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能力对二语语音感知与产出的影响研究述评
孙鑫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鑫,. 音乐能力对二语语音感知与产出的影响研究述评[J]. 当代音乐研究,2021.3. DOI:10.12721/ccn.2021.157023.
摘要: 近年来对二语习得相关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有研究发现学习者的音乐天分或音乐经验对二语语音的感知与产出有联系。文章整合了21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从音乐能力对二语语音中音段特征和超音段特征的感知与产出的影响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及评价,并对未来的研究做一个展望。
关键词: 音乐能力;二语习得;语音感知;语音产出
DOI:10.12721/ccn.2021.157023
基金资助:

1.引言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对于过了关键期的成人来说,想要完全习得二语,拥有和本族语者一样的口音十分困难。有许多因素都影响着学习者二语习得的进程。其中有与语言相关的因素也有与语言无关的因素。本文着重探究二语学习者的音乐能力与二语语音感知及产出之间的关系。

2.音乐与语音

音乐和语音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以听觉系统为基础的,并且由相同的声学参数组成:音高、音强、音质、音长。另外,无论是语音还是音乐表演,都需要注意力、记忆力和感觉系统协同作用。音乐产生的模式也与语音相似:音乐的产生由音符、节奏、旋律、和声等构成。语音的产生则由音素、语法、句法等构成。两者都可以通过有限的无意义的元素,组合出无限的有意义的话语。还有研究发现,无论在什么文化背景下针对婴幼儿的语音都含有同样的音乐特征:大量的重复、高音调、慢节奏、丰富的语调。更有实验证据表明音乐和语言在处理韵律等过程中共享一些大脑皮层的区域与机制。

想要听懂一段话,听者必须首先要识别、判断、理解其中的语音信息。语音信息,包括语音学中的音段特征和超音段特征。音段特征主要指元音及辅音。超音段特征则是指声调、重音、节奏、音变等。在音乐中,音高的变化构成了旋律,而音长的变化则构成了节奏。在语音中,音高和音长均提供重要的信息。在声调语言中,超音段特征中的声调变化会造成语义的变化。例如汉语中的“花(hua第一声)”和“画(hua第四声)”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而在语调语言中,音段特征中元音、辅音及音长会造成语义的变化。例如英语中的“sheep”中的“ee”发长元音[i:],而“ship”中的“i”则发短元音[I],它们分别表示“羊”和“船”的意思。范畴化感知是学习者识别并区分语音信息的一个重要机制,它是指跨越“音素边界”(被识别为属于两个类别)的刺激对的辨别比被识别为单个类别的刺激对的辨别更准确。

3.1 音乐能力与音段特征

3.1.1 音乐能力与音段特征的感知

Milovanov等人 (2010) 对46名芬兰本族语者进行了音位辨别测试。其中第一组16人(14名女性)是非音乐学校或音乐专业的学生,平均年龄25岁,平均音乐能力得分为38%。第二组15人,均为女性,她们是有着专科或大学学历的唱诗班成员,平均年龄26岁,平均音乐能力得分为78%。第三组15人(12名女性),均为英语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平均年龄23岁,平均音乐能力得分为69%。实验让受试听录音,区分30组包含音位对立对的英语单词,实验材料每组包含三个单词,其中有两个单词是重复的,如“they-day-they”。实验结果表明三组的表现并无明显差别,这表明音乐能力对音位辨别没有帮助。Delogu等人(2006; 2010)的实验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但在这些研究的结果显示音乐能力对超音段特征的感知有促进作用。相同的结果也在别的研究中出现。吴寒等人 (2012) 选取了31名初二学生(平均年龄为14.2岁)作为非音乐组的受试,并选取了31名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初二学生(平均年龄为14.1岁)作为音乐组的受试。为了测量其语音意识,实验要求被试在单字表标出声调为第三声或开头的辅音是/p/的字。实验结果表明音乐组仅在声调意识上(标出声调为第三声的字)好于非音乐组,两组的声母意识(标出开头的辅音是/p/的字)并无显著差异。Delogu等人(2006; 2010)的实验还发现,所有受试(受试为意大利本族语者),无论是否有音乐能力,对音段特征的感知都好于对超音段特征的感知。对于此现象可能的解释是,受试拥有对音段特征的范畴化意识,但缺乏对超音段特征的范畴化感知。而是否拥有对超音段特征的范畴化感知可能与受试的母语是声调语言或是语调语言有关。

