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音乐文化交融共生
陈紫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紫薇,.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音乐文化交融共生[J]. 当代音乐研究,2023.9. DOI:10.12721/ccn.2023.157322.
摘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长期交往、不断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树立并牢固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保障。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各民族音乐在历史的发展中相互交流交融的结晶。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各民族情感信仰的表达和生活风俗的体现,在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上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能够突破各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差异实现情感共鸣,能够进一步实现中华各民族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推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致力于中华民族大团结,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兴旺、伟大复兴。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音乐文化各民族音乐
DOI:10.12721/ccn.2023.157322
基金资助:

一、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关键一环。独特的民族音乐可以使学生们以多样化的形式学习,更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震撼,从而迸发出肃然起敬的民族自豪感。在高校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将音乐理论教学知识和民族音乐文化紧密结合,可引导学生去体会丰富的民族音乐内涵,从歌词、节奏、旋律中探索民族音乐的独到之处。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并对各民族的文化持以尊重之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习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有条件的同时可以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通过自主旅行、田野采风等方式,去不同的民族地区切身体会来自各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了千秋万代的文化积淀,创造了无数经典佳作,例如民歌《茉莉花》《山歌好比春江水》《浏阳河》,器乐曲《步步高》《彩云追月》《翠湖春晓》等。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它们和普通大众产生了共鸣,艺术源于生活,生活造就了艺术,这些经典作品中蕴含着各地区人民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流淌着一代代音乐艺术家的心血,一曲曲动听的旋律瞬间就把观众代入到各地区的文化生活中,感受不同区域的生活气息及文化艺术。在多元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说唱乐、摇滚乐等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的眼球,并逐步渗入到高等院校中,这无疑是给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与传承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不论有多少新型音乐的出现,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民族音乐是不可被替代的,中华儿女的内心中时刻流淌着的民族血液在提醒着大家,当每一首振奋人心的民族音乐响起时,不禁还是会有感而发,热泪盈眶。所以,民族音乐不该被遗忘,民族音乐更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传承与创新。在各大高校应开设与民族音乐相关的课程,以实践课为主,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自己搜集资料、进行整理,最终对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展示。在高校的音乐教育学习中加深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知识,既开阔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又增长了学生的音乐文化储备。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自流行音乐传入中国以来,国潮之风逐渐不被关注,学生们对流行音乐的喜爱愈发热情似火,使得民族音乐在学生眼中如同历史,发生在很久远的之前,只需了解而不应发展创新的想法越来越多。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发扬传承,如果缺少了在学生中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就如同中华儿女对中国的文化茫无所知,缺失了对新一代学生文化传承对培养,更别提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民族音乐的融合了。我们可以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入多元音乐的元素,例如歌曲《故乡的云》的改编,是流行音乐与民族元素的结合,融入了蒙古民族呼麦的演唱形式、马头琴的演奏以及流行音乐的演唱,独特的曲风编配让人耳目一新,可深层的民族音乐内含却一直贯穿始终。

(四)有助于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相较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来说都是对自身价值的体现与发扬。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把民族共同体和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通过讲授、赏析、探讨等步骤的讲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更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心。在学校里,教师应进行演唱、演奏等课程内容的讲授,学生掌握一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或是学会几首民族歌曲的演唱,可以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交场合中向他人演绎民族文化的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音乐,把各民族都融为一体,从而展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民族音乐别具一格的魅力。此前,一位在国外旅游的中国游客,在海外街头突然唱响了民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顿时惊艳全场,可见民族音乐有着历史教科书无法比拟的功能,很多实践中的精华并不是通过书本中的知识就能了解到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最为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它传承的不仅仅是人文素养、行为习惯,而是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民族精神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因此,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对当代高校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无一代之的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音乐是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现实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通过音乐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中华五十六个民族音乐种类繁多,各个地区的民族都有其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与音乐风格,能很清晰地展示各民族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情,并且可以从音乐中区分出北方还是南方的民族音乐甚至精确到某一个民族,可见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音乐的与众不同。由此,我们把民族音乐的特点总结为以下三点:

1.迥异性: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每个民族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因此,各民族所产生的民族音乐也理应是有所不同的。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差异也并没有对民族文化交流产生影响,反之,我国的各民族音乐文化在交融发扬的同时也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很多跨界歌手和作曲家络绎不绝,他们表达了民族音乐一方面需要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也要创新发展的美好愿景,开拓民族音乐新的可能性,这种创造力也就是民族音乐的未来。

2.区域性:我国有着广袤无垠的地域优势,各民族的音乐也有着区域性的文化特征。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的性格相对比较温和细腻,往往被比喻为“水做的男人(女人)”。南方民歌的歌词较为含蓄,旋律多表现的委婉秀丽,所创作出的民族音乐给人一种非常柔美抒情的感觉,如 江苏民歌《茉莉花》歌曲,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我国南方人民温婉如水的性格特征。相对而言,我国的北方地区,人们的性格豪爽洒脱,在这种人文环境下所创造出的民族音乐则给人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感觉,例如:陕北民歌 《黄土高坡》,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把西北民族民歌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与南方的民族音乐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3.随性性:劳动人民在劳动时会即兴创作一种调子,而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劳动号子。我国古代早在《淮南子》里就出现了有关劳动号子的文字记载,使文字或语段和这些调子相配,这些文字的内容大都表现为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长此以往,随着时间的变迁,劳动号子也逐渐成为了民歌中必不可少的音乐表现形式。现今,在很多歌曲或者管弦乐作品中作曲家也会融入劳动号子的音乐元素,使之别有一番韵味。

