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视域下的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钩沉与透视
买买提艾力·塔西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买买提艾力·塔西,. 文化学视域下的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钩沉与透视[J]. 当代音乐研究,2024.6. DOI:10.12721/ccn.2024.157401.
摘要:
音乐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活动,它源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而音乐又是人类交往的主要载体,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便是其中的一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细化,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被翻译到了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人认识新疆、认识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有实际的交流价值,而且有着长期的历史意义。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的文化交流已有数千年之久,而在各个名族交融的乐史上,其特有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往往被忽略。中国音乐在这一伟大的价值背后,还蕴藏着不同民族的深厚文化意蕴,只有对其价值和内涵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研究,才能使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关键词: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文化内涵
DOI:10.12721/ccn.2024.157401
基金资助:

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音乐构成了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文化,它集中了各族人民的伟大智慧。但是,在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文献中,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远不如汉族音乐史上具体细致,反映出民族音乐在民间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已被忽视。由于生活环境和历史演变的原因,我国各民族的智力和精神文化产品也不尽相同。这种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象征,既是我们民族之音的创作源泉,也是民族精神的反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分布着十三个世居民族,分别是维吾尔、汉、哈萨克。虽然他们生活在一起,文化交流很多,但他们的音乐文化和特征也各不相同,比如维吾尔族“木卡姆”;哈萨克族“阿肯”弹奏等乐器,与丝路上的驼铃声一起驰名海内外,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材料,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少数民族音乐对于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少数民族在汉族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和谐统一脉。

一、从文化角度看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一)新疆民族音乐的丰富内涵

新疆特有的生态、人文环境,造就了新疆特有的音乐文化类型,与新疆独特的地理、地貌、水文、气候、哲学、经济、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新疆的区域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整体。高原上的平地与绿洲是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与半山地草原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游牧文明,而在高山严寒地区,则是一种半农半牧的独特文化。新疆的少数民族在斯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一丰厚的音乐和文化遗产中,也有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既是国家,也是世界性的。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民族性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曲美妙的曲调,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综合体现。

(二)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史料,从历史的视角看,大都是在史料中流传的

新疆少数民族的民乐多为“口传心授”,“口口相传”,“口耳相传”,世代相传,形成了“师父教徒弟”的风格。大量的音乐文献不规范、不成熟、一词多义,许多文献中都含有一些特殊的术语和称谓,这使得我们在阅读和翻译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近几年来,新疆各少数民族音乐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在数十年的努力下,在学术上取得了不少成就。这些学术成果包含了新疆音乐和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是以民族音乐学、文化学为基础的,是将其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的。

(三)翻译工作的需求

翻译是一门跨领域的综合学科,它是一种认知、理解和传递文化的交际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中,译者就是“舌人”、“通事”的主体、媒介和桥梁。“舌人”精通两种以上的语言,而“通事”则懂得不同的文化。这是由于人类的所有词汇、句子、段落和文字都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而翻译则是对文化的翻译和传播,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转化。当前,翻译依然是“走出去”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走多远、传播得多广、影响多深,都与译者的素质有关。正确地把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播出去,做到信息不丢失、不走样,要对新疆民族音乐特有的文化意蕴进行全面的剖析。根据相关文献,我们的翻译工作从周代开始,从东汉桓帝到唐宋末年的佛经翻译,到明末清初的洋务运动,到鸦片战争、五四时期的西方翻,译可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翻译。这些翻译活动进民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对中国的科学、技术、艺术等异国文化的扩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新疆地区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

生产劳动是人的生命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的生命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疆库车一带,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即兴创作的《犁地歌》、《割麦歌》、《麦场歌》、《赶车歌》等,大多是散板形式,短小、节奏自由、气息悠长。根据当地居民的说法,这种劳动歌和民谣在九十年代之前还很流行,但是由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的变化,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传统的农耕方式被现代化的农耕技术所代替,现在能够唱出生产劳动歌和生活习惯的歌曲者已经凤毛麟角,只有少数60多岁的老人能够演唱两三首犁地歌、割麦、赶车歌,中年人能够演唱一、两首歌已实属不易,年轻人更是不会唱,生产劳动歌曲更是濒临绝迹。

三、新疆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理解新疆民族音乐的状况,民族音乐的变化是由于其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一味地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的原始属性,实际上是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违背了文化与环境的协调规律。少数民族音乐最初是通过自然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传承方式和生活机制也被边缘化,少数少数民族音乐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变迁后,逐渐适应了现代社会,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文化资源变成经济,通过市场来实现自己的延续和发展。然而,更多的民族音乐资源,尽管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却很难与市场相融合,并在民间传承中不断淘汰。因此,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是对传统文化的正确保护,发展可以不断创新,而保存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音乐功能可以转换,但是形式上不应该有太大的变化。民间的自然遗产也应该尊重传统,力求抓住其中的精髓,但在继承的过程中,也要允许一些变化,比如将传统和西方流行音乐融合起来的新的民族音乐,也会慢慢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式,所以我们应该用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民族音乐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大环境,并使之具有创造性;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有的音乐形态,并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结语:新疆是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环境,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体现了人类音乐和文化的共同特征的同时,也显示出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少数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体裁和艺术形式是世界音乐的共同财富,也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所以,正确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民族音乐走向强盛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肖俊一李逸帆. 文化学视域下的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钩沉与透视[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 040(003):105-110.

[2]冯媛, 秦宇. 论少数民族音乐进入高职音乐课堂的价值与方式[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36(4):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