3.1.2 音乐能力与音段特征的产出

在音乐能力对音段特征产出的影响方面,Pastuszek-Lipinska (2004) 选取荷兰人为受试,有音乐能力的为一组,没有音乐能力的是另外一组。给他们播放英语句子的录音,并让他们重复。作者选取了七名母语为英语的受试给荷兰受试重复的句子语音打分。结果显示两组得分有显著差异。有音乐背景的荷兰受试发音更流利。Milovanov 等人 (2008) 对芬兰儿童进行了实验,在实验中,儿童受试被要求重复单词,这些单词中的音位都是芬兰语中不存在的,例如three([θ])。根据受试的发音水平将受试分为两组,结果发现发音较好组的音乐能力比发音较差组的音乐能力要高。同样,在对芬兰成年人为受试的实验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有着更高的音乐能力的受试的英语发音更好。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音乐能力对音段特征的产出有积极影响。

3.2 音乐能力与超音段特征

3.2.1 音乐能力与超音段特征的感知

首先在对音高的辨别上,Marques等人 (2007) 对22名法国本族语者进行了测试。22名受试被分为两组,每组各11人,一组为音乐组,一组为非音乐组。分别给两组呈现120句葡萄牙语的陈述句(选自童话书,句子的最后一个词为双音节单词)。120句陈述句也被分为三组,其中一组保持正常的韵律,另外两组分别给句尾最后一个单词的基频增加35%和120%。结果显示对于基频变化较小(35%)的句子,音乐组能比非音乐组更好地辨别出其与基频正常句子之间的差别,并且速度还要比非音乐组快300ms。这表明,音乐能力对语音中的音高辨别有积极作用。

在对于音长的辨别方面,Makiko和Kaoru (2011) 所做的实验中,53名荷兰本族语者和54名日本本族语者,在尽可能保证来自不同国家的受试的教育水平、年龄、接受音乐训练的年限及类型和语言背景相一致的情况下,将他们分为音乐组和非音乐组,测试两组对日语爆破音、鼻音对立对的分辨能力。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荷兰的非音乐组,荷兰的音乐组能识别更多的日语爆破音对立对之间的差异(当音长差异在45ms,60ms和75ms时);同时,音乐组能更快的做出正确的反应。吴寒,张林军等人 (2012) 的实验结果也发现音乐组对音长的感知要好于非音乐组。这些研究表明音乐能力对音长的感知是有帮助的。

在对于声调的辨别方面,Marie等人(2011)将22名法国本族语者分为两组,音乐组和非音乐组,每组各11人,其中音乐组的平均年龄为24,包括7名女性;非音乐组平均年龄为23,包括6名女性。给受试听两组汉语普通话单音节单词的语音,每组有四个单音节单词的拼音,只有一个单词的声调会有所改变,其他三个单词的语音保持不变。实验结果显示音乐组比非音乐组更快更明显地感知到声调的变化。Delogu等人 (2006; 2010) 分别以印度本族语的成人及儿童作为被试,以普通话的单音节语音作为实验材料,对受试进行测试。结果同样显示有音乐天分和经验的组有更好的辨别能力。

3.2.2 音乐能力与超音段特征的产出

在对声调产出的影响方面,Gottfried (2004) 的研究表明受过音乐训练的英语本族语者,相对于未受过音乐训练的英语本族语者来说,拥有更好的汉语普通话声调发音。这表明音乐能力对超音段特征中一些特定声调的产出有促进作用。