(二) 民族音乐在当今社会中的现状

1、民族音乐不受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医疗、经济、艺术等多个领域吸收了很多西方元素,尽管在科技、经济等领域都得到了空前发展,但与此同时,很多国人收纳了外来文化却忽视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本色,久而久之产生了崇洋媚外的理念。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大量的音乐作品也早已流芳千古。在古代,像远古时期的六代乐舞、唐代的梨园等逐渐使音乐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近代时期,抗日救亡歌曲、反映时代精神的音乐也层出不穷,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但这些都从国外音乐传入中国开始时发生了改变。七十年代,流行音乐传入中国内地,于八十年代得到发展。由多民族汇集的爵士乐得到了空前发展,轰动了世界各国。流行音乐在国内盛行,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爱,进而很快成为了我国音乐艺术界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中国音乐人也层出不穷,想要创作出引领世界的华语音乐,而被人们忽略的民族音乐文化则逐渐走向暗淡。这些现象的发展都是因为我国民族音乐在教育教学中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从而导致民族音乐的教育依然与其他课程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很多院校甚至认为音乐课是副课,不仅老师不关注,学生们也不以为然。中华民族共同体应体现着各个方面,而民族音乐是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从听、奏、唱中就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力量。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中并未开设与民族音乐相关课程,就连一些专业音乐院校,即使开设了民族音乐课程,但大多都是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讲授,以多听多看为主,并没有让学生真真切切去学习民族乐器或演唱民族歌曲。由于种种原因的阻碍,以至于我国民族音乐在当代依旧停滞不前,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

2、民族音乐师资不足

民族音乐产生于民间,从民间生活中得到发展。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也是能凸显我国各民族文化底蕴的精髓,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感染力,具有着很好弘扬民族文化和增强爱国主义品格的作用。由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生活中的受重视度不高,除了多民族地区对民族音乐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外,其他各民族也大都是从小耳濡目染,仅仅了解自己本民族的音乐,却忽视了其他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区域化的差异性,除了经济、科技等发展有所不同,就包括民族音乐教育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西北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严重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就我自身而言,在本科时有幸去过南疆岳普湖县进行短暂十五天的支教,我发现那里的师资力量极其薄弱且十分短缺。很多文化课的老师都很稀有,更别提艺术老师,不是特别落后的几个县市里,音乐课的开展相较更落后的地区会丰富很多,但由于偏远地区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缺乏,很多音乐教师都未曾受过专业音乐素质的培养,一些音乐课程会由其它任课老师来兼任。作为学音乐的我们去了当地,不仅要进行音乐课的讲授,还要帮学生们进行文化课作业的修改以及讲解。按理来说,民族区域性的地方,更应该多了解民族文化、民族音乐,但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师资力量的薄弱从而导致学生的文化教育教学都受到了瓶颈,民族音乐教师专业水平不足、音乐教师自身对音乐理论知识以及民族音乐的学习不够深刻等问题层出不穷,始终达不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深层教学理念。很多落后地区的老师与学生大都是同一民族,在接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涵、音乐发展等方面的认识还是有所欠缺,这样的教育教学情况导致了学生无法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民族音乐也无法在教育教学氛围中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的发展长期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 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

与世界其他文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根本特征。很多教师对民族文化一知半解,并且长期未能主动进行提升,这不仅影响了民族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影响了学生对于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应加强对教师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师自主学习中华文化、民族音乐的理念。为了有效的将民族音乐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首先讲授者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应转变传统的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选择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材料,老师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从而在课堂中对这些材料进行有效的应用,构建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音乐文化相辅相成的音乐课堂,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师在教案设计时,应对所讲授的民族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出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并选择最佳的民族音乐形式进入课堂,只有教师对课程、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刻的学习后,才能更好地将民族音乐的内含传达给学生,让民族文化与民族音乐进行有效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各类器乐作为主要教具,还可以选择各民族的服装以及相关的音乐作品、影视作品等来辅助课堂教学的开展。只要是与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相关的优秀素材,均可以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例如在教学《青春舞曲》这一课时,我会选用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的手鼓和串铃等打击乐器加入到节奏练习中;在讲授哈萨克族地区音乐时,我会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花帽、手包等饰品带入课堂;在讲授云南贵州等地的音乐时,我会播放具有苗族特色的音乐、服饰以及语言等视频,让学生们了解中华的各个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中,不仅要涉及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融入一些实践内容,如各民族的舞蹈,藏族舞蹈和维吾尔族舞蹈的动作以及区别等,在愉快的课堂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们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从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从计算机网络、图书以及与周围的少数民族同学进行交流等多个方面着手,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音乐等相关资料的收集,逐渐对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特色等具有更加准确详尽的了解。为了能更丰富课堂,让学生们有更深刻的印象,老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几人为一组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课堂讲授内容可以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述、民族艺术的展示、中华文化和民族音乐特色的创新发展等方面,学生们通过主动参与课堂,可以针对不同的民族音乐内容、歌词大意进行讲解,也可以通过对民族生活场景的了解进行演唱及演绎,从而达到民族音乐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目的。

结语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保障。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学生要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方针,民族团结、互助互爱在学习生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与各民族友善交融,在与各民族友好交往中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文化特点、宗教习俗等,使得与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知己知彼,从而对各民族音乐的学习也会更加的有效且深刻,并产生更加独到的见解。中华民族要共同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通过各民族共同的努力使民族音乐之花开的更加艳丽多彩,枝繁茂盛。

参考文献

1.黄颖.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J].黄河之声,2020:94-94.

2.钱韦岑.多元文化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当代音乐,2020:32-33.

3.熊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106-111.

4.蒋文娟.论如何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职音乐课堂[J].中国高新区,2017:87.

5.王婷婷.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与民族文化的融合[J].贵州民族研究,2018:238-241.

6.郭胜男.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及教学思考[J].青春岁月,2019:65.

7.刘倩.浅谈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现状及思考[J].大众文艺,2011:1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