体能训练借用青少年的爱好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与运动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观念和加强运动意识。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将“健康第一”的理念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中。
3.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除面临近视、肥胖、睡眠不足等身体慢性不适外,还要完成大学中各项实践活动与需要较高动手能力、耗时较长的作业,加之大学生有一系列的考证、考级、就业任务,一系列未知的挑战难免会使学生感到焦虑与紧张。有研究表明,人体在接受到一定程度的体能训练后,大脑会随之产生一种物质使人变得更加兴奋。将体能训练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情绪,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运动也可以成为学生合理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方式,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传统教学模式制约
尽管有新课标的指导,但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进行改变具有一定困难,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经常以灌输式大课堂讲授为主,就连体育这种需要实践的学科也沿用文化课的上课方式,学生思维得不到拓展,只会一味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而缺少思维运动。体育教学改革虽然正在努力实行,但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却流于形式,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学生的学习欲望并没有被激发。因此,体能训练想要融入体育课堂中,对学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转化过程。其原因就是因为许多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改变,在教学指导上也只会用口号式教学,没有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使教学没有得到有效推动。
2.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我国多年以来应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除了灌输体育知识技能外,还常常将体育中的体能训练内容应用于教学中来。而部分教师选择的体能训练方式规则严密,技术难度大,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并不适用于普遍大学生的体育教育。选用这种方法虽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但却未必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违背了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
3.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差异大
有的学生从体育运动中感受不到愉悦感,而有的学生因为身体素质较差,在体育运动方面感到极为吃力,也有学生热爱运动,热爱体育锻炼,并可以从中感受到满足感。这些学生之间都存在很大差异,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若是采用同样的体能训练教学内容,就会使一部分学生感觉到吃力难以完成,而另一部分学生难以提升自己,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提升。
三、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创新体系
1.体能训练游戏化
为防止学生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将体能训练适当游戏化。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平板支撑接力”的形式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时长十分钟的平板支撑需要学生自行分配时间,采用小组接力来完成,期间全程没有人放弃的队伍获胜。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来推动体能训练教学,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达到学习目的,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能训练的趣味性。
2.发挥教师在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体能训练的动作需要以标准的姿势来进行练习,否则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教师必须发挥自己在体能训练中的作用,为学生亲身示范训练动作。理论知识要短且精的向学生讲解,保证学生明确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与目的即可。例如:教师可以将人体长期接受体能训练与不接受训练的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体能训练带来的优势。教师讲解一定的知识要领后要亲身示范给学生看,如开合跳必须要将胳膊打直、平板支撑的腰部不能泄力等关键要领在示范过程中重点强调。在初期学生训练时教师要耐心进行指导,为学生纠正动作上的错误,保证学生的每一个体能训练动作都是规范且标准的。
3.帮助学生端正训练态度
体能训练初期,大部分学生会感觉到疲惫不堪,无法坚持下去或在训练中偷懒,这都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教师需帮助学生端正训练态度,例如: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利用多媒体视频呈现体能训练为人体哪些部位带来哪些力量与好处,并把在体能训练中偷懒不认真做动作的弊端告知学生;接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教育学生体能训练不是速成的,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身体素质,并鼓励学生撑过初期的训练,便能在日后的训练中感受到的疲惫越来越少,同时可以适当利用奖励机制来激励学生训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国家教育标准改革的大环境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而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大学时期正是培养学生扩充正确体育观念、强身健体、培养身心健康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增加体能训练进行健康教学,无疑是在为体育教育锦上添花,是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有力推手,帮助学生调节自身身体机能。培养终身体育目标是这一时期的关键点,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进行体能训练融入教学一定会更加成功,希望高校体育教师继续努力,研究并讨论出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时俱进,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阳.体能训练在高校气排球运动中的训练探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5):75-76.
[2]杨磊.基于体能训练在体育教育中的创新体系分析[J].参花(下),2020(04):94.
[3]代飞勇,汤亮,何素艳,张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3):76-78.
[4]陈昊. 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高水平男篮体能训练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