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下,教学过程应重视开展人文教育,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提高教育水准,丰富音乐教育的内涵和形式,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有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实际学情,将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经验与音乐学习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品格,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融入德育,培养家国情怀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中国特色的艺术人才。但在中西方艺术领域交流愈发深入的当代社会,西方文化在我国的渗透导致当代学生的思想严重西化,对于我国的传统音乐形式关注不足。面对这样的局面,教师必须重视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融合,利用德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要让学生关注生养自己的土地孕育出的文化,产生文化自信,体会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喜欢演绎我国传统歌曲的感觉,增强发扬我国传统音乐的信心,这样文化传承才有希望。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和《我是人民小骑兵》这两首歌曲是充满了家国情怀的曲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鉴赏这些曲目,了解背后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利用直观的影像营造教学情境,学生可在情境中更深刻地理解歌曲中所蕴含的精神。在歌曲鉴赏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歌曲渗透出的民族情感,了解我国一路走来的艰辛,自然会感恩革命先烈为争取人民幸福所付出的血泪,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民族情怀的培养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必要环节,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教师要让学生从小开始,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融入德育,引发深度思考
思考是认知的基础,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亦是如此。教师要将德育融入音乐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思考,随着学生思考的不断加深,他们才能在歌曲中领悟更多道理。为了体现音乐教学的教育价值,教师需要提取歌曲中的背景故事,用于引导学生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学生通过了解歌曲中的故事,受到激励,进而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才会更加乐于表达。因此,在具体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的引导。例如,在学习《蜗牛与黄鹂鸟》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鉴赏曲目后,先询问学生的感受,包括对歌词主旨的理解,从歌词中领悟了什么道理,以及学生自己希望成为蜗牛还是黄鹂鸟等。这些问题都能触发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再通过进一步追问,还能让学生的思考不断扩展深入。思考是一个人学习的开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思想逐步加深,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必须通过延伸课程内容去触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不再单纯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要融入独立的思想与真实的情感,才是更完整的认知。
三、融入德育,促进情感交流
音乐表达是互动的过程,即便是独唱,也要重视演唱者与听众的思想交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入互动元素,让学生通过眼神、动作等与听众或是与演唱伙伴达成沟通。例如,在学习《瑶族舞曲》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民族舞曲包含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互动,可以与学生拉成一个圆圈跳起瑶族的民族舞。学生在一起跳舞唱歌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眼神与动作上的交流,通过一起舞动,能活跃班级氛围,并且让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更高。在歌曲学习过程中,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重视歌曲演绎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融入更多互动性的环节,让学生顺其自然达成互动目标,通过与彼此的互动去感受歌曲的氛围,融入歌曲的情境中,感受情感的流动,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表达并不是单向的。
四、融入德育,拓展学生视野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取决于自身的经验与认知基础。如果学生的生活经历少、知识基础薄弱,在学习歌曲时,认知也会更加浅薄,表达也会更加刻板。因此,为了让学生的认知随着歌曲学习得到拓展,教师应课程内容,让学生对歌曲的了解更加深入、更加多面。例如,在学习《五十六朵花》时,教师便可向学生普及我国少数民族的相关背景知识。每个民族有不同的发展历史、有不同的风土民俗、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教师可以通过背景知识的普及去拓展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更多少数民族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民族情怀的过程。此外,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受益匪浅的过程。一个人认知的深度与广度,决定着其思想层次。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深度与广度同样要得到拓展,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向学生普及歌曲背后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歌曲中的每句歌词、每种唱腔都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演绎得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
五、利用音乐故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瑞士作曲家、教育家达尔克洛兹曾说过:“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智力教育,不如说是情感教育的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才是最有效最重要的。 确实如此,在音乐教学中,小学生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问题。 而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可以另辟蹊径,讲述故事,以故事为载体讲述知识,渲染和激发感情,更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将知识和道德内化于心。例如,教学“音乐中的故事” 之《卢沟谣》。 《卢沟谣》是以中国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卢沟桥讲述中华民族的兴衰史的儿童歌曲。 歌曲中有自然美景,也有风云变幻的历史,而关于卢沟桥有许多传说和故事。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悟歌曲内容,把握歌曲情绪,传承民族精神,教师可以借助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卢沟桥的建筑结构非常独特,卢沟桥上雕刻有各种造型的狮子,这些狮子会半夜出来玩耍,白天形态各异,这个故事是人们对卢沟桥精美的雕刻艺术的赞赏。 卢沟桥也是民族兴衰的见证,卢沟桥的望柱上至今仍留有当年日军入侵时留下的斑斑弹痕。 正是 1937 年 7 月 7 日的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 关于抗日战争,教师可以出示图片,结合历史,分析卢沟桥事变的起因、目的、背景,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战史,讲述中国军民当年在卢沟桥一代开展抗日战争的故事,将学生带入硝烟弥漫的历史情境,并激励学生继承民族斗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这样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使爱国主义情感扎根学生内心。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理论认知,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深刻的思考,拓展自身的眼界,拓宽思维的边界。如此,音乐教学的发展才能走向新的阶段,才能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丽.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式[J].当代家庭教育 ,2021(23):163-164.
[2]韩小燕.以乐育人 润物无声——谈德育渗透于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 ,2021(23):55-56.
[3]周营.小学音乐课堂中德育与美育的有机渗透[J].新课程导学 ,2021(18):84-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