在对于语调产出的影响方面,Zybert等人 (2009) 选取22名来自音乐学院的波兰受试组成音乐组,29名来自文法学院的波兰受试组成非音乐组,年龄均在15-16岁。给收拾播放英文句子并令其模仿。着重考察受试模仿的语调、重音及发音。让一名母语为英语的教师对其模仿进行打分。结果发现音乐组的发音要好于非音乐组。这表明音乐能力对重音、语调等产出有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以上研究都表明了音乐能力及经验对二语语音中的音段特征和超音段特征的辨别与产出有积极作用,对感知的影响可能是音乐天分对听觉意识产生的影响,也有可能是常年的音乐训练使听觉处理系统更加敏锐了。感知到的信息再通过语言系统产出。这个过程符合言语学习模型提出的假设,即感知二语语音时所获得的信息多少决定了二语口音产出的精确度。

4. 结语

本文总结并分析了有关音乐能力或经验会对音段特征和超音段特征的感知与产出有积极影响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指出音乐能力或经验对二语语音的音段特征的产出、超音段特征的感知及产出有促进作用。但对音段特征的感知没有促进作用。国外的这类研究种类纷繁复杂,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研究表明音乐能力对语音的积极作用是肯定的,这一结果对于二语语音教学的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还有一些地方可以改进,例如考虑女性受试与男性受试之间是否有差异;音乐能力可以再细分为接受性或产出性、正式或非正式,接受音乐训练的年限、种类也可以作为变量进行研究;在对于语音产出这一方面的实验,虽然研究结果表明音乐能力对语音产出有积极影响,但语音的产出到底是通过短时记忆进行模仿,还是通过大脑对特征的处理进行再产出,这一点还有待考证。另外,虽然上述研究都得出了音乐能力对语音感知与产出有积极作用这一结论,但并没有揭示音乐是通过何种机制从而对语音感知及产出进行作用。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希望未来有学者能够涉足该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Delogu, F., Lampis, G., & Olivetti Belardinelli, M. Music-to-language transfer effect: May melodic ability improve learning of tonal languages by native nontonal speakers? [J]. Cognitive Processing. 2006, 7(3): 203-207.

[2] Delogu, F., Lampis, G., & Belardinelli, M. O. From melody to lexical tone: musical ability enhances specific aspects of foreign language percep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2010, 22(1): 46-61.

[3] Gottfried, T. L. Musical experience and Mandarin tone discrimination and imitation [J].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4, 115(5): 2545.

[4] Marie, C., Delogu, F., Lampis, G., Olivetti Belardinelli, M., Besson, M. Influence of Musical Expertise on Segmental and Tonal Processing in Mandarin Chinese [J].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11, 23: 2701-2715.

[5] Marques, C., Moreno, S., São Luís Castro, & Besson, M. Musicians Detect Pitch Violation in a Foreign Language Better Than Nonmusicians: 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J].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7, 19(9): 1453-1463.

[6] Milovanov, R., et al. Foreign language pronunciation skills and musical aptitude: A study of Finnish adults with higher education [J]. Learning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0, 20(1): 56-60.

[7] Milovanov, R., et al. Musical aptitude and second language pronunciation skill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Neural and behavioral evidence [J]. Brain Research. 2008, 1194: 81-89.

[8] Pastuszek-Lipińska, B.: An Overview of a Research Projec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wo Experiments on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Sounds by Musicians and Nonmusicians [J]. TMH-QPSR. 2004, 46(1): 61–74.

[9] Tanaka, A., & Takano, Y. Is Musical Ability Related to the Prosody Learning if Second Language?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C].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0.

[10] Zybert, J., & STĘPIEŃ, Sabina. Musical intelligence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J]. Research in Language. 2009, 7(-1): 99-111.

[11] 吴寒, 张林军, & 舒华. 音乐经验对言语加工能力的促进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4):284-28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