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方法浅谈
范少夫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范少夫,. 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方法浅谈[J]. 当代音乐研究,2021.2. DOI:10.12721/ccn.2021.157018.
摘要: 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以来,让你们越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成长,整体个人的素养更是重中之重。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大胆尝试和创新,通过培养他们的节奏感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分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音乐;节奏感;培养
DOI:10.12721/ccn.2021.157018
基金资助:

当前的小学教育需要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兴趣,音乐可以使学生感到快乐,古典音乐作品也可以为学生带来教育意义,音乐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情感。音乐是一门艺术,除了享受美,还带来幸福,让精神满足和力量。对于成年人来说,音乐是我们生活中的情绪调节器,我们将在家庭聚会和其他快乐场合中播放快节奏的音乐,在葬礼和其他严肃场合中,我们将播放低沉而严肃的音乐,都会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会有不同的音乐衬托我们的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教学没有其他课程那么乏味,在老师的指导下仔细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节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并不丰富,无法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对音乐的节奏,韵律和兴趣是直觉上的心理感觉。以下是我对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些看法。

1.节奏感培养的意义

所谓节奏感是指对音乐的敏锐感知,可以准确表达音乐的节奏以及强弱之间的关系。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节奏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率。节奏感的形成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非常重要。它在提高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为音乐节奏创造广阔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接受音乐并提高音乐素养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实现全面发展。对教师而言,节奏感的培养也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有效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水平。

2.节奏感培养方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节奏感是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 在过去的音乐课上,许多老师都渗透节奏训练的内容,但是大多数都是一次完成的,没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节奏训练,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提不起兴趣,导致节奏训练效果失效。所以,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计划,对不同学生的整体要求开展不同的课程,作为老师我有以下建议来增加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和节奏感的提升。

2.1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开始学习内在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这个年龄非常好奇,并且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充满探索求知的欲望,如果他们对某种活动不感兴趣,则很难掌握它。在节奏感训练过程中,有必要先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还可以与学生玩游戏,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有效锻炼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掌握。

2.2将节奏训练与生活相结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关于节奏感的事物。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节奏的理解还不能很全面,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抽象的话题。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要提高学生对节奏的兴趣和理解力,就需要将其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探索生活节奏,寻找节奏。例如,老师可以模仿火车,小动物,风,雨等的声音进行节奏训练。由于这些声音在生活中对学生有很直观的映象,因此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效果也更显着。

在每节课堂上,老师都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不同声音来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有不一样的感受,就不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2]。例如在学习《欢迎你》时,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我们可以通过模仿火车的声音,让学生在玩游戏时模仿。这对提升学生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不但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还很好地让学生学到了音乐知识。

2.3肢体教学

在课堂上通过肢体语言来提升课堂气氛。其中,最基本的肢体语言是鼓掌、踩踏、扭曲手指等,从而使学生的手、脚、嘴和肩膀可以自然律动并实现他们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得到改善。

拍手是最常见的手势。聆听歌曲时,让学生根据节奏拍手以感受歌曲的节奏,这也增加了聆听的乐趣,老师还可以添加运动。例如在腿、肩膀、手指上打节拍,这可以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更加专注,使学生沉浸在节奏的海洋中。

音乐和舞蹈是不同领域的艺术,但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舞蹈学习中,必须匹配音乐的节奏,身体根据节奏运动,从不同的角度展现身体的美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添加身体的节奏让音符飞扬。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孩子们可以解放自己的天性,享受音乐的魅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摇动身体时感受到音乐的节奏,达到掌握节奏的效果。例如,在“拔萝卜”课程中,根据歌词中描述的场景,我分配了不同的孩子扮演“老女人”,“小女孩”,“小黄狗”,“小猫”的角色等等。添加了一些有趣的道具,以使孩子们与正在播放的歌曲配合使用,并生动地推断出歌曲的场景。当一些孩子听到“嘿哟,嘿哟”的歌词和其他歌词时,他们屏住呼吸,表现得非常生动[3]。还有一些歌曲,例如“幸福拍手歌”,可以调动学生的手,脚,肩膀等,非常适合小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习和表演。这种结合身体动作和音乐节奏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节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好处是非常明显的。这样,孩子们变得更加协调,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并且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2.4使用乐器协助

通过打击乐器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这些声音对小学生极具吸引力。乐器的使用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融洽,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而且对于增强小学生的节奏感也有很大的好处。例如,在课堂上,我经常和同学一起玩“音乐猜猜猜”游戏。我通常会选择小的打击乐器手鼓,然后向班级学生展示一个简短的普通节奏,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简短的节奏猜测这首歌是什么。当然,当前的多媒体设备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方便和有趣。教师应该在多媒体上演奏不同乐器的节奏,以便学生不仅要猜出是什么音乐,还学会猜测所使用的乐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他们习惯性地跟随节奏,并在听到音乐时猜测使用的乐器。音乐教学并不是要让小学生获得许多音乐理论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对音乐的乐趣和兴趣,并在他们的未来生活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3.在课堂上强化学生的节奏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始对学生进行教学,一个是对听力的教学,二是对节奏的教学。首先,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音乐节奏的训练自然应该从听觉方面开始,这是学习唱歌和热爱唱歌的基础和前提,这是让学生发现音乐美学和提高他们的音乐体验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唯一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来播放不同的声音来让学生去听,这些声音不仅充满乐趣,还增加小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听觉节奏训练的初始目标。在结合这些声音去引导学生去培养节奏感,我们必须选择接近学生已生活现实、简单地有节奏和生动的歌曲[4]。这有利于引起孩子们的注意。音乐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音乐曲调的高低做出合理的动作,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掌握节奏的能力。

4.结合具体歌曲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掌握节奏感并教授音乐节奏的最终目标是训练学生在特定歌曲的演奏中表现出色。他们必须能够很好的演唱歌曲,而且还要求学生体会歌曲本身的思想,以减轻情绪并放松身心,因此,歌唱本身反过来可以促进教育者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掌握。例如,在练习曲“采蘑菇的小姑娘”中,老师不仅可以通过匹配舞蹈来训练孩子的运动节奏,而且可以利用歌曲本身的节奏来巧妙地培养学生在反复学习和玩耍过程中的音乐节奏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室里配备场景和道具,以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歌曲理解能力。

5. 结语

学校是一片纯净的土地,学校的责任是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重,音乐是放松孩子的一种方式,在音乐课的教学任务中,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必须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从实际的教学内容中选择古典音乐和阳光音乐作品。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在音乐课上,展示更多乐器,使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愉悦。音乐学习轻松有趣,无需考虑成绩,能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减轻学习带来的不愉快和压力,并使小学生在阳光明媚的校园里自由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青飞.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的方法探析[J].考试周刊,2020(85):155-156.

[2]李丹.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方法[J].启迪与智慧(中),2020(03):76.

[3]缪娥.谈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8(11):76-77.

[4]李锋.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方法[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10):89-9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