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达和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反应社会现实的艺术。而音乐教育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的途径。现今社会,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对新时代的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同时也向音乐教育迸发新的挑战。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而初中的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对初中学生的人格的塑造、思维创造力的开发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其他学科完全无法替代的。
2022年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分别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维度进行表述,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价值观念,是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然而在实际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培养初中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是我们音乐教师当下最迫切的任务。
一、培养兴趣,激发潜力。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愉快的学习音乐的过程。过去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一言堂的机械的教育方式,往往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也不喜欢学生音乐课上的活泼劲,认为这是在扰乱课堂,必须严令大家做好,只注重书本的基本知识,而缺少对歌曲内涵的深入的挖掘,导致初中学生对音乐课反感,更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了。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音乐本身就是自由的、没有束缚的,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学习的音乐的兴趣,并善于保护和培养,教师要根据音乐课堂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动起来,善于表现自己,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潜力。例如我在进行欣赏《热巴舞曲》的教学课堂上,发现几个平时挺调皮的学生对其中的音乐节奏很感兴趣,在欣赏的过程中自发地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进行着身体的律动,我立即大加赞赏,表扬和鼓励他们,并适当地给予修改动作的建议,引导学生模仿藏族圆圈舞和踢踏舞的动作,结果全班同学的兴致都被带动起来,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课后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对乐曲留下美妙深刻的印象,课后还主动去聆听加以练习,真切地感受到藏族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调动主体,积极创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当今的新时代教育已经不再是教师应式的教,学生死板的学,而是把教育变得既贴切生活又有艺术创新,把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体鲜明,引导学生主动的学,让学生做音乐课堂的主人,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思维、创作,表现自己的能力,这也正符合我们学校所倡导的“少讲多学、精讲多练”。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我们除了要以教授学生音乐知识、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同时把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灵活多样,把教学园地交给学生,教师只做一名“副官”,去引导、点拨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变成“机械人”,不能老师怎么示范就怎么模仿,以学生为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从点滴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有时候,学生能想到的点子或者是创作出来的作品都让我们眼前一亮。让学生体会每一个跳动的音符的美妙,一个活跃的节奏的规律,一句欢快的旋律的奔放。例如,我在进行音乐综合复习课的时候,选择以旋律听歌曲猜歌名的游戏进行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再让学生自发阐述归纳不同的音乐知识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做题及趣味游戏的形式来完成初中音乐知识的练习,游戏形式多样,有判断对错、分类、填空、听辨等等,练习的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综合性,尽可能地创造空间调动学生自主发挥的能力,锻炼学生与他人共同合作协助的精神,调动了学生自主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最后做节奏练习采用声势教学方法,运用中国五声调式进行创编旋律的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创编的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潜力,让学生更多地学习和关注我们中国的优秀民族音乐元素,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力求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民族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学宗旨。其中讲到印度尼西亚的音乐知识点的时候,一名学生搜集出示我们台山海宴镇华侨农场的一间博物展馆,里面展示了印度尼西亚的乐器实物和当地人的音乐文化,非常值得参观,既贴切生活又有艺术根源,带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展示了我们台山的特色侨乡音乐文化。还有最后创编旋律的环节,有的学生根据音乐课堂学过的民乐知识,给自己的作品加入“鱼咬尾”的元素,有的学生则根据学过的广东民乐,给自己的作品加上上滑音和下滑音的装饰音,效果还很不错,我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兴趣满满,这堂课,学生既领悟了音乐核心素养的审美感知,又进行了个人的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加深了对台山本地民族音乐的文化理解。
三、提升美育综合能力。
美育既是审美的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2022年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可见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更要注重美育的渗透,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的素质。音乐是抽象的听觉的艺术,要注意培养感知的能力来提高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无限创造力;音乐是充满情感的艺术,每个清灵的音符、每个跳动的节奏,字里行间都表达着这样或那样的情感,所以要注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的表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请学生描述音乐故事来加深对音乐印象的理解与领悟,也可以设计音乐相关的游戏使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轻松地学习音乐;通过进行歌曲表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并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体会;通过根据音乐进行朗诵歌词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通过指导欣赏旋律使学生在旋律的欣赏中,体会、感受和顿悟音乐的无穷力量,使心灵得到净化、熏陶,感情不断升华,从中提高审美能力;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创设情境感悟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的熏陶等等。
可以说,这些“素养”是需要我们音乐教师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而对学生来说终生受益的,为将来能具有优秀正面积极的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世界性的音乐文化世界包罗万象,然而万变又不离其中,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美育情境,还要不断的学习,巩固,提升的自身全面的核心素养,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摸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就他们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