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工作中,如何提升课堂教学工作的效果,将音乐学科的魅力表现出来,是小学音乐教师追求的工作目标。从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角度来看,教师虽然致力于教学创新,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这说明教师在教学创新方法、尺度上仍有不足。
1 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前引导的融入
在小学音乐课堂当中,课前引导环节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前提环节,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关联的重要环节。对于音乐学科而言,教师想要将课前引导环节的作用发挥,就必须要带给学生良好体验,让他们可以产生良好的认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模式的趣味性导入由此得以开展。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和音乐之间有天然的亲和性,这样的多媒体形式对音乐的展示效果,和直接用乐器展示一样令人迷恋,多媒体信息技术对音乐的展示如果被融入在课堂之前,就已经用音符抓住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未入课堂,却已经利用音乐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对音乐的向往“铺路”。这才是教师想要的效果,为了能够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首先应该利用多样化的音乐展示,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对体验技术的强化,并且借助思考和实践,实现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有效输出。例如在《三个和尚》的欣赏课教学之前,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我就在课堂导入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同名 Flash,让学生以他们最喜欢的动画片方式,了解三个和尚的故事,并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产生一种最基础的情感认知。在此基础上,我会与学生针对“三个和尚”的故事进行讨论,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由此来做好对学生的思维启发,让他们产生基础认知,并能够依据故事情节进行思考,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和探究歌曲的动力。又或者在进行《小鸡的一家》的教学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对他们的思维、兴趣引导,我就在课堂导入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了互动游戏。游戏中,我会呈现小鸡、母鸡、公鸡的图片,学生要模仿这些鸡的叫声,看哪些学生能够模仿的惟妙惟肖,让全班同学和老师认可。在此种课前引导模式中,信息技术虽然只起到了引导作用,但其让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思维及语言行为互动,课前引导环节会因此变得高效,小学音乐学科的课前引导目标也由此予以实现。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音乐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从而促进他们对音乐的深入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音乐,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2 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融入
信息技术作小学音乐课堂当中的融入是对音乐教学工作予以创新的一种选择,其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到在有效分析各方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以确保音乐课堂教学工作能够获得效果上的突破。所以,为了保证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性,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做好其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效果。课堂上的信息技术多元化给课程带来了直观的助力效果,由于信息技术涵盖了视频、图像、图形和乐句的表达,音乐是一种虚化的展示,但是虚拟的画面却能够给学生提供非常深刻的印象,其魅力在于音乐本身的旋律,信息技术能够在课堂上强化这种旋律对学生感官体验的影响,是一种能够把抽象化更加“具象化”的体验,也是令学生们持续地“身临其境”很好的展示方式,是一种“耳闻其声”之后,不断强化具体印象的方式。信息技术的教育方式,需要学生展开想象,也需要学生能够根据现有的学习内容,想象音乐中所渗透和表达的情感,不同轨道中的音乐元素,能够提供音乐灵感,不同的音乐交互作用,能够给学生提供不同的美感享受。
3 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后训练的融入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课后训练环节是考验和锻炼学生音乐水平的关键,教师在此环节中对信息技术予以融入,能够让训练变得更具有趣味性,这对于激发学生训练热情,提升课堂训练效果起到了关键作用。考虑到课堂训练环节的特殊性,教师在进行此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时,一定要将其与课前引导和课堂教学区别开来,保证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完成对学生的引导,带给他们更为主动的训练态度。课后训练环节是一种音乐的持续展示和影响,这是音乐学科的独特之处之一,信息技术能够给音乐课堂带来“余音绕梁”的真实演绎,这是以往传统课堂所不能替代的,正是因为信息技术方式能够对音乐进行反复演绎,教师将某堂课的音乐微课分享到教育平台上,让学生能够持续地欣赏音乐,在身临其境的同时,学生可以感受不同心情下,欣赏音乐的不同感受。这是音乐和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共鸣,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传统音乐环境的全新展示,课后展示能够让学生准确获取作者在创作技法和音乐表达形式方面的不同,能够根据不同旋律的调式,让学生们的情绪和音乐暗合,也能够根据音乐的旋律有一种情绪的鼓舞,获得视听新感受,课后的音乐欣赏是自发的乐趣,也是能够让学生的内心达成内省的过程。如在进行《发声练习》的学习之后,我会选择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基础单位,进行发生练习的比赛。在比赛中,我会运用信息技术随机布置任务,各小组需要经过讨论选择完成本次发声的同学,之后我会根据各小组代表的发生情况对他们进行评价。在该比赛中,各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比赛就进行多少轮,因为每名学生只有一次参与训练的机会,这样能够让他们每个人都得到锻炼,保证了课堂训练的有效性,同时也带给学生非常具有趣味性的训练体验,课堂训练环节因此变得生动而有趣。又或者在完成《四拍子指挥图示》的学习之后,我就在课堂训练环节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出了几个不同的“四拍子指挥图”,其中每个图中都有不同的错误,学生需要根据他们所学习和掌握的指导角度,指出指挥图当中有哪些错误,应该如何予以改正,指出错误并正确完成改正最多的学生会取得训练活动的优胜,我会对其予以表扬和鼓励,这会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习满足感和自信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音乐课堂训练教育工作由此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总而言之,做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改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状态,还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效果,这对于推动小学音乐教学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时,必须要能够借助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和表达方式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效果,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当中蕴含的情感和寓意,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为他们的音乐素养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德新.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J].新课程:小学,2016(3):1.
[2]蔡洪志.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3(23):31.
[3]司颖慧.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育整合的教学方法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