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不足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并发挥其实效性不能停留在理念上,更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真切切地落到实处,这就需要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科学设计以及合理实施,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的实际情况来看,离预期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学活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课程设计上,德育元素与音乐教学课程活动的融入不够深入,切入点不够流畅,无法体现德育的引领性作用。
二是在教学活动中德育实践活动安排有限,或德育主题与教学主题不相符,无法让学生更好地联系音乐教育与德育的相通性,从而发挥教育的合力。
三是缺乏及时的教学总结与评价,并且没能结合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做出科学的调整,导致德育渗透进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与调整,导致德育渗透力度不足,全方位育人作用的发挥有限。
究其背后的原因,与落后的教学理念、方法与模式不无关系。理念上缺乏认知,对德育融入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德育融入音乐教学中的设计不够科学、内容不够丰富、实施不够合理。此外,也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缺乏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的意识,缺乏自我提升的毅力与决心。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革新意识、提升意识,导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无法发挥出教育的全面性。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需要音乐教师切实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目前小学音乐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音乐教师要形成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策略优化教学,推动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一))结合教学要求,做好渗透规划
要利用音乐教学的渠道作用发挥德育的功能作用,就需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创新的角度做好教学规划,了解德育元素如何与音乐教学相融合、渗透的路径如何选择、渗透的方法如何实施、渗透的作用如何评价、评价结果如何转化等,教师要结合这些元素——落实、规划。音乐教学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是讲解基础的乐理理论,并组织音乐表演活动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德育融入的契机。规划的前提是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如何、基础的德育状态如何等,教师要在全面了解的前提下,再进行课程建设与规划,科学选择德育渗透内容,科学规划课程。所以,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只有了解实际情况,教学设计才更具针对性,更能发挥出可操作性,这也是实现立德树人,落实协同育人的关键。只有在深入分析的前提下,德育与音乐教学的融入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发展形势下对学生思想的引领。要体现课程设计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而不是停留在理念上的融合,还需要有落实的土壤与契机,在课程设计上要突出这些内容,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要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并且建立在一定的步骤与节奏上,才能起到良好的立德树人教育效果。
(二)结合音乐教材,做好德育渗透
基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思维情况,要在音乐教学中实现德育,要科学规划渗透路径,教学不能漫无目的,必须有出发点,更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加强课程建设着手,这样才能有效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很显然,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现阶段的小学生无论是在思想动态上还是在学习的思维与习惯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要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比如人音版三年级下册中《卢沟谣》这节欣赏课,欣赏的虽然是乐曲,但是音乐创作是为了纪念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件,卢沟桥事件(七七事变)也标志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这段历史的讲解更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讲解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民族使命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课程活动中融入德育理念,更好地落实德育渗透效果。
(三)组织音乐活动,提高德育渗透效果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思维特点,无论是德育的融入还是音乐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都需要体现新颖性,要与小学生的基本情况相符合,尤其要把握好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以及从众的心理,利用多样化的音乐活动,提高德育渗透效果。音乐活动可以体现多样性,比如开展合唱教学活动。合唱教学是要让一个班级合唱达到一致的水平,而在实际过程中,必然会由于学生间的差异,比如歌词记忆能力的差异、音乐天赋的差异,需要一段磨合期、适应期,最终才能实现整体进步的目标。合唱更加考验的是学生的一致性,而不是单独体现某个学生的音乐素养。要实现一致性,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不争不抢,在合适的时间唱出和谐的乐声。小学生往往表现欲强、个性张扬,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大局观,所以,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比如,通过主题活动强调合唱团是一个整体,让学生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明白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每一位同学的密切配合。同时,还可以在合唱的同时开展一些趣味小游戏,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与重要性,从而在合唱过程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师的指引下达到声音的和谐统一。通过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并采取有效的引导手段,让学生热情、积极地参与音乐合唱,感知音乐的魅力与同学间合作的和谐,在体现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同时,还能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比如,排练抗日战争题材的音乐剧时,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为导演组织排练,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素材,构思剧目内容、表演形式以及开展具体的彩排。一方面能显著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另一方面,在组织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建立起互相帮助、携手共进、共建共享的深度链接,而且这种实践形式会有效补充教材的不足,通过多角度深挖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元素,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发展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性,就需要结合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以及当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德育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渗透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罗丽.民族乐器与小学音乐教育的融合式教学刍议[J].戏剧之家,2022(17):193-195.
[2]林明英.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的思考[J].亚太教育,2022(12):103-105.
[3]蔡剑英.“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1):73-75.DOI:10.16681/j.