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于文化领域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音乐出现在了小学课本上。教育部下发的许多相关规定也要求老师掌握民族音乐的教学方式,不仅仅要求教师具备只是简单的钢琴即兴伴奏,也要发扬会多种乐器的可能性,这使更多的民乐教师从而得到了肯定。这既是对传统民族音乐的肯定,也是对民族音乐换代传承的福音。
一、民间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1、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时间较少
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小学音乐课也得到了教育部门的批准。小学音乐教学作为一种见习式教学,教材由教育部门严格控制,其教学体系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质,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思维。在小学音乐课堂设计教学中,有很多实践性的内容,但由于部分学校和教师没有意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精心设计的教材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甚至还有部分小学教师为了赶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而去占用小学音乐教学课程的时间。一些学校对音乐教育重视不够,全天学习主科,导致大部分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使优秀传统音乐教育无法进行传承和发展。
2、创新教育与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矛盾
如今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仍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如果无法将先进教学理念与音乐实际教学相结合,那么就会导致创新教育与教育理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尽管一些学校音乐教师在音乐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民间音乐与音乐创新的融合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开创现代先进的音乐创新理论,应更加注重音乐的审美修养和音乐实践,并将音乐教学方式与民间音乐进行有机融合。
3、没能利用民间音乐教育激发学生兴趣
相较于其他的年龄阶段,小学生对外界的好奇心更强,但其认知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对民间音乐的兴趣程度不高。而且由于长期以来的主科压力,现代小学生被灌输学习主科更重要的观念,对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认为学习音乐并不重要,他们对学习音乐没有兴趣,失去信心,这一情况也对小学音乐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小学音乐教师有义务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对民间音乐不感兴趣的学生。
二、民间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合策略
1、创设情境,感受民族民间音乐之“美”
民族民间音乐与小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源自生活,是对生活的表达。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富有音乐性、符合作品意境和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彝族民歌《太阳出来了》是一首云南风味的歌曲,音乐节奏欢快动感,歌曲旋律有多个四度、五度的大跳音程,展现了彝族人民赞美彝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由于学生对彝族了解不多,对山区生活较为陌生,为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歌曲情境,同时解决歌曲旋律的教学难点,教师设计了“喊太阳”的教学情境。教师先通过图片展现彝族人居住的山林美景,并向学生描述歌曲情境:“彝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和四川省交界的大凉山。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升起的太阳是他们的好朋友。天才蒙蒙亮,彝家的小朋友就到山上来喊太阳啦!听,他们是这样唱的……”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学习演唱,如引导学生通过力度变化模仿回声,通过转调演唱模拟彝家小朋友翻山越岭呼唤太阳的情景。这样既解决旋律难点,又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迅速带入歌曲所要表现的情境中,使学生对之后的歌曲学习充满了兴趣。
2、体验风格,感受民族民间音乐之“韵”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因民族之多、地域之广、历史之久等因素,其音乐题材、表现形式、典型音调、民族风格呈现出多样性。学生有效体验并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教师准确解读音乐作品,掌握其明显的音乐特征,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为抓手,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乐曲中最具表现力的音乐要素、最突出的音乐风格,能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韵味,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天山之春》是一首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琵琶独奏曲。乐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为三拍子,以两个鲜明的主题描绘了天山之春的秀丽风光:第一主题运用色彩音“4、7、b7”使音乐带有浓郁的维吾尔族民间音调特点,第二主题运用大量切分、附点体现轻快活泼的维吾尔族舞蹈节奏。第二乐段节拍转为二拍子,旋律带有强烈的新疆民间舞曲风格,运用了琵琶扫弦等技法模仿了典型的新疆手鼓节奏,形象地表现出维吾尔族人民在天山脚下敲起手鼓、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对此,教师围绕维吾尔族音乐色彩音和手鼓的典型节奏这两个音乐风格要素,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在教学第一乐段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对比等方法体验色彩音“4、7、b7”对音乐风格体现的作用;在教学第二乐段时,围绕典型手鼓节奏“X.XXXXXXX”,师生互动接唱旋律、拍手模仿、学习维吾尔族基本舞步等,促使学生在感受主题旋律中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3、参与表现,感受民族民间音乐之“魅”
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教师还需结合作品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参与相应的音乐实践活动,获得多层次、多方位的体验,丰富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感受。以戏曲教学为例,戏曲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也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在生活中极少有机会接触到戏曲,即使通过课堂学习,也会因为语言、曲调等原因难以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加强对戏曲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帮助学生了解京剧、越剧等剧种的历史文化背景、风格特征、唱腔特点、基本身段和手势等。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西湖美》是一首以越剧为基本曲调进行填词的戏歌,也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唯一一首越剧戏曲。歌曲曲调婉转,歌词优美,教师可以“体会形式美—体验旋律美—感悟歌词美”为审美主线,让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中体会越剧的魅力,即在歌曲教学之前,教师请学生欣赏越剧唱段,让学生直观体验越剧唱腔和身段的婉转柔和之美;在学生熟唱歌曲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越剧身段手势,并鼓励学生展开表演,感受越剧曲调与身段融合的形式美。其中,唱准曲调旋律、唱出戏曲特点是旋律教学的难点,更是体验越剧曲调韵味的前提。学唱该曲的最后一句旋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先放慢速度带唱,边唱边将旋律音高板书在黑板上,再画出旋律线,让学生结合图形谱,连贯地唱出最后一句的旋律。
三、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千年历史的文化结晶,是无数先辈智慧的融合,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感受这种沉甸民间音乐的文化底蕴,探索先人在音乐方面的杰出表现。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能力,加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就是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目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学音乐教育必定能够更上一层楼,将文化薪火继续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1] 杨楚依. 浅析民族民间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 好日子,2019(2):00168.
[2] 林茵. 加强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新教师,2019(6):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