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民间音乐采集之方法
伍承骏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伍承骏,. 浅谈民族民间音乐采集之方法[J]. 当代音乐研究,2021.11. DOI:10.12721/ccn.2021.157108.
摘要:
民族民间音乐是在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它最生动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准确记录、描述,又是进行有价值的研究的前提;而这个研究于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等的研究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参照系。
关键词: 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学,民间艺术家
DOI:10.12721/ccn.2021.157108
基金资助: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我们的艺术要在世界艺林中占有自己应有的位置。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都是在它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具有民族性亦才具有世界性。正如李焕之所述“中国现代音乐如何完美地体现民族精神,是作品成功与走向世界的关键”。体现民族精神,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离不开我们传统的民族民间文艺。因此必须对原有的、历史上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搜集和整理。这是我们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基础。

“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名称在我国提出以来,民族民间音乐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毫无疑问,只有把研究工作建立在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才可望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因此,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记录和整理,便成了当前一个应予高度重视、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对民间音乐须作宏观的全方位的认识

民间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现象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纵观古今中外文化史,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通过音乐文化这个媒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源流及脉络,看到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它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它与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密切相关。贵州省兄弟民族的各种民俗活动无不与民间音乐紧紧相连。比如婚、丧、嫁、娶,节日活动、亲朋欢聚等等,都有与之相应的迎亲歌、哭嫁歌、丧歌、酒歌、游方歌等等。群众的某些宗教活动往往亦是他们的一种娱乐形式。有的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因此我们在搜集民间音乐时必须把民间音乐与之相关联的各种社会现象综合起来了解、观察,从宏观上研究,弄清民间音乐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科学的工作方法

具体做法可分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有关著作和资料。对准备采集地区的历史与现状、民情、民俗,社会风貌等进行学习了解。亦即从书本上学习有关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对已有的音乐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归纳、研究。使之对民间音乐的分布情况体裁品种的类别,特点等,获得一定的接知识。这样有准备地下去,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第二方面,可以说是主要的方面。那就是在做好上述准备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下去,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使自己间接获得的知识变为直接经验,在验证接知识的同时加深和拓宽知识面

在搜集的过程中,民间艺术家们不可能一口气给你演唱(奏)完他们各种类别的民歌或民间器乐曲。搜集者需要在与他们交友、谈心的过程中,从了解他们的民俗入手,进行启发诱导,常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用现代传媒手段,完美地记录下,民间艺术家演唱(奏)的全过程。

记录下民间音乐家们的演唱(奏)之后,邀请他们用演唱使用的语言念一遍歌词,一并录下。并弄清楚哪些属歌词哪些属衬字,以便于记谱配歌。同时应对该地区民间音乐的沿革及流传情况、题材及应用情况、乐器的形制及特点,演唱(奏)方式、方法等等作认真的采集。这样的第一手资料,不仅便于记谱、整理、配歌,特别重要的是为系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三、要掌握科学的记谱法

民间音乐的记谱、整理是件非常艰巨的工作。记谱法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问。

记谱工作本身实质上是一项细致的研究工作。首先,对搜集来的第一手资料要认真的,反复的聆听,细心的辨别、体味。在这反复的听、辨、体味的过程中,找出不同民族 民间音乐的不同规律。比如对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的分析判断,除了一般应具备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生成和发展的土壤、条件。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音乐有其自身的特点,风格回异。

音像录制好以后,还应根据实际音响进行反复的核对修订,直到自己满意为止。然后根据音调,标上速度和必要的表情术语和说明。记谱工作才算基本完成。

搜集整理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配歌及必要的释文。用民族语言演唱的民歌翻译成汉文以后要进行配歌,这样才便于群众选唱,而不仅仅作为一种资料供专家学者研究学习。民间音乐有很强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编印出来不仅要让本地区本民族的人看懂,而且要让非本地区非本民族,甚至外国人也应能看懂。因此应该有必要的释文:讲明唱(奏)法,或方言土语的注释、标记,有关的民俗简介,以及乐种的流传情况等等,均可附于该乐谱之后。最后写上搜集记录者姓名,搜集的时间、地点。演唱(奏)者姓名、族别、年龄等。

民族民间音乐的记谱整理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这项工作实际上是民族音乐学这一门学科的基石。没有这个牢固的基石,一切所谓“研究”只不过是海市蜃楼,虽然五光十色,但终究是虚构的幻境。这种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扭曲的、失真的、荒诞的“研究”,是万万要不得的。

以上所述系工作方法之一种,是笔者多年来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的总结,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点滴体会。方法论的探讨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琨,姚璐.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学初探[J].作家,2012(12):229-230.

[2] 蒋生彬.论民族民间音乐的采集、继承与创新[J].大众文艺(理论),2009(17):213-214.

[3] 冯光钰,王民基.音乐的地方志  地方的音乐志——试论编辑五种民族音乐集成的意义和方法[J].中国音乐,1985(03):5-9.

[4] 王田. 论民族民间音乐收集、整理的学术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1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