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音乐教学的基本属性和价值之一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体会音乐的各种表现形式的美和丰富,从而为学生所需要所能表达的真、善、美这种崇高理想境界所深深吸引、陶醉,与之之间产生强烈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一步净化他们的审美心灵、陶冶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有助于学生不断养成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生活情趣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终身地继续热爱音乐、热爱文化艺术、热爱生活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内涵与价值
(一) 多样性音乐促进课程资源多元化
首先,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改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多样性的音乐教学内容,以此建立多元化音乐教学课堂。其次,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并了解国内外音乐形式,了解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优势。音乐具有多种风格,在目前新课改对音乐课程提出的资源要求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多样化的展现形式。例如,教师可让学生进行音乐赏析,以此让学生了解音乐是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其题材、形式、性质具有差异性。
(二) 智慧音乐增强互动性课堂
在目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良好的教学资源,并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目前教育领域也在逐步实现教育信息化,其学校的校园信息化也对教师的授课效率与授课质量有了一定的帮助。因此,在网络成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环节时,教师应合理利用各种网络优质资源以及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慧音乐教学,并以此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积极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
在现代音乐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重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音乐课堂的现状与以往有较大的改善,但要想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必须坚持创新的思想,即以音乐教育为主,适当地结合与音乐学习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使之更加符合新课改的客观要求。尽管当代的教育观念多种多样,但是在音乐课堂上,学习气氛与课堂学习效果有着紧密的关系,其根本在于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学习兴趣。然而,当前我国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课堂上沉闷压抑的氛围就是主要的体现。老师讲授的内容过于单一、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发言也不多。这种冷漠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消极被动学习的重要表现。总之,有许多因素导致了中学音乐教室的沉闷和压抑。比如:音乐老师在讲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时,往往会偏离教学内容;教师备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的教学内容太过单调,那就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三、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观察谱例进行视唱,初步理解节拍的概念,能用语言进行表述;二是在教师引导下,在拍、读节奏的过程中理解节奏重音的音乐表现作用,并能用语言进行表述;三是在拍、读节奏的过程中能依据对音乐情绪的感知独立设计节奏重音,表现内心音乐感受;四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音乐文化,并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其次,在教学目标方面,一是通过聆听、视唱等学习活动,逐步形成认知节拍知识概念的学习经验,并能用语言或结构图示进行表述,与同学进行分享;二是逐步学习节奏重音的设计方法,形成音乐表现的经验,并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经验与同学进行分享;三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准确理解学习任务,大胆尝试、主动表现。
(二)引导整合与贯通
核心素养具有显著的整体性与交叉性,这样的特性需要教师具备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时明确主线与目标,有所侧重地把握各个因素构建课堂情境,并不代表其方法是绝对化、公式化的。上述两部分的教学策略结合了中学阶段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特点,这就要求施教者在教学实践中要知晓在各个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需面对的特殊情况,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合二为一,也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与情感表达能力获得自然发展。引导整合不仅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更是教学实践的目标。教师在引导整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与巩固,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甚至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整合和发展,避免单方面的孤立化的教学,例如,过度侧重于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忽略学生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从传统“教学式”转变成现代“互动式”传统
“教学式”上课方式,教师掌握着整个课堂的节奏和走向,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互动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要参与者,教师将课堂交给全体学生,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沟通,一起完成整节课的学习目标,这种现代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成效。现如今,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之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次数明显变多,学习反馈也更加准确及时。例如,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将以前站在讲台上枯燥地讲,变成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做,具有显著效果。中小学生年纪较小,在教室里和同学拌嘴也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为了让这一现象得到有效缓解,教师让学生主动查找与“友情”相关的资料,在日常中将这些拌嘴画面记录才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观看之后,内心真实情感就会暴露出来,对友情也会有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掌握了搜集信息的技能,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办法实现的。
(四)实施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出发点和评价方式应体现多元化,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等。在这里需要音乐教师注意,音乐课堂的评价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并非只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找准评价的时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评价在音乐课堂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不断提升,为以后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打好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新课改要求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音乐课堂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音乐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活动,使音乐教学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能够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匹配。
参考文献
[1]董静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新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与突围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2(S1):166-168.
[2]张爱邻,黄文翠.“双减”政策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出路[J].求知导刊,2022(24):113-115.
[3]许化霞.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摭探[J].成才之路,2021(34):58-60.
[4]郝娜,魏晓黎.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3):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