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少年儿童的身心潜能,提高青少年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根据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最不喜欢的学科”选项里,许多学生竟然选择了“音乐”!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教学,我对学校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中职学校音乐教育成果问卷调查”,其中一项结果显示:85%的学生只能哼唱音乐课堂上教学的两首左右艺术歌曲,却能学唱甚至熟唱十首以上的通俗歌曲。大部分学生认为课本上的艺术歌曲难懂难听难唱,缺乏兴趣;而通俗歌曲通俗易懂好听,贴近心理。如此的音乐教学现状不得不让我深思: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音乐教学呢?
通俗歌曲能不能进入学校音乐课堂的问题,曾在首都有关座谈会上引起争论。赞同的意见认为,通俗歌曲现在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最受欢迎的音乐品种,通俗音乐的内容较贴近生活实际,语言生动、形象,易学易唱,富于时代性,更能激起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而反对的意见认为,目前通俗歌曲词曲创作的水平普遍比较低俗,多数作品反映了当前歌坛追求刺激的浮躁心态,或者是诉说直白情爱和宣扬宿命论的作品,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很大。到底该不该将通俗音乐引进音乐课堂呢?本人认为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中等职业学校音乐课堂的现状
(一)教材及课堂的现状
我们的音乐教材大部分选取的是《黄河大合唱》、《阳关三叠》、《第六交响曲》等具有一定艺术含量的曲目,高雅深层,内蕴丰富。然而,这些对于音乐基础知识薄弱的中职生来说,却成为了难以攀登的艺术殿堂。别说 “鉴赏”,哪怕是 “欣赏”也存在一定困难。记得第一节音乐课,学子们对音乐课充满了热情、期待,然而,当播放课本的艺术歌曲时,学生的兴奋之情渐渐冷却,之后变为失望、无奈。不管老师介绍作者经历如何坎坷,作品背景如何震撼,作品曾经获得了多少奖项,播放曲目后学生开始进入神游状态,学习热情难以激发,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
与这种教学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每下课后,教学楼里歌声四起,青春学子秒变歌手。高雅脱俗的艺术歌曲和者盖寡,朗朗上口的通俗歌曲反而和者盖众。我国的课程标准重点强调了中学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价值、 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然而,却没有规定通俗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明确通俗音乐能否引入中学音乐教育之中。课标的模糊界定也因此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二)学生的音乐素养情况
从“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调查中发现,重点中小学有开设音乐课程,而这些学生大多数最后报读了普通高中;乡镇中小学有开设音乐课,每逢考试,音乐课变文化课,学生们的音乐基础知识比较缺乏。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来自非重点中小学和乡镇中小学。通过我校一年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选择职校就读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有能力考上大学但是家里条件较困难供不起。学生的文化素养比较高,但是往往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较少接触音乐;二是成绩不理想,较难考上大学,到职校学技术早就业,这类学生往往比较活泼好动,接触面较广,但少有经过系统的音乐训练;三是自己没有目标,和朋友一起就读职校,他们对一切都无所谓,音乐方面也不突出。总体而看,对没有音乐基础积累的中职学生而言,如果被“逼着”去鉴赏课本上高深的传统艺术歌曲,自然觉得难懂难唱且难听、难赏难析更难受了。
二、有选择地引进通俗音乐,是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
邓小平同志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我们的中职学子不仅需要“阳春白雪”般的高雅音乐,也需要“下里巴人”式的通俗音乐。中职音乐教育,呼唤雅俗共赏的音乐课堂。
(一)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与时俱进。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更新观念,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优秀的通俗音乐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课堂中,这正是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
通俗音乐也称流行音乐或大众音乐,具有结构短小、轻松活泼、通俗易懂而又传播较广的特点,此类音乐大都随着社会文化潮流的变迁而流行或消逝。从我校新生问卷中我们还了解到,学生学唱通俗歌曲的数量远远大于学唱艺术歌曲,所了解的乐坛歌星是艺术家的几倍,不免让人担忧。如何雅俗共赏,改善职校的音乐课堂成为了我们思考的难题。
(二)通俗音乐不乏时代性与艺术性共融的精彩作品,大有可取之处。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语文出版社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收录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此次课本修订的主导者、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该曲向青少年传递了一种不屈从逆境、坚持不懈奋斗、脚踏实地往上的积极意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成长!王旭明的观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教育的与时俱进,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试图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隔绝他们与流行文化接触是不可能的。对中职生来说,如果通俗音乐能够引领其走进音乐欣赏的艺术大门,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初步熏陶对音乐的艺术欣赏,那么,这对他们进一步接触高雅音乐、经典作品也是一种锻炼、一种铺垫、一种过渡。
优秀的通俗音乐作品其实有很多积极、可取之处,也是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多样结合,同样体现出音乐的优美、思想的积极、趣味的高雅、文化的传承。例如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开学第一课》播出的歌曲《挥着翅膀的女孩》,是向全国中小学生传达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对于生命、对于世界的热爱。这些歌曲在通俗易懂的歌词以及韵律和谐的节奏中,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了青少年们的情感共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还有一些通俗音乐,虽然没有传达明确的思想内容,但是其音乐性本身就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和谐结合。例如《忐忑》,演唱者是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歌唱家龚琳娜,她勇于打破“千人一声”的演唱模式和套路及国内音乐界浓重的假唱氛围,大胆实践“民乐翻新”,一曲《忐忑》把“高雅”和“通俗”体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了年度神曲。总体来说,即使是“下里巴人”般的通俗音乐,同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贴近生活、感动心灵、体现高雅的艺术作品,和“阳春白雪”一起,通过美妙音符,共同营造出人类和谐的精神家园。
