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但能够为人们带来感官上的强烈冲击,使人们能够感觉到美,还有助于人们抒发情感。在新课改背景下,国内各小学日益注重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
一、声势训练的概述
(一)定义
声势训练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跟随音乐进行拍打等,发出声音,来响应音乐节奏。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声势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律动感,让学生可以准确找到歌曲的节奏,进而有感情地歌唱。声势训练是一种直接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特点
声势训练相较于传统的训练方式,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和教学优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借助声势训练,教师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倾听音乐作品,跟随音乐作品的节奏做出肢体动作,更好地掌握音乐中的律动感,获得较强的学习体验。这样,学生能够从中提高对音乐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提升音乐综合能力。在声势训练中,学生对音乐的记忆更加深刻,即使教师不发声,单纯使用手势或面部表情,也能立马响应动作,准确唱出歌曲,进而促进音乐听力和音乐思维的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美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音乐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做好音乐教学工作至关重要。然而,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内容枯燥乏味,一般都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而学生的精力旺盛、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不断降低,最后以敷衍的态度跟着教师唱歌。这也是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课堂没有互动,没有肢体动作,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无聊,因此,学生无法感知到音乐的魅力和快乐,也不会主动进行音乐学习,不利于小学音乐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同时,音乐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音乐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差异,导致学生的体验感较差,参与度较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小学音乐课程不被重视,教学资源缺乏更新和升级,部分小学甚至缺乏基本的音乐资源,教学过程没有紧密结合现代教育形式,大多数课堂教学缺乏创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同时,教师没有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导致学生融入音乐课堂需要较长的时间,延误教学进度,降低教学的有效性。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采用游戏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应用声势训练法,增强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切实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例如,在教学“龟兔赛跑”时,为了构建游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人数相同的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声势教学。一组学生做龟兔赛跑的发号动作,一组学生做龟兔赛跑过程中的奔跑动作,一组学生做兔子超过乌龟并在树荫下休息的动作,最后一组学生做兔子睡过头,乌龟赢了的动作。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音乐律动感。通过这样的游戏方式,学生能充分理解和感受到音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进而在脑海中加深对该音乐作品的印象,同时培养音乐乐感,增强在声势教学中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二)加强模仿训练
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认知水平不高,大多以直观理解为主。但是,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不但可以模仿身边人的言行举止,而且对声音的敏感度较高。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合理制订教学方案,通过模仿训练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促进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在声势训练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教学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例如,在教学《飞翔的翅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小鸟翅膀飞翔的动作,并在飞翔动作模仿和表演中展示不同的节奏。同时,在模仿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飞一段距离停下来的动作,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模仿和表演能力。考虑到学生的音乐差异性,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加入拍手或跺脚等声势动作,让学生进行模仿,并引导学生融合歌曲,使动作连贯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节奏的把握程度,还能够促进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创编声势,在《飞翔的翅膀》中加入自己想要的声势动作,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音乐作品,应用创编的动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辨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能不断探究,发现音乐独特的魅力和乐趣,进而爱上音乐,主动学习音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用声势律动培养情感
在音乐声势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声势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音乐体验和感悟。例如,在教学《丰收之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通过声势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进而获得思想升华和心灵净化。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通过播放秋天各种果实成熟、麦田收割等图片,配以丰收之歌——《喜洋洋》,让学生沉浸在这一欢快的氛围中,更加直观、具体地感受到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其次,教师借助声势训练,将摘果实、割麦子的动作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学生纷纷投入声势训练,并主动了解其中的音乐情感,掌握该部分的教育内容。学生在边做动作边学习的过程中,明白了丰收时的快乐和艰辛,进而深化自己的理解,掌握音乐知识。同时,在声势律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增强。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应用声势律动助学的效益能够满足新课改的各项要求,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素养。通过有机融合固定律动与随机律动,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围绕教材内容引入不同类型的声势律动模式,充分融合音乐与声势律动,引导学生对音乐情感内涵进行探究,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感觉水准,能够进一步提升声势律动的助学效益,切实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水准。
参考文献
[1]张晓兰.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210-211.
[2]何洁莹,邓 梁.浅 谈“律”与“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 —— 基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J].北方音乐,2022,38(1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