(三)有选择地引进通俗音乐,为学生扩充更包容开放的艺术视野。
学生喜爱通俗音乐,并不代表我们忽略课本音乐、全面引进通俗音乐。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它们代表着不同文化内涵,在学生群体中各有自己的“粉丝”,雅俗共赏,丰富着中职校园文化生活。当然,部分通俗音乐确实存在着一些色情、暴力等消极情绪,若不加选择地任由其进入课堂,只会带来文化“污染”。因此,通俗音乐进课堂,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步骤、有方法地实行,并要善于去糟粕、留精华了。
1、“约法三章”中进行传统艺术音乐学习。
尽管传统的艺术音乐目前对于学生来说是难听难懂,但是它们都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包含诸多审美品格,有些作品甚至是绵延几千年的国乐精粹,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帮助。传统音乐仍然是我们音乐教学的主体,我们不能因为鉴赏有难度而放弃,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善加引导地学习,甚至诱之以“饵”:我与学生“约法三章”,每节音乐课,如果大家积极配合完成课本音乐的知识学习,耐心认真地鉴赏听一段传统音乐并加以简单鉴赏,那么,老师将会抽出一部分时间组织大家欣赏、学习通俗歌曲。学生为了获得后面的奖励,从拒绝到试着接受传统艺术音乐,为有效教学打下基础。
2、选择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的歌曲。
通俗音乐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歌词简单,语言生动形象,直白表达情感,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近的、容易上口的就是好的音乐作品,根本不去考究歌曲的内涵。一些流行歌曲中确实存在爱情过分直白或消极宿命、语言低俗等因素,加上中职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认知能力比较低,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因此不能讨好地或盲目地投学生所好引进单一的流行歌曲,必须选择有学习意义的综合性通俗歌曲。例如《朋友仔》、《瓶中沙》、《我们的纪念册》等反映校园生活、歌颂同学间纯洁友情的歌曲;又如《强国一代有我在》、《那么爱你》、《国家》等爱国类歌曲,在磅礴的气势和强劲的节奏中学唱,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之情。
3、传统音乐与通俗音乐相互渗透教学。
艺术歌曲等传统音乐有它极深的艺术内涵与价值,我们可以将传统音乐与通俗音乐互相渗透教学,让传统音乐、通俗音乐共同发展,这是激发学生音乐兴趣,丰富音乐课堂,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途径,是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例如在欣赏艺术曲目《小夜曲》时,我会引用周杰伦的《夜曲》,在演唱中让学生特别关注小夜曲的引用部分,然后播放《小夜曲》,在对比中学生轻易找出了共同点,然后我们对《小夜曲》进行赏析,整个过程学生都非常专注,课堂活跃,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点;又如学习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我播放S.H.E的《不想长大》中相类似旋律的片段进行类比欣赏;再如鉴赏完《高山流水》的古筝演奏,再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女子十二乐坊”所演奏的同名乐曲的视频,让学生体会传统民乐演奏方式与时尚现代“视觉音乐”的不同魅力,提高学生对不同风格音乐、不同演奏方式的艺术鉴赏。渐渐地,学生们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多了一份耐心,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也慢慢积累起来。一学期下来,学生对于课本传统音乐从抗拒变为可以接受,这正是学生音乐审美的进步。传统与通俗音乐的渗透教学,在保持学生音乐兴趣的同时学习了传统音乐,一举两得。
三、通俗音乐在职校音乐课堂的特殊效果
(一)通俗音乐中的德育渗透效果
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故在通俗音乐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更容易。港台明星组合Twins的《我们的纪念册》是一首反映同学之间珍贵感情的歌曲,描写的是即使大家各散东西,美好永远留在各自心中。在教唱这首歌曲时,我引导学生领悟到:同学们来到职校一起学习是缘分,大家应该珍惜校园共同的时光,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成长纪念册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后来这首歌成为了很多班级的班歌,同学之情在演唱中流淌着。
很多反对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原因是担心学生们过早地将“情”“爱”挂在嘴边,把朦胧的爱意散发出来影响学业,甚至误前程。其实在爱情歌曲泛滥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不应避而不谈而是适当地进行“爱情”引导。中职生没有升学压力,对爱情充满了希冀,与其看着他们在情感世界里胡冲乱撞,不如通过音乐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学生要求聆听某首爱情歌曲时,我会与学生一起欣赏,随后共同探讨爱情,让学生领悟:谁都喜欢有魅力有能力的人,要得到理想的爱情,必须不断地增添自身的魅力、能力,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体现价值,提升专业技能展现自我。
(二)利用学唱通俗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通俗歌曲相对于艺术歌曲音域较窄,对嗓音要求不高,贴近人心理,旋律简单,易唱易记。我曾经让学生学唱《我的梦》这首歌,学生们跟唱几次后就能哼唱,到下一节课竟然全班同学都能熟练演唱。经指导她们学习了一些演唱技巧,部分音乐感较强的学生竟达到了表演水平。学生们感受着学习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音乐课俨然已经成了她们的快乐天堂。
近年来,我在音乐教学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引入通俗音乐,实践证明,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有的放矢将通俗音乐引进职校音乐课堂是切实可行的。传统音乐雅人心,通俗音乐易近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妨抱着开放、 包容的心态,既不盲目迎合,也不顾此失彼。“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只要是精品艺术,具有社会传播力、艺术穿透力和恒久生命力的佳作,都可以“多元引进、雅俗共赏”,共同奏响中职音乐课堂的和